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帶腓腸外側皮神經的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足前部軟組織缺損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探討攜帶腓腸外側皮神經的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足前部軟組織缺損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于2015年3月- 2018年3月期間收治的80例足前部軟組織缺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傳統帶蒂皮瓣修復術,實驗組給予攜帶腓腸外側皮神經的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術,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均為100.00%,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I期愈合率為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0.00%;實驗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為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5.00%,組間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20.00%,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足前部軟組織缺損患者,需要給予植皮修復治療,而與傳統修復術進行對比,攜帶腓腸外側皮神經的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所能夠達到的修復效果更為理想,且有助于降低不良反應發生風險。
[關鍵詞]攜帶腓腸外側皮神經;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足前部軟組織缺損;愈合質量
[中圖分類號] R65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 2019) 01-224-04
足前部也就是跖趾關節與以遠部位,具有負重功能,足前部損傷多會伴隨肌腱與骨質外露,需給予皮瓣移植修復創面[1]。足前部修復治療所應達到的效果是改善損傷后外觀、具有耐磨性、重建皮瓣感覺等。游離股前外側皮瓣可修復大面積創面,但是,皮瓣臃腫且術后感覺功能的恢復效果不夠理想,對其后期應用具有一定限制性影響[2]。攜帶腸外側皮神經的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可有效的重建皮瓣感覺,其厚薄度也較為適合,屬于現代臨床中針對足前部皮膚軟組織缺損修復的常用手段[3]。在本次研究中對本院在一個階段內收治的80例足前部軟組織缺損患者進行了對比調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5年3月- 2018年3月期間收治的80例足前部軟組織缺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分別為40例。實驗組40例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25 - 54歲,平均(40.2±10.5)歲。病因:砸傷患者10例,交通意外傷30例。對照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齡24 - 54歲,平均( 39.5±10.2)歲。病因:砸傷患者12例,交通意外傷28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明確診斷為足前部軟組織缺損;所有患者均伴隨骨質肌腱外露。排除標準:非負重區或單純足背遠端軟組織缺損者;臨床病理資料不全者。分別對兩組患者的年齡與性別等資料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均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對比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帶蒂皮瓣修復術,既腓腸神經營養血管遠端蒂皮瓣轉為修復術,具體如下:(1)受區準備:患者取仰臥位,進行缺損部位清創處理,切除失活軟組織,測量所需皮瓣大小。(2)皮瓣設計:在患者小腿后肌間隔垂線為皮瓣中軸,在皮瓣中軸線上切取含腓腸神經小隱靜脈皮瓣。探測遠端穿支血管,明確遠端蒂皮瓣旋轉點,設計在外踝尖上1 - 3cm或是平外踝尖。(3)皮瓣切?。呵虚_皮瓣內外側緣與近側緣皮膚、皮下組織,最后切開蒂部皮膚,顯露腓腸神經與伴行小隱靜脈,保護內踝上l - 3cm處從外踝周圍發出的皮支血管,在旋轉點以遠將小隱靜脈分離結扎。(4)術后處理:在術后維持皮瓣松弛位小腿石膏夾板固定,常規在lOd后解除石膏固定[4]。
實驗組:實驗組采用攜帶腓腸外側皮神經的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術,具體如下:(1)受區準備:拆除創面負壓吸引材料,完全清除壞死組織后反復應用過氧化氫等滲鹽水對術區進行沖洗,解剖游離出受區動脈、靜脈、神經并進行標記。結合待吻合血管方向剪取創面形狀樣紙張備用[5]。(2)皮瓣設計與切?。涸谑中g前應用超聲多普勒血流探測儀明確皮瓣供區穿支穿出深筋膜部位,同時將此部分作為穿刺皮瓣點,肺動脈形成為線,結合術前創面形狀樣紙張,設計皮瓣大于紙張約為20%。沿皮瓣外側切開皮膚、皮下,在深筋膜淺層從后外側向前內測解剖游離皮瓣。觀察到穿支血管注入皮下,穿出肌肉時分別攜帶部分深筋膜與周圍0.5cm肌袖,保護血管蒂部。皮瓣解剖切取之后僅有穿支相連,放松止血帶觀察皮瓣血運[6]。(3)皮瓣修復:明確皮瓣血運良好后斷蒂,調整皮瓣的位置,將皮瓣轉移到受區。觀察穿支與受區血管直徑,直徑相近時可實現端與端吻合。顯微鏡下將穿支動脈與伴行靜脈、皮瓣小隱靜脈與受區大隱靜脈端端或是端側吻合,重建血液循環。(4)術后處理:術后給予三抗治療,補足血容量,關注皮瓣保溫,觀察皮瓣血運情況,處理可能發生的血管危象,在術后2周拆線,1個月開始足底負重訓練[7]。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供受區愈合情況等進行觀察。其中,治療效果評斷標準為,顯效:修復成功,供受區愈合良好,且無并發癥發生;有效:修復成功,愈合情況教好,有或無并發癥;無效:修復未成功[8]。愈合判定標準為,I期愈合:供區創面愈合,未發生皮膚感染、紅腫等情況。Ⅱ期愈合:供區創面愈合良好,存在周圍皮膚紅腫等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O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以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后1個月對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進行評估,如表1所示,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均為100.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實驗組患者治療顯效率要明顯高于對照組。 2.2 兩組患者供受區愈合及皮瓣成活情況比較
治療后1個月對患者供受區愈合及皮瓣成活情況進行觀察,如表2所示,實驗組患者I期愈合率為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0.00%;實驗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為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治療后1個月對兩組患者整個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如表3所示,實驗組4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發生皮瓣周邊水皰情況;對照組4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分別發生血管危象、皮瓣壞死、皮瓣周邊水皰情況,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3.1 傳統帶蒂皮瓣修復不足分析
