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國民族舞蹈傳承人的歷史價值和生存境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國民族舞蹈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民族群體身份認同的重要源泉。為此中國民族舞蹈作為民族文化呈現載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然而隨著整個社會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西方藝術的不斷沖擊,導致中國民族舞蹈在迅速地消失。在這種形勢下,中國民族舞蹈的傳承人作為民族舞蹈文化體現的重要載體,其社會價值就顯得極為重要。分析與研究民族舞蹈傳承人的歷史價值和當前生存境遇,有利于我們更好地保護與開發民族舞蹈,使得民族舞蹈在豐富多樣的文化生態中能夠自由發展。
  關鍵詞:傳承人;歷史價值;生存境遇
  經濟全球化導致文化的發展與融合,也使得很多文化遭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甚至是吸收。至此,民族文化的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梢哉f文化具有標志性,它包括了該民族的群體意識、觀念信仰、行為習俗、社會禮儀、思維模式、深層的心理結構等眾多方面。作為民族文化組成之一的民族舞蹈同樣如此。民族舞蹈是“各民族祖先們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是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傳統的‘百科全書’,是一種可視的、活態的、運動著的、非物質的‘活的文物’,是一種‘人類活態文化財產’?!盵1]為此,可以說民族舞蹈幾乎出現在人類活動的多個領域中,無論是日常勞作,祭禮等活動中都能夠從他們身上看到民族的審美情感、生活習俗、勞動方式、宗教信仰等等諸多方面,并且具有歷史性和延續性。
  綜觀韓國、日本等我國周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都十分重視民族舞蹈的重要作用,比如韓國傳統舞中的“太平舞”、“僧舞”以及“閑良舞”等在當前經濟發展較快的韓國地區均有著十分廣泛的影響力。如何讓后人能夠真實地看到祖先當年的舞蹈,也即涉及如何使這些民族舞蹈較好地發展與傳承下來的問題。這是每一個國家的藝術工作者乃至社會學工作者都在做的工作,并且不斷地探索出新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如何傳承的問題。傳承的不僅僅是技藝本身,還有相關的文化、歷史,同時還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后而不斷進行的創新技藝。民族舞蹈傳承人作為承載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載體就具有了不可忽略的價值和意義。正確地評價民族舞蹈傳承人的歷史作用與當前的生存境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開發與保護民族舞蹈文化。
  一、民族舞蹈傳承人及其價值
  當前關于民族舞蹈的定義舞蹈理論家們對其解釋不一,專家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過闡釋??偟膩碚f可以歸納為民族舞蹈是“一種深深植根于廣大群眾社會生活中,反映群眾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理想愿望,由人民群眾集體創造、集體傳承的舞蹈?!盵2]
  從上面定義中可以看出,人是民族舞蹈得以體現的載體,是民族舞蹈的開創者和傳承媒介。每一個人作為自身民族內部的成員之一,都應當擔負著傳承自身民族文化的重要職責,這其中承擔收集、保護、研究、傳播以及發展等重要事件的帶頭者,則被舞蹈研究學者們稱為舞蹈傳承人。他們在自身民族舞蹈的技術、技能以及其知識方面要優于普通人。在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中,通常來說民族舞蹈傳承人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條件:第一個是在一定的區域內或是在本民族中,其自身作為民族舞蹈文化傳承人的這一性質被大家公認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二是對于本民族舞蹈的傳統技藝能夠熟練掌握,并在所處區域或是本民族中有著較大的影響力;第三是在本民族舞蹈的技藝中掌握著某些獨特的、別人無法掌握的技巧;第四是自身對于本民族舞蹈的相關資料、文獻以及實物等均有保存與搜集,并且對其所掌握的民族舞蹈文化有著較深入的研究。
