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里格西北部蘇×井區氣藏主控因素淺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針對蘇×井區氣井出現出水、嚴重影響氣井產量的現狀,從烴源巖生氣強度、微構造、儲層物性參數等方面分析該井區影響氣藏分布的主要因素,生烴強度決定天然氣二次運移聚集處的天然氣富集程度;構造決定天然氣二次運移的方向;儲層物性中的孔隙喉道半徑、孔隙半徑是影響氣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關鍵詞:蘇里格氣田;氣藏主控因素;孔隙喉道半徑;孔隙半徑
蘇里格氣田蘇×井區位于鄂爾多斯盆地西側,該井區穩產時間較長,隨著開發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氣井出現出水的現象,嚴重影響氣井產量,研究氣藏主控因素成為該井區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產水井分布及產水類型
對本區域1000多口投產氣統計分析,結合現場實際生產結果,認為產水較多井主要分布于區域的北部和南部,中部出水較少,且出水差異井界限明顯。
對氣井產出水化驗分析,結果顯示總礦化度均大于10000mg/L,為地層水,水型CaC12。
2 主控因素分析
2.1 生烴強度
據前人研究成果,烴源巖生氣強度大于20×108m3/km2(盧雙舫,2002)能夠形成大氣田。本井區上古生界烴源巖供氣良好,總體生氣強度均大于20×108m3/km2,處于20-60×108m3/km2之間,整體趨勢為中部烴源巖生氣強度高,南部、北部生氣強度相對低。考慮天然氣進入砂巖后的二次運移,結合本井區中部生產效果較好、南北部氣井出水的現狀,且出水差異井界限明顯,分析認為烴源巖的生烴強度與氣水分布相關性不大,生烴強度只決定天然氣二次運移聚集處的天然氣富集程度。
2.2 微構造因素
該井區構造總體上是一北東南西向傾斜的平緩單斜構造,局部鼻狀構造發育,由于產水較多井主要分布于區域的北部(構造高部位)和南部(構造低部位),中部出水較少,且出水差異井界限明顯,表明構造只決定天然氣二次運移的方向,不決定氣水分布范圍。
2.3 儲層物性
通過出水較多與較少區域物性對比發現,出水較多區域有效氣層平均孔隙度、滲透率、含氣飽和度、電阻率均較小,分析認為含氣飽和度明顯較低是出液量較大的重要原因。
經對嚴重出水井測井曲線分析來看,部分動用層位當儲層厚度達到該井的臨界氣柱高度時均表現為低電阻率、低含氣飽和度的特征,與計算結果相符。
本區域構造平緩,傾角較小,砂體中的氣體很難利用浮力克服毛細管阻力沿構造側向運移。該井區一般儲層厚度2-30m不等,縱向上,達到臨界氣柱高度后,砂體層內發生氣水分異;砂體相互疊置的區域,氣體則運移到高部位砂體;最終表現為氣體平面上短距離的側向運移、縱向上向上運移,并在臨界氣柱高度較大區域聚集。
綜上所述,該井區生烴強度均較大,決定天然氣二次運移聚集處的天然氣富集程度;構造較為平緩,決定天然氣二次運移的方向;儲層物性中的孔隙喉道半徑、孔隙半徑是影響氣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參考文獻:
[1]馬新華.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氣特點與成藏機理探討[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5,26(2):231-236.
[2]閔琪,付金華,席勝利,等.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氣運移聚集特征[J].石油勘探與開發,2000,27(4):26-2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0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