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論醫療人工智能的未來:自主修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現階段人工智能醫療網絡的開發和應用已初具規模,但主要運用于提升醫療的便利性,并未從根本上改變醫療的實質技術。面對“不治之癥”的挑戰,關于機體與生俱來的“自主修復”潛能的激發,或將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成為現實。本文從醫療網絡壁壘、中醫與“自主修復”、CRISPR與干細胞研究進展及未來醫療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碰撞4個方面展開,探討醫療人工智能“自主修復”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人工智能;醫療;自主修復;中醫
   中圖分類號:R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9)06-0010-04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dical network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but it is mainly used to improve the convenience of medical care, and has not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substantive technology of medical care. In the face of the challenge of “incurable disease”, the inspiration of the body’s inherent “self repair” potential will become a reality with the help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is article explor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edic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elf repair” from four aspects: medical network barriers, TCM and “self repair”, research progress of CRISPR and stem cells, and future collisions between medical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dicine; self repair; TCM
   醫療人工智能作為人工智能分支,在“互聯網+”、云網絡搭建的基礎上,以構筑終端與網絡為一體的醫療網絡體系,使得被固有形態束縛的醫院診斷模式核心職能得以無限放大。在人工智能帶來極大機遇的當下,生物、基因等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應抓住契機,使人工智能研究中的衍生產品得以運用到相關實驗中,拓展研究者的探究維度,揭示人體的醫療潛能。
  1  醫學網絡壁壘
   醫療網絡是指基于云網絡發展而來的智能化診療體系,目前市場已有一定的雛形產品,如道生、祉云等云端自動診療系統,同時,機器學習和卷積神經網絡的研發使醫療人工智能的性能大幅提升。然而,醫療人工智能的監控網絡和自動化診療有無法避免的短板。以高血壓病為例,現代醫學認為,高血壓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為主要特點,常伴有器官或功能損害,其中發病率最高的原發性高血壓的病因至今仍較為模糊,只能依賴降壓藥或調整生理習慣來避免器質性病變[1]。對其病源的根除,是眾多研究者傾力研究的方向。癌癥、肉瘤作為“不治之癥”的代表,現代醫學認為此兩者分別是上皮組織、間葉組織的原位癌浸潤基底膜造成的惡性疾病,從細胞學角度觀察,是由于正常細胞在基因水平上發生變異,引起細胞喪失成熟能力,導致克隆性異常增生[2]。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探索“自主修復”將可能作為一種趨勢被提上時代的舞臺。
  2  中醫與“自主修復”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云:“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男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苯沂救梭w隨著年齡推進而無法避免的衰老。
   中國古人對突破這一局限的觀點不僅停留于想象,更將實現途徑落實到具體的事物。最早從《山海經》入手,可覓得“仙藥”的蹤跡。從草本至金石,其中最具“自主修復”色彩的藥物要數“聚肉”,書中云“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也。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意思是它不僅能實現“自主修復”,還有用之不竭的特性,在書中與聚肉并列的還有“甘露”“珠樹”等。除珍貴的草本藥材,礦石、金屬常見于歷代帝王的長生不老藥。目前對中藥、古方的藥理探究已逐漸成為熱點。
   “自主修復”的實現途徑可從抗衰老入手。從保持細胞、組織、器官活性的角度,維持機體免疫、代謝能力,甚至通過活性成分刺激相應蛋白,使機體得以實現長久的“自主修復”能力。近年有研究者對中藥干預衰老分子機制展開探討,如端粒學說、非酶糖基化學說、自噬學說等。
  端粒學說認為,端粒縮短[3]、端粒酶活性降低[4]、端粒鋅指蛋白的結合[5]是導致衰老的可能誘因。馬麗杰等[6]發現鎖陽多糖可延長衰老小鼠端粒長度,延緩衰老。Yu等[7]發現天升元口服液可明顯增強造血干細胞端粒酶的活性。