  民族舞蹈傳承人在民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中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體現,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民族舞蹈傳承人在民族舞蹈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就如鏈條里鉚釘,一旦缺少,那么整個鏈條就會斷裂而無法鏈接起來。為此,民族舞蹈傳承人的存在,使民族舞蹈有了延續性;其次是民族舞蹈傳承人在延續傳統的同時,也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地突破傳統,努力尋求創新。在經過一代又一代傳承人的不斷努力,使得民族舞蹈更加豐富,內涵更加深入;第三是民族舞蹈傳承人在自身作為民族舞蹈載體的同時,還努力尋找新的生命力,以此能夠培養出新的傳承人或是尋找新的傳承方式,這樣才可以為自身民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不斷地注入新的生命,使自身從所事的民族舞蹈文化能夠源遠流長。
  民族舞蹈傳承人作為民族舞蹈的引領者、保護者、傳播者以及傳承者,他們擁有超人的才智、靈性以及極強的民族使命感和責任心??梢哉f他們是民族舞蹈的活的寶庫,是民族舞蹈得以代代相傳的執棒者。民族舞蹈傳承人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個體存在,他們的技藝和知識是一個民族舞蹈文化的歷史積累,能夠從他們身上看到這個民族優秀的舞蹈文化和民族歷史,更包括民族精神。并且在新的時代里,他們還努力開拓創新,使民族舞蹈與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
  二、民族舞蹈傳承人的生存境遇
  舞蹈作為社會化產物,依附于一定的社會生態,為此它必然隨著社會變化而發生一定的變革。當前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生存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致使民族舞蹈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也在發生著相應的改變。人們對于民族舞蹈的需求不再高,特別是作為祭祀、喪葬等場合下使用的民族舞蹈如今被新的內容與形式所替代,這就導致一直以來承擔著民族舞蹈文化重要工作的傳承人,他們的生存環境在不斷更新與發展的社會環境下受到一定的破壞。當然導致民族舞蹈傳承人生存境遇形成尷尬局面的因素諸多。總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政治因素與國情的影響。20世紀的戰爭給世界經濟留下了巨大的創傷。戰爭停止后,很多國家意識到經濟實力才是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的最有力證明,也是一個國家得以在世界站穩腳跟、不被欺侮的最好武器,基于這個共識世界各國將經濟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和目標。在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之后,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發展態勢逐漸顯現。在這種情形下,每一個國家不再是作為單一存在的個體,而是與整個世界聯系起來。這不僅體現在其政治與經濟上,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精神與象征的作用被公認。至此,民族舞蹈作為可以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以及弘揚民族精神的藝術形式被廣泛關注。民族舞蹈傳承者們此時也被置身于世界政治不斷變幻和國家需要這樣一個大的、宏觀的戰略體系中去。盡管這種狀態是不斷動態的,但是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民族舞蹈不再局限于早期的農業生存環境中為祭祀、求神、喪葬等所用,而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如民族傳承以及民族認同感,并在此基礎上能夠對外傳播以展現民族自身文化的魅力。   中國在20世紀上半葉,由于受到外來的侵略,戰爭連連,當時的中國處于動蕩不安的環境中,人們的溫飽問題都無法滿足,更無暇顧及舞蹈及其傳承問題。民族舞蹈傳承人在這種情形下便很難施展。1949年中國人民經過艱苦的戰斗終于打敗了侵略者,翻身做主人。人們可以自由幸福地生活,此時人們對于民族舞蹈的關注度又開始興起,然而卻遭遇“十年”浩劫。此時民族舞蹈被視為“封建迷信活動”、被認為是“原始人愚昧狀態下的產物”。為此十年里,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響較深,導致民族舞蹈遭遇到嚴重的破壞,更為嚴重的是很多民族舞蹈傳承人都遭受到迫害,這猶如在人傷口上灑下了一把鹽,使得本就處于瀕臨消失狀態下的民族舞蹈又一次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在黨和國家的英明決策領導下,由于結束了“十年”浩劫,國家部分體制開始發生相應的變化,中國經濟得以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此時的整個社會環境為中國民族舞蹈的發展又一次提供了很好的土壤。