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伴隨著第四次產業革命的興起,人類已迎來人工智能時代。當前,人工智能正以超過人們預想的速度發展。教育作為時代之學,必須適應信息技術的變革,將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提上日程。從人工智能助力未來教育的應用形態入手,超越技術的限制,問道于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反思未來“教育+人工智能”的應然狀態,將對人工智能時代思考教育的何去何從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人工智能; 未來教育;以人為本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將辦好網絡教育寫入其中,標志著我國教育信息化開始進入了2.0時代,即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推動教育信息化升級的新時代。為推進教育信息化2.0的發展進程,教育部于2018年4月發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以下簡稱為《行動計劃》),這是繼2016年10月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之后,教育部面向全國出臺的又一綜合性教育信息化規劃。這說明教育信息化在2.0階段將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開啟智能時代新征程。然而,人工智能如何引領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將給未來教育帶來怎樣的挑戰和機遇?這一系列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追問并探索。
  一、人工智能助力未來教育的應用形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是一門研究運用計算機模擬和延伸人腦功能的綜合性學科,其起源于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一群數學家,包括了如今被稱為人工智能之父的麥卡錫,他們開會討論:機器能否像人的心智一樣去思考?“人工智能”這一術語也是在那次會議上被明確提出,標志著智能革命的開端。六十多年來人工智能取得長足的發展,尤其是近幾年對教育領域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2017年高考期間智能教育機器人Aidam一度成為關注的焦點,它挑戰高考文科數學卷,取得134分的成績,用時9分47秒。據研發人員介紹,Aidam能夠通過提前學習和訓練,解答從未出現過的新題目,其解題過程已不再是一個純粹的計算過程,而是一個模擬人腦根據關鍵知識點進行推理的“思考”過程。如同我們熟知的“阿爾法狗”、“沃森”的出現一樣,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給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面對人工智能幾乎能夠替代我們非常多的領域的時候,教育工作者會擔心,教師是否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面對人工智能幾乎把學生所學的專業全部都快要替代掉的時候,學生也會開始擔憂,我們所學的這個專業和知識到底有什么用。尤其是在拼命地學習大量的知識卻也不會創新,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個社會、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更會擔心自己會不會被人工智能所統治而變成知識的奴隸。人工智能之所以會對我們造成恐懼,更多地應該來自我們自身對未知世界的懼怕。但教育始終是與人息息相關的,要相信“再偉大的技術也比不過最平庸的教育”,在教育領域科技再發達,人也不會退場,關鍵還在于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教育。因而,未來的教育需要在擁抱人工智能的基礎上,更多地站在人的角度進行深度而切合實際的思考。
  二、人工智能時代未來教育的變與不變
   從古至今,教育總有變與不變的東西。若說變,那便猶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瞬息萬變。人工智能來了,與教育最核心的概念——學習有關的一切會發生巨大的變革:學習環境由原來的“教育工廠”轉變為“未來學習中心”,在這一學習中心里,學習的形式會走向豐富化,學習的時間會走向彈性化,學習的內容會走向定制化,學習的評價會走向過程化;而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方式也會被更具實踐性、情境性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所代替,以實現從“學以致用”到“用以致學”的觀念轉換,這類學習方式就包括深度學習、跨學科學習以及無邊界學習;與此同時,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也會發生質的提升,為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分析性、交互性等能力,必須提升學生的數字與信息素養,必須重視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力。
   那么教育中有什么是亙古不變的呢?我想無論人類從事什么實踐活動,其最重要而又最終極的目標一定是獲得幸福感,即能夠真正地享受屬于自己的生活。而只有幸福教育才是幸福人生的基礎。因而幸福也就自然而然成為了我們教育的目標,那便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讓每個人能夠真正快樂地、自主地學習,讓每一個人能夠真正地享受學習生活、享受教育生活,讓每個人能夠發現自己的潛能與天賦,讓每個人在和偉大事物遭遇的過程中發現自我、成就自我,除此之外,教育別無其它目的。因此,在未來教育中如果沒有把握住“不變”的東西,我們就永遠把握不了教育真正的本性,也永遠跟不上變化的步伐。
  三、“教育+人工智能”的應然狀態
   未來智能時代的教育應逐步從“教育+人工智能”的應用形態走向“人工智能+教育”的應然狀態。那么這一應然狀態何以實現呢?首先,教育的本質應更加凸顯。教育本質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其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未來無論“教育+人工智能”怎樣發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如何應用,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服務于人,而不是服務于機器;無論人工智能教育如何發展,都不能脫離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個根本目標。其次,教育的結構應得到重塑。未來“教育+人工智能”應力圖重塑教育內外部結構,基于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構建一個新的學習、教學環境,以培養創新型、創業型、智能型人才為導向,促使傳統教育模式向智能教育模式轉變,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多元人才的需求。最后,教育生態系統應打破封閉走向開放。未來隨著“教育+人工智能”融合程度不斷加深,學校應作為教育對社會開放的接口,構建開放的教育生態系統,實現學習社會的構建,滿足人們隨時隨地接受教育的多元教育需求,促進教學進一步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精準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
  總之,未來“教育+人工智能”的應然狀態就是要進行以人為主體、以人工智能為依托的一種“人性為王”的教育,在這樣的教育中德行和情感等人性特有的東西應當受到極大的重視,由此我們有望重構人工智能教育生態體系,回歸我們所追求的教育本真時代。
  
  [參考文獻]
  [1]徐曄.從“人工智能+教育”到“教育+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徑探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8(05):44-50[2018-11-28].https://doi.org/10.19503/j.cnki.1671-6124.2018.05.007.
  [2]蔡連玉,韓倩倩.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研究:一種綱領性探索[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10):27-32.
  [3]陳麗.教育信息化2.0:互聯網促進教育變革的趨勢與方向[J].中國遠程教育,2018(09):6-8.
  [4]祝智庭,魏非.教育信息化2.0:智能教育啟程,智慧教育領航[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09):5-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9892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