足前區是構成足的橫弓與內外側縱弓主要部分,在人體中主要發揮著負重作用,為此,針對足前部軟組織缺損患者,需要盡量恢復其前足結構與長度,同時,還應該經由治療有效改善損傷后外觀、具有耐磨性、重建皮瓣感覺等[9]。帶蒂皮瓣修復是以往臨床中針對足前部軟組織缺損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傳統帶蒂皮瓣修復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首先,面積首先。應用足背皮神經營養血管皮瓣修復足前軟組織缺損血運較為可靠,但是皮瓣切取面積會受到限制,且足背為易于摩擦部位,供區植皮后比較容易發生潰瘍、破潰等情況[10]。其次,長度浪費。應用小腿帶蒂皮瓣,旋轉點較難會超出踝關節平面,為此,轉移小腿皮瓣修復足前創面也就代表著至少有8 - lOcm皮瓣出現浪費,治療創傷性較[11]大。最后,血運不明確。選擇小腿帶蒂皮瓣修復足前創面,也就代表著皮瓣長度超出15cm,旋轉角度超過90°,針對依靠鏈式血管供血皮瓣而言,皮瓣遠端血供不夠從足,可導致皮瓣遠端壞死[12]。
3.2 游離穿支皮瓣修復足前部軟組織缺損優勢分析
此種修復術打破了足前部創面修復的困難,能夠有效的對足前部缺損進行治療[13]。如足前部軟組織缺損較小,足背動脈件良好,所需血管蒂較短,可在同一條肢體上切取后動脈穿支皮瓣或是腓動脈穿支皮瓣,切取過程較為簡便,且皮瓣質地教好,有助于提升修復后皮瓣愈合效果[14]。同時,應用此種修復術過程中,可將皮瓣I期修薄,以便于更好的滿足行走功能,不需要進行Ⅱ期手術,從而降低患者的治療損傷[15-16]?,F有研究資料中有眾多研究結果均顯示出,游離穿支皮瓣修復足前部軟組織缺損的皮瓣成活率較高,為愈合程度較為良好,而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雖然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均為100.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實驗組患者治療顯效率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從愈合情況來看,實驗組患者I期愈合率為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0.00%;實驗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為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充分顯示出實驗組所采取的修復術創面愈合效果更為理想,此結果與以往研究結論一致。從不良反應情況來看,實驗組4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發生皮瓣周邊水皰情況;對照組4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分別發生血管危象、皮瓣壞死、皮瓣周邊水皰情況,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所代表的是實驗組所采用的修復術能夠對傳統修復術后可能出現的各種不良反應加以控制,從而降低患者所面臨的風險。
綜上所述,針對足前部軟組織缺損患者,需要給予植皮修復治療,而與傳統修復術進行對比,攜帶腓腸外側皮神經的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所能夠達到的修復效果更為理想,且有助于降低不良反應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1]雷林革,何如祥,程鵬,等.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前足皮膚缺損[J].中國骨傷,2013,26( 8): 634-636.
[2]徐立偉,臧成五.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在足部軟組織缺損中的應用[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5,38(3):300-301.
[3]湯樣華,曾林如,辛大偉,等.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老年患者前足軟組織缺損[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6,39 (4): 344-347。
[4]董凱旋,徐永清,范新宇,等.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手部軟組織缺損[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4,16 (10):853-857.
[5]周立峰,李高建,周琴琴,等.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足背皮膚軟組織缺損八例[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4,4( 6): 623-624.
[6]趙卓偉,霍君藝,李軍,等.腓動脈穿支皮瓣游離移植修復手足皮膚軟組織缺損[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7,28( 10):25.
[7]劉勇,康彥忠,李文龍,等.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手足軟組織缺損[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5,17(7):579-583.
[8]楊明,趙雄,池征磷.修薄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跟踝部皮膚軟組織缺損[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7,28[10): 69.
[9]吳志林,陳長松,張杰,等.游離微型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15例手足皮膚軟組織缺損[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7,40 (4): 78.
[10]黃跟東,李虎,鄧葵,等.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手足部皮膚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應用[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7,33 (5): 89.
[11]梁高峰,智豐,張滿盈,等.吻合淺靜脈的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手部軟組織缺損[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4,30 (1): 47.
[12]董凱旋,朱躍良,徐永清,等.微型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手指軟組織缺損八例[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5,38(6):584-586.
[13]何如祥,雷林革,李國海,等.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手足創面[J].臨床軍醫雜志,2014,42 (6): 652.
[14]許慶家,朱磊,林尊文,等.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在四肢軟組織缺損修復中的應用[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4,37(4):413-414.
[15]林立國,鄭良軍,周細作.應用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足踝部皮膚軟組織缺損21例[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7,40 (2): 47.
[16]王浩,王杰,楊開波,等.游離骨間背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手部皮膚缺損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7,7 (3): 26-2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8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