這是一件非常值得慶幸的事情。然而由于中國在前期所遭遇的侵略與重創,接著又遭遇對傳統文化扼殺與破壞嚴重的“十年”浩劫。這都使得民族舞蹈進入到斷層式的狀態中。接著中國便突然進入經濟大發展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大潮的號角吹響后,人們的生活步伐、思想與理念等得到迅猛的提升。尤其是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人的生存方式、產業結構、生態環境等發生著較大的轉變。最終致使大部分民族舞蹈傳承人為了生計而被逼轉向其他行業,不再從事民族舞蹈活動。因此,很多民族舞蹈也遺憾地隨著傳承人的相繼離逝而消失,特別是部分傳承人獨創的精湛技藝更是無法保留下來,最終形成“人亡舞去”的悲慘狀態。如我國著名舞蹈研究學者石裕祖先生曾在對云南納西族的“東巴”舞傳承人調查后發現:1983年以前,作為云南省境內的納西族文化中作為“東巴”教派儀式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的“東巴”舞傳承人大約有80多位,而今大多數已離世,這些離世的傳承人畢生的東巴技藝也隨之消失于世。同樣白族佛教密宗中的“阿叱力”教派里曾經有一群特殊的樂舞藝人,他們對于教派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是保存白族“阿叱力”教派文化的活化石,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樂舞藝術已經去世,且無一位傳承人。這種現象不僅僅出現在云南地區,我國其他民族地區同樣面臨很嚴重的現實問題。甚至可以說,在我國每天都有一些優秀的民族舞蹈從我們身邊消失。
  另外,由于國家經濟發展出現嚴重不平衡,很多民族地區的青年人為了生計常年在外地打工,無法耐心地學習和傳承民族舞蹈。即使是有愿意去學習的,也只是為了學一點皮毛迎合旅游之用,最終無法學習到民族舞蹈傳承人身上真正的精髓,更無法學習到民族舞蹈所承載的民族文化意蘊。筆者曾去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部分村落進行實地采訪,發現很多年輕人都不再學習景頗族舞蹈。在著名舞蹈編導馬雯靜老師的幫助下,通過當地的景頗族文化協會的努力尋找景頗族舞蹈傳承人。在尋訪中發現,僅找到的幾位年輕人也只是偶爾在節慶表演,平時則干農活或者打工。尤其是在盛大節日“目腦縱歌”節中擔任腦雙等主要角色的傳承人更少。很多民族舞蹈傳承人都想將自己畢生的技藝傳承下來,但是在商品經濟的潮流中,很多人難以真正靜下來認真地學習、研究和傳承。在這種條件下,民族舞蹈的消亡率自然就會增加。
  當然我們不能將其責任全部推卸,一味地認為經濟的發展嚴重影響了民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這種因素有多方面,但不可否認一點就是因為經濟發展太過迅速,專家與學者們還沒有來得及找出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出路。
  三、民族舞蹈傳承人走出困境
  解決民族舞蹈傳承人當前所面臨的困境,不是單靠一方面的努力,這需要多方位的支持與協作,這樣才能優化民族舞蹈傳承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首先是建立良好的民族舞蹈生態系統,為民族舞蹈傳承人進行民族舞蹈研究與傳承等活動提供保證。文化生態是指“由構成文化系統的諸內、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態關系”[3]。方李莉曾指出:“人類所創造的每一種文化都是一個動態的生命體,各種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種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甚至類似食物鏈的文化鏈,它們互相關聯成一張動態的生命之網,其作為人類文化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都具有自身的價值,為維護整個人類文化的完整性而發揮著自己的作用”。[4]要想使民族舞蹈傳承人得到保護,傳承得以繼續開展,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態。任何一種植物其生存均離不開所處的獨特生態環境,舞蹈也如此。民族舞蹈作為人類在社會進程中產生的一種文化藝術形式,需要一定的土壤,這土壤就是指特定的生態環境,此外還離不開該民族中每一位個體,更離不開對于民族文化認同與保護的理念和意識。我們之所以要充分發揮民族舞蹈傳承人的作用,研究民族舞蹈,保護民族舞蹈。其目的并非是要保護舞蹈本身,而是要保護“核心物”。這里的“核心物”指的是這個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特征,也是該民族得以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標志和民族認同的根基,例如民族的審美傾向,民族共同體的價值取向,民族獨有的生產、生活方式,民族特定的思維模式以及民族特殊的精神信仰,這是民族得以存在、集體意識得到表達和民族認同感得以延續的一種底線。