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派盆景傳承人培養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主要闡述了蘇派盆景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傳承的做法,構建了“以大師工作室為引領、傳承與創新為目標、雙導師制模式為特色”的現代學徒制非遺傳承人培養模式,以供其他非遺項目的傳承工作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蘇派盆景;傳承人;培養
蘇州是中國盆景技藝起源較早、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自唐以來,歷代名家輩出。1990年以后,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舊城改造中庭院式房形銳減,陳設放置盆景的環境減少,從事盆景人員大幅減少,蘇派盆景逐漸走向衰落。鑒于蘇派盆景面臨的困境及蘇派盆景的藝術成就和造型技藝等的獨特性,2011年6月10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盆景技藝(項目編號VII-94)”擴展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遺產名錄。蘇派盆景的代表人物有周瘦娟、朱子安等,造型以“圓片”、“六臺三托一頂”為典型樹形,常采用粗扎細剪技法,繼承了歷史上蘇州盆景文人化的特質,作品具有清秀古雅的藝術風格。
1蘇派盆景技藝非遺傳承人培養面臨的問題
傳統技藝傳承人的培養中,校、企單方培養時,多見虎頭蛇尾、重形式,持續時間短,還有的理論強、輕實踐或者重操作賺取眼前利益,難以遵循傳承規律,不關注培養中的人文素質等問題,真正形成良性可持續發展循環的傳承人才培養模式的較少,目前的傳承人培養中常見如下4個方面的問題。
1.1非遺傳承人培養尚未遵循傳承規律源于現代經濟社會的變革,在非遺技能傳承日漸衰微的情況下,開設非遺專業或者課程的職業院校,由于沒有考慮到學生學習興趣的多變性,社會人傳承技能往往以經濟利潤為最大追求目標,有些培養過程并沒有遵循非遺傳承人成長規律,沒有關注人文素養、政治意識等的培養,人才培養工作嚴重脫離技能傳承實際,培養的非遺人才不能真正擔負起傳承和保護的責任。
1.2缺乏系統化的非遺課程和教材資源全國職業院校非遺項目傳承人培養多以專家講座、知識傳播為主,鮮有系統化開設盆景技能傳承實踐課程和編寫專門的盆景教材的院校。蘇派盆景非遺傳承人培養缺乏系統化的非遺課程和教材資源,不能由淺入深、理實一體、有序組織技能教授。
1.3缺乏支撐起非遺教學的專業師資源于經濟利益、養管的場地特殊性、技能交流互通的氛圍等,蘇派盆景非遺傳承人很少進入職業院校參與系統化的非遺教學;職業院校專業教師缺乏過硬的實踐技能,無法勝任蘇派盆景的技藝性教學指導。
1.4缺乏與市場接軌的非遺實踐教學平臺開設非遺專業或課程的職業院校,很少從產教融合的角度建設與市場有機融合的非遺實踐教學平臺。蘇派盆景非遺傳承項目的傳承中,基本沒有關注、依托研發、創新載體。因此,蘇派盆景非遺傳承人的培養需要另辟路徑,現有傳統的小作坊式的方式培養,傳承人難以全面掌握理論和技能,有的缺乏愛好、難以長久從事本職業,又因為盆景行業產品的運作經營時間長、見效慢的特點,個體經營者很難支付徒弟較高經費,少有形成良好帶徒循環。總之,蘇派盆景項目中,社會上培養的會技藝、高素質的傳承人較少。
2蘇派盆景技藝傳承中的做法
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從2004年五校合并初,園林類專業開始嘗試蘇派盆景傳承人培養的探索工作。
2.1引進社會行業中的大師,成立大師工作室
經過前期的商討,2004年9月,學校在開設的園林綠化三年制中職專業中,開始逐步引進社會上的蘇派盆景大師沈柏平作為工作室核心成員入駐校園,選擇校內盆景專業教師與大師組成工作室雙導師成員,加強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學,突出蘇派盆景技能教學,學校出臺了《關于成立沈柏平大師工作室的決定》,決定指出了工作室主要是以蘇派盆景的實踐教學為主要任務,還要與相關企業合作,共同培養蘇派盆景專業人才,共同研發盆景產品。
2.2修訂了蘇派盆景項目教學,以興趣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工作室試運行1年后,根據課程要求和大師工作室的實踐體會,開始著手修訂人才培養計劃或人才培養方案,嵌入蘇派盆景項目的教學,盆景教學主要是在園林類專業中,及時修訂了三年制中職課《植物造景與盆景制作教學計劃》,隨著專業的發展,后來陸續修訂了五年一貫制《園林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2016年還為來校學習經驗的高職院校修訂了三年制中職《園林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在修訂的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了以“非遺興趣培養”為切入點的五年一貫制高職“2+2+1”和三年制中職“1+1+1”的“雙導師”分段遞進式教學模式、系統化的蘇派盆景項目“嵌入式”課程,以五年制為例,如下簡圖(1)即:一、二年級導入非遺文化普及性課程,由學校工作室成員中的專業教師普及非遺基本知識,并定期請蘇派盆景大師開展講座,激發學生對蘇派盆景的認知和興趣;三、四年級按大的專業方向嵌入蘇派盆景特色課程,非遺大師每學期傳授技能方向一半課時以上,學校專業教師講解非遺項目知識和輔助教授非遺技能,旨在對那些已經對非遺產生濃厚興趣的學生傳授基本技能和專門知識;五年級進入頂崗實習,在具備非遺基本制作技藝基礎上,非遺大師考核選拔那些愿意以后致力于非遺工作的可造之材,進行“師徒結對”,通過緊密的師徒關系傳授蘇派盆景非遺技藝,實現了“非遺傳承與現代學徒制的有效結合”。