   非酶糖基化學說認為,肌膚彈性、色素沉淀、血管彈性等易感知的衰老現象其機制是還原糖和生物大分子生成晚期糖基化終產物。李敏等[8]研究發現,黃連多糖對糖基化反應的3個階段有抑制作用,且多糖的無毒、廉價特性使其具有應用潛力;劉文艷等[9]研究發現,中藥復方能改善動物模型的過氧化狀態。
   自噬學說是基于機體自我保護所衍生出的觀點。當造血干細胞失去自噬能力時,會表現出線粒體累積、代謝水平升高、再生能力降低等老化現象[10]。黃可等[11]研究發現,冬蟲夏草可延緩糖尿病模型大鼠腎臟衰老。王雪等[12]研究發現,人參三七川芎醇提物可促進衰老內皮細胞自噬體的產生及自噬蛋白的表達。    除作用機制外,研究人員還對前人的驗方效方深入挖掘,探索其臨床效用。如針對慢性創面,中醫認為其病機是陰陽兩虛,氣化不調,致使腐、毒淤積,治療當遵“托毒生肌”之法。生肌玉紅膏源自《外科正宗》,由白芷、甘草、當歸等藥物配伍而成。李旗等[13]研究發現,該藥不僅可加快糖尿病小鼠模型傷口愈合,還實現了差異基因的調控表達。劉進中等[14]發現該藥對肛瘺術后患者傷口愈合療效較好。王平東[15]通過對48例糖尿病足潰瘍患者治療,認為生肌玉紅膏對創口愈合有顯著療效。
  3  CRISPR和干細胞
   CRISPR是實現基因編輯的一種策略[16],是在細菌與病毒斗爭的歷程中逐步進化而來的??茖W家們利用這一項策略,結合日益精進的技術手段,對目標DNA進行加工。而這一策略的可行性源于CRISPR,可作用于多數物種。關于靶向和編輯RNA的研究,目前已經發現Cas13a[17]與Cas13b[18]兩類功能相近的Cas酶,除作為靶向性RNA酶,還能實現對RNA更精準、更高效的暫時性操控,對目標進行調控。它們允許研究人員高通量地操作RNA,并拓展至更多生物過程的研究。在基因編輯系統中需要對失誤進行規避,可將失誤理解為“脫靶”。有研究團隊提出,在構成化膿性鏈球菌酶的1400個氨基酸中,改變3個氨基酸即可實現“脫靶”的減少,達到無法被現有設備檢測的等級[19]。
   干細胞是一種具有自我復制能力的多潛能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分化為多種功能細胞,根據其發育階段與潛能又有多種類別。干細胞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的潛在功能,亦稱“萬能細胞”。其中最具有研究潛力是多功能干細胞[20],它可分化為體內所有細胞,進而形成組織、器官。然而,科學家很少能誘導它們轉化為相應的細胞類型,從而限制了其進一步運用。有研究表明,miR-34a可限制干細胞,而去除miR-34a,就能解除這種限制的相關表達,同時還發現了一條比細胞核移植技術效率更高的分子途徑[21]。這一系列發現為干細胞的運用帶來了諸多的可能,并提供了了推動干細胞研究的切入點。
  4  醫療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碰撞
   基于目前的技術,可通過基因編輯醫療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碰撞與干細胞的交叉運用實現“自主修復”。在搭載醫療人工智能系統的背景下,未來醫療艙將作為理想的載體,扮演分析、決策、調控等諸多角色(見圖1),實現干細胞的運用[22]。
   在融合以上技術后,人工智能可根據搭載的尖端檢測技術監測患者實時生理變化,把握干細胞修復時的人體動態,相應地調整化學試劑以滿足修復中不同階段的需求。目前已研發出一種氘代謝成像可實時追蹤人體葡萄糖等能量物質的詳細信息,盡管目前僅用于提示藥物治療腫瘤對代謝水平的影響,但其實用性和前瞻性將對未來監測技術有所啟迪[23]。
   有關人體信息的數據集發展已初具規模,且逐漸增長[24]。盡管目前主要集中在影像學領域,但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數據集類型將更為豐富多樣,為干細胞應用提供大數據支持。
   “自主修復”醫療艙在特定儀器中完成。而植入式“醫療艙”可能會賦予人進一步“自主修復”的能力,即將上述醫療艙的干細胞、基因編輯、檢測技術等納米化,植入人體。倘若這一技術得以實現,將意味著人類實現了“自主修復”的又一次突破。
  5  討論
   綜上,在醫療網絡初具規模的時代,聯合醫療與人工智能,“自主修復”將邁上新的臺階。首先,醫療網絡發展的理念,是突破當前醫療的物理界限,實現醫療的便利性。盡管醫療技術本身也會隨之發展,但這并不是醫療網絡開發的根本目的,也無法為醫療技術帶來革命性顛覆。其次,生物機制的發現、中醫玄妙的揭秘、未知活性成分的合成,都將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不斷有所突破,同時新元素的注入也將為未來醫學的變革蓄能,推動“自主修復”的實現。最后,醫藥領域的持續升溫,為其政策、資金、人才保障提供了發展條件。以中醫為例,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國家簽署了中醫藥合作協議,達成經濟上的“雙贏”策略,加強互訪交流,使中醫學得到全球的關注,這些政策、資金、人才也將為未來醫療及相關人工智能的開發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思維。
   “自主修復”的阻力主要可能集中于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自主修復”進入市場之前的臨床評估。眾所周知,一款新藥的上市需經歷長達數年的臨床試驗,而在未來搭載“自主修復”產品的背景下,制定評估的實施細則或將被提上議題。臨床測試對象的抗拒、機體安全評估、不良反應風險的承擔等因素都需要納入評估系統的考量。另外,時間跨度也是潛在因素的一環。不同于現代醫藥,未來的“自主修復”醫療艙涉及多企業聯動,漫長的等待可能會打擊行業整體的積極性,使研究與產品開發停滯不前。其次,“自主修復”醫療艙投入市場后的療效評價。體度輕可能引發對患者人身安全的威脅,體度重或將直接導致醫療經濟波動??傊?,“自主修復”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其合理化、科學化、普及化需研究人員的通力合作,才能為人類智能醫療開辟全新的大陸。
  參考文獻:
  [1] 曲凡,楊錫燕.中醫藥干預高血壓血管重構研究現狀[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7,24(1):134-136.
