發揮情境教學功能,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化學課堂教學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基于真實情境下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科學應用知識與技能的提升。在教師的引導下,將情境活動、知識脈絡、能力素養要求有機地相結合。本文以初中化學酸堿鹽教學為例論述,如何落實和發展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化學;情境教學;學科核心素養
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而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相應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合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是關于學生知識、能力和態度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并且具有發展連續性和階段性,是可以通過接受教育來形成和發展的??梢?,有效地利用情境教學能幫助學生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酸堿鹽的學習內容向來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有了教師精心設計的情境,更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從生活視角幫助學生看物質
化學學科特點是與生活、生產相聯系的一門學科,真實的教學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夠拉近與學生思維和情感的距離,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將學生帶入最近發展區,激活和拓展學生認知的“潛在發展區”,促發認知上的共鳴,實現知識教學的發展價值。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習化學,不能要求學生僅去記憶一些孤立的、枯燥乏味的化學知識、化學符號,而是引導學生用活所學的化學知識,從化學的視角去解讀情境,從而獲得一定的認識和發展,形成科學地理解情境的意識和能力。
酸堿鹽知識內容向來是學生學習的一塊“硬骨頭”,筆者認為突破酸堿鹽知識難點最好的方式利用和發揮好情景教學的功能與價值,挖掘生活中情景素材和學生一同探討。生活中的酸堿鹽物質有很多,在老師精選下和引導下,逐步地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從知識層次向能力、素養發展。
創設如上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用生活中遇到的現象解釋化學原理、概念,聯系實際、回歸真實,解決生活中的化學,進而逐步實現從情境到素養的過程。
二、從問題視角搭建師生對話的平臺
在新課程的指引下,要求還課堂于學生,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有足夠的“話語權”,實現化學課堂的“三權”的回歸,即學生的思考權、自主權、話語權。課堂教學主要有要兩個功能:一是教師的“教”、另一是學生的“學”。教師如何教、如何引導學生“學”,而學生是如何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谡鎸嵡榫跋?,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激發探究熱情。
在進行堿的性質的學習時,筆者設計這樣的一個情景:展示一瓶管道通清潔劑,告知學生主要成分是NaOH固體,然后用圖片和視頻的形式了解管道通的清潔功效。激發學生思考,學生提出問題,問:“為什么氫氧化鈉能除去油污等污跡呢?”老師追問:“這到底體現了NaOH的什么性質呢?”學生比較迫切地想知道氫氧化鈉的性質,老師再通過演示氫氧化鈉的潮解以及溶解放熱的實驗。再如,在酸和堿化學性質的復習課中,繼續引入“管道通”,用管道通清理管道時,并沒有發現放熱的現象,已經失效了?激發學生思考:NaOH因與何種物質反應而變質了?繼而學生探討歸納可溶的堿能與CO2等非金屬氧化物反應而變質,突破這一教學的難點,一個生活物品的使用貫穿新課和復習課。
教學情境是與學生將要學習的內容相匹配對應生動的、有趣的事件,暗含著知識的問題,從情境到問題,問題到知識,知識到素養。這是誘發學生心理活動的載體,是激發、維持、促進學生學習的媒介,發展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及學科關鍵能力的重要途徑。
問題是學生驅動學生持續學習的動力,通過具體生動有趣的真實情境,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培養學生發問、自主探究、敢于表達的能力,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地位。教師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寬容、多一點鼓勵,引導和幫助學生建立運用化學學科思想問題的思路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三、從微粒的視角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
在化學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對宏觀物質的性質和變化進行觀察和描述,更要重視根據宏觀的現象從微觀層次上進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釋,進而把握物質間反應的本質或者規律,并能運用化學用語進行表述,從宏觀—微觀—符號三種水平層次上進行認識和理解化學反應,建立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即理解化學學科的“三重表征”,促進學生形成化學學科思維。涉及酸堿鹽的化學反應多而繁雜,如何掌握和正確書寫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不少的同學感到困難,如酸堿鹽之間發生的復分解反應的認識依舊停留在兩個化合物之間發生的相互交換成分的反應,對于復分解的本質沒有深入的認識。故此,在教學中運用真實的情境逐步探究微觀反應的本質。