2.3構建“基于生產過程”的系統化課程體系本課程按照“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的總體設計要求,以培養學生對蘇派盆景制作的能力和職業崗位能力為基本目標,構建基于生產過程導向的模塊化項目課程體系。首先,制定融合職業標準的項目化課程標準,建立與生產過程相一致的模塊化項目課程體系。其次,在課程定位上,確立課程與專業、職業崗位之間關系;在課程設計上,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以工作任務構建教學內容,以工作過程設計教學項目,探索實行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課程評價方式與職業技能鑒定方式等相融通的課程體系,實現社會發展目標、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習者個人發展目標相融通的目標。 在課程設置中,以園林技術主要專業課程為基礎,適當添加蘇派盆景專業理論與技能實踐課程,在主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上,把原來的課程以某一本書教授為主要內容的框架結構,進行打破,按項目重新組成,以不同的技能項目進行教學,把蘇派盆景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也在項目化中體現,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項目內容,更加體現了園林技術專業學生重實踐、強技能的特點。
2.4編制了蘇派盆景相關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在大師工作室運行過程中,逐漸編制了蘇派盆景相關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在編輯過程中,匯集了大師工作室成員的從教體會、盆景知名企業、個人愛好者的意見,還考慮到盆景行業的發展和受眾面,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編制,還是從盆景制作的廣度出發,蘇派盆景作為五大流派之一來講授。編制出了三年制和五年一貫制的《盆景課程標準》,還出版了《盆景制作》教材。
2.5搭建與市場接軌的非遺教學平臺,保護和傳承非遺項目
學校在建設園林類專業實訓基地時,建立了蘇派盆景研發基地,配置了蘇派盆景研發中心、學校盆景展示園、大師園、盆景苗木培育場圃等實景化教學實踐基地。在現代化的實踐基地可以通過現代化多媒體技術與數字化手段,錄制轉化為類型多樣的影像制品,可以錄制影像制品推向市場,或者攝制成視頻、微課,上傳互聯網,成為大眾化的,集教育、科普、娛樂為一體的影像文化產品,進一步融人人們生活。在蘇州古城的留園校區又規劃建設了“文化旅游產教園一蘇派盆景體驗中心”,借助歷史名園留園近距離的輻射功能,推廣蘇派盆景技藝的體驗活動,重點推進蘇派盆景的非遺教學、產品創新和市場開發的有效融合。還通過節假日的技能展演,激發參與者對蘇派盆景產品的消費偏向,逐漸培植市場活力。
2.6組建“雙導師”教學團隊,加快年青教師盆景技能水平提高成立由優秀技能蘇派盆景大師領銜的非遺大師工作室,同時選拔一批專業骨干教師、年青教師進入工作室,與非遺大師一起組建成“雙導師”蘇派盆景教學團隊,共同研制非遺傳承人培養方案、設計“嵌入式”非遺課程、編寫非遺教材、承擔非遺課程教學、推進非遺產品研發和創新等,年青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主要起到教學輔助和講授理論課程的任務,得到了較好盆景實踐教學的學習。
總之,蘇派盆景技能傳承人培養要抓住關鍵目標,即掌握蘇派盆景的材料與工具,掌握蘇派盆景制作的技能,掌握蘇派盆景的養護和管理,體現蘇州本土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蘇派盆景培養的周期和工作性質來看,適合提倡培養學生現代工匠精神,發揚吃苦耐勞、回歸本真的作風,弘揚蘇派盆景文化和加大吳地詩畫、園林文化浸潤,激發學生對蘇派盆景的學習興趣和從業自信,在教學中注意學生個性的關愛和激發,為非遺傳承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注意在蘇式生活中,培育蘇派盆景受眾群體。
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蘇派盆景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技藝的傳承做法,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構建了“以大師工作室為引領、傳承與創新為目標、雙導師制模式為特色”的現代學徒制非遺傳人培養模式;最大程度地發揮了現代教學的優勢,實現了學校與非遺產業的合作,設立了非遺傳承基地,拓展研發非遺項目,逐漸形成了三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大師傳承與現代學徒制培養相結合”、“專業教學與非遺產業相結合”、“實訓基地與非遺傳承基地相結合”;課程內容編排的依據是該職業所特有的工作任務邏輯關系,而不是知識關系,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做出有價值的實踐與探索,供其他非遺項目傳承工作參考和借鑒。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