  [2] 支沛軒.淺述腫瘤精準醫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醫藥,2016, 11(4):287-288.
  [3] GIARDINI M A, SEGATTO M, Da SILVA M S, et al. Telomere and telomerase biology[J]. Prog Mol Biol Transl Sci,2014,125:1.
  [4] CHEUNG H H, LIU X, CANNTEREL-THOUENNON L, et al. Telomerase protects werner syndrome lineage-specific stem cells from premature aging[J]. Stem Cell Rep,2014,2(4):534.   [5] LI J S, MIRALLES FUST? J, SIMAVORIAN T, et al. TZAP:A telomere associated protein involved in telomere length control[J]. Science,2017,355(6325):638.
  [6] 馬麗杰,陳貴林,聶麗莎,等.鎖陽多糖對D-半乳糖衰老小鼠血細胞和腦細胞染色體端粒長度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10):1257.
  [7] YU W, QIN X, JIN Y, et al. Tianshengyuan-1 (TSY-1) regulates cellular telomerase activity by methylation of TERT promoter[J]. Oncotarget,2016,8(5):7977-7988.
  [8] 李敏,金晶,葉新,等.黃連多糖抗蛋白質非酶糖基化活性初步研究[J].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4,31(2):223-227.
  [9] 劉文艷,劉曉舒,韓健,等.復方中藥組分抗糖尿病大鼠糖過氧化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0):5026-5027.
  [10] HO T T, WARR M R, ADELAMN E R, et al. Autophagy maintains the metabolism and function of young and old stem cells[J]. Nature, 2017,543(7644):205.
  [11] 黃可,謝淑華,安寧,等.冬蟲夏草通過抗氧化及抗衰老減輕糖尿病腎病大鼠腎小管損傷的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2):15.
  [12] 王雪,方靖漪,楊靜,等.人參三七川芎提取物對高糖高脂誘導的衰老血管內皮細胞自噬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9,26(4):52-56.
  [13] 李旗,田福玲,李繼安.生肌玉紅膏對大鼠糖尿病足潰瘍RNA基因表達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7(4):73-75.
  [14] 劉進中,馬莉.生肌玉紅膏對肛瘺術后創面愈合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6,22(1):69-71.
  [15] 王平東.生肌玉紅膏治療糖尿病足潰瘍48例報道[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2,18(3):299-300.
  [16] 常振儀,嚴維,劉東風,等.CRISPR/Cas技術研究進展[J].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15,23(9):1196-1206.
  [17] ABUDAYYEH O O, GOOTENBERG J S, KONERMAN S, et al. C2c2 is a single-component programmable RNA-guided RNA-targeting CRISPR effector[J]. Science,2016,353(6299):aaf5573.
  [18] AARON A S, DAVID B T C, NEENA K P, et al. Cas13b is a type VI-B CRISPR-associated RNA-guided RNase differentially regulated by accessory proteins Csx27 and Csx28[J]. Molecular Cell,2017, 65(4):618.
  [19] SLAYMAKER I M, GAO L, ZETSCHE B, et al. Rationally engineered Cas9 nucleases with improved specificity[J]. Science,2016,351:84.
  [20] 田勝男,王博,李琦,等.誘導多能干細胞的安全性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7,21(5):815-820.
  [21] CHOI Y J, LIN C P, RISSO D, et al. Deficiency of microRNA miR-34a expands cell fate potential in pluripotent stem cells[J/OL]. Science,2017,355(6325):DOI:10.1126 6/science.aag1927.
 ?。?017-02-10)[2018-10-03].https://www.ncbi.nlm.nih.gov/pmc/  articles/PMC6138252/.
  [22] 杏脈科技MG[DB/OL]. (2018-09-19)[2018-10-03].http://www.fisual. cn/proxima.
  [23] HENK M D F, KEVIN L B, ZANCHARY A C, et al. Deuterium metabolic imaging (DMI) for MRI-based 3D mapping of metabolism in vivo[J/OL]. Science Advances,2018,4(8):DOI:10.1126/sciadv.aat7314. (2018-08-22)[2018-10-03].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  content/4/8/eaat7314/tab-pdf.
  [24] RAJPURKAR P, IRVIN J, BAGUL A, et al. MURA:Large dataset for abnormality detection in musculoskeletal radiographs[J]. Medical Physics,2017,4:17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970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