所以,無論是建立保護區、保護村、民俗館等形式,還是建立社會對于民族舞蹈的認知度和保護意識均不失為有效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民族舞蹈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完整范式”,并非碎片式的獨立存在,它存活于一定的儀式或是一定的空間之中才能夠體現其重要的價值。只有這樣,民族舞蹈傳承人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其自由的空間,努力為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發揮自身的力量與源泉。
  其次是加強建立民族舞蹈傳承人的存在價值認同,建立名錄,提高待遇。研究中發現,雖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度的出臺使得很多民族地區對于民族舞蹈傳承人都建立了名錄。然而遺憾的是,有些地區只是建立了名錄后再無相應的措施,僅是作為檢查或是旅游推廣和宣傳人選。有些地區建立了名錄后,對其重視程度以及相關的補助方面落實不夠,如津貼問題沒有或是太少,因此這些民族舞蹈傳承人為了生計不得不謀其他生路,而無法安心地研究和傳承舞蹈。筆者在云南等地進行相關采訪時發現,很多民族舞蹈傳承人取得的相關津貼極少,根本無法潛心研究和傳承民族舞蹈。民族舞蹈傳承與其他手工藝傳承不一樣,其他民族手工藝傳承者們可以通過自身的手藝制作出相關的產品進行商業范圍內的運轉,這樣既傳承了其技藝,又可作為謀生的出路。而民族舞蹈傳承人無法形成一定的產品形式,為此很多地區在其特殊性上有所疏忽。
  最后是培養新一代的民族舞蹈傳承人。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努力挖掘并培養一批優秀的傳承人。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當前正面臨的民族舞蹈傳承人老年化的問題,同時也可以使民族舞蹈得以接力性地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此外新的傳承人可以在自身所處的歷史環境和生態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進行必要的創新,使之在保留前輩的優秀民族舞蹈技藝基礎上將新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審美情感等融入進去。我們對民族舞蹈傳承與保護的實質是一種創造性的轉化,即“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所具有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來改造、更新傳統文化,使之符合現代化的要求,使之在自我超越中獲得新的生命力”[5]。
  在民族舞蹈的傳承與保護問題上,的確現在出現了瓶頸,這不僅僅在中國,世界上其他國家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這是經濟全球化、文化傳播便捷迅速等諸多因素影響后必然出現的現象?!爱斍暗奈C不只是個人的危機,不只是政府的危機,而是全球性變遷。無論是作為個人,作為政府,作為文化,還是作為全球的生態系統,我們都正在達到一個轉折點?!盵6]民族舞蹈是一個民族歷史與文化的符號與象征之一,是民族文化活態的展示。民族傳承人在民族舞蹈的傳承、研究、創新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充分認識民族舞蹈傳承人的作用,有助于民族舞蹈傳承能夠延續下去,更是為民族中的后人留下寶貴的文化和寶貴的財富。
  [參考文獻]
  [1] 石裕祖.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規律及其發展趨勢研究[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7,02.
  [2] 隆蔭培等.舞蹈知識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145.
  [3] 黃永林.“文化生態”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文化遺產, 2013,05.
  [4] 方李莉.文化生態失衡問題的提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3.
  [5] 王文章.中國先進文化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185.
  [6] [美]F·卡普拉.轉折點:科學·社會·興起中的新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3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882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