從宏觀的反應現象探索反應的微觀實質,并且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質類別,如酸能夠與堿、碳酸鹽反應,是因為酸能電離出陽離子是H+,堿的溶液電離出的陰離子是OH-。不僅從微觀的層面認識物質、更從類別的層次認識物質以及相互間的反應,深度地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
四、以核心物質為載體構建知識網絡
初中化學核心知識的學習基于核心物質,通過學習一種物質進而歸納相同一類物質的性質或者學習一類物質的性質進而歸納出一種物質的性質。在復習課中要突出科學探究能力和思維品質的培養,體現學科思想,培養物質分類的思想和方法。從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同一種物質可以屬于不同的類別,對物質進行分類有利于系統掌握一類物質的性質,進而觸類旁通,能夠構建相互的知識網絡。
確定核心物質的學習主題,挖掘知識所承載的核心素養、教育價值。對于核心物質復習可以有以下的思路流程:
筆者針對所任教的班級,對酸堿的化學性質進行復習時,進行了如下的設計:關于酸的化學性質的歸納使用了兩個情境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情境問題1.小軍看見爸爸常常用稀鹽酸給鐵制器皿除銹,他自己想親自試一試。于是,他找出一顆生銹的鐵釘出來,放入足量稀鹽酸中,然后,他美滋滋地去睡覺了…… 誰知……你懂的;情境問題2.有一天,小明家中兩瓶無色液體引起他的興趣,已知一瓶為蘇打水。他取少量兩種液體混合,發現有氣泡生成。另外的一瓶液體是什么? 教師問:你能根據以上兩個問題情境,歸納出酸對應的化學性質么?除了上述三個關于堿的化學性質,筆者同樣設計了兩個情境問題讓學生們思考討論:
情境問題1.小儀胃痛,她吃了胃藥復方氫氧化鋁(展示實物),不一會,就不再胃疼了?你知道原因么?情境問題2.小雪想用家中的“管道通”來清洗洗菜盆下水道的油污,她倒入一定量的管道通,但未見放出大量熱,油污未能除去,你能分析是什么原因么?
教師問:“你能根據以上兩個情境問題歸納出堿對應的哪些化學性質么?除此以外,你還能補充哪些堿的化學性質么?”學生按照對應性質書寫化學方程式。通過師生探究,得出酸堿化學性質的知識網絡結構圖。
該節復習課中以常見物質鹽酸出發,以學生自主、小組合作的方式,充分提供學生展示思維過程平臺,鼓勵學生多表達,提供充足的思維時間和空間,通過互動式學習引導學生提高知識應用能力。讓學生依據真實情境建構知識網絡,歸納出酸類、堿類物質的化學性質,落實到類別的層次,并且從微觀層面揭示反應的本質,滲透化學學科素養。
五、從探究性實驗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化學學科重要一個特點是以實驗為基礎,新課標中指出: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應對實驗加以重視,以實驗為核心開展多樣性的探究活動,增強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探索興趣,提升學生的探究知識。探究性實驗是初中化學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驗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實驗進行提出問題→作出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探究→收集證據→解釋結論→反思評價,使學生養成科學探究的態度,獲得科學方法,提高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例如,筆者和學生在進行探究堿的化學性質時,關于氫氧化鈉與CO2反應這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學生較難地從石灰水與CO2的反應類推氫氧化鈉與CO2也能發生反應。為此,筆者與化學共同設計如下的對比實驗:分別將兩個相同塑料瓶裝滿CO2,其中一瓶加入約占瓶三分之一的水,另外一個塑料瓶加入約占瓶三分之一的氫氧化鈉溶液。
通過探究對比得出氫氧化鈉能與CO2發生反應,再歸納出堿能與二氧化碳等非金屬氧化物反應而發生變質。在與學生共同探究的過程中突出科學探究能力和思維品質的培養。故此,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師時,對實驗必須加以重視,盡可能讓學生多做實驗,從而更好地落實核心素養對實驗的要求,提升學生自身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使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更大的提升。
六、結語
初中化學情景化的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將學習的主題承載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具體化,把學科知識、學習方法、學科能力、學科觀念和科學態度進行整合。呈現出重點知識的育人價值和意義。教師與學生通過圍繞核心知識內容展開各種探究活動,運用宏微結合、變化守恒、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的學習思維方式,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獲得結構化化學核心知識。在教學中多聯系生活實際,體驗化學與技術、社會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學會辯證地看待化學對環境的影響,如,酸、堿、化肥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溫利廣.追求“有情”“有趣”“有效”的化學課堂教學[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12.
[2]洪接年.基于真實情境下初中化學高效課堂的實踐研究[J].教研周刊,201.
[3]艾進達.基于化學核心素養的“酸堿鹽”復習案例[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9.
[4]馬振萍,陸余平,許曉東.深度學習視角下單元復習與專題復習的對比研究初探-以“酸堿鹽復習”為例[J].化學教與學,2019,1.
[5]胡久華.以深度學習促進核心素養發展的化學教學[J].基礎教育課程 ,2019,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43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