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工智能時代信息技術助力卓越幼兒教師培養的思考與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人工智能理念和技術革新浪潮的再次爆發,如何將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培養與時俱進的卓越幼兒教師,是需要重點關注和探討的問題。本文首先從國家戰略、發展需要和創新基礎三個方面闡述了教育人工智能融入幼兒教師未來人才培養的必要性;隨后,作為深入推進教育人工智能的實踐基礎,介紹了我校信息化教育的三個核心工作點;最后,展望了教育人工智能融入幼兒教師人才培養的路徑,提出了建設性思路與建議。
關鍵詞:教育人工智能;卓越幼兒教師;教師教育
一、引言
2014年8月,教育部頒發《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提出要“培養一批熱愛學前教育事業、綜合素質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兒園教師”,為幼兒師范生培養提出更高層次、更深程度的要求。
“十二五”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事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質量發展,教育人工智能成為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教育人工智能與學校教育融合是未來的必然趨勢。作為人工智能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于2017年7月印發并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將“智慧教育”作為重點任務提出。在“人工智能+X”大背景下,教育部因勢利導,于2018年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重點提出“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支持教育模式變革”。
“未來已來,時不我待”,怎樣在大時代背景和國家戰略性政策引導下,結合幼兒師范生培養的實際情況,以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為著力點,培養與時俱進的卓越幼師生,值得我們教育人思考和不斷實踐。
筆者所在單位為江蘇省第一所專業培養幼兒教師的公辦師范類高職院校,學校自2015年成功申報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后,一直以“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為契機,堅持以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在強調實踐技能全面發展的同時,要求學生具有一兩項卓爾不群的專長;要夯實學前教育相關理論,為實踐應用提供支撐的同時,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石;要提升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在適應互聯網社會知識更新高速發展的同時,綜合運用各類信息化工具,增強信息素養和信息化教學水平。依據新時期幼教人才培養特色的建設思路,結合信息技術專業知識,立足當下、瞄準發展、放眼未來,我校正積極探索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逐步在卓越幼兒園教師的課程體系中,滲透和增加人工智能元素作為培養特色。
二、教育人工智能融入幼兒教師未來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1.國家戰略
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人工智能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中國首個面向2030年的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規劃中18次提到教育領域。其中,“要求完善人工智能教育體系,加強人才儲備和梯隊建設”,“鼓勵高校在原有基礎上拓寬人工智能專業教育內容,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由此看出,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知識傳授和應用已成必然。
2.發展需要
學校開展卓越幼兒園教師培養始于幼兒男師范生培養,培養的初衷在于改變幼兒園教師 “陰盛陽衰” 的局面,增添陽剛之氣。在幼兒園教育中,需要運動能力和安全保護教育,更需要適應互聯網社會發展的理性思維滲透。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增加人工智能課程,造就知識體系結構合理的新型幼教人才,是與時俱進的集中體現。
3.創新基礎
AlphaGo設計者之一、DeepMind公司的CEO德米斯·哈薩比斯看待人工智能的觀點是:“在可預見的將來,人工智能系統會被設計成實現設計者既定目標的工具?!碑斚聦τ谌斯ぶ悄芟嚓P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有利于培養創新思維,傳授創新方法,賦予創新實踐工具操作能力。
三、教育人工智能融入幼兒教師人才培養的實踐基礎與可能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全面提升幼兒師范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教育人工智能融入幼兒教師的培養的基礎。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幼兒教師已經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幼兒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從幼兒教學活動的主體轉變為幼兒學習成長過程中的引導者,幼兒教師需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完成對幼兒生活學習環境轉變與氛圍營造,借助信息技術以更加形象、生動、直觀、活潑的圖形視頻等多媒體形式開展幼兒園教育活動,增強幼兒教育活動中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時代性和自主性,確保幼兒教育活動的游戲性和趣味性,綜合體現學前教育幼兒發展取向的信息化教學理念,實現幼兒教學從傳統課程教學相信息化教學互動的轉變。
我校緊緊圍繞教育部“厚基礎、強能力、重融合”要求,重點打造綜合實踐教育平臺,凸顯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增強課程的層次性。依據學前教育發展需求和學生發展需要,增強課程結構的彈性和選擇性,增設特色課程,滿足學生個性發展。信息化教學主要圍繞“三個核心”開展深入實踐,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的能力。
1.教學上以提升師范生信息素養為核心
圍繞師范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學校以課程體系建設為抓手,以校本教材編寫為支撐,以項目模塊教學為特色,以數字資源開發為拓展,著力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具有學前教育專業特色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構建了信息化課程體系。該體系由公共素養課程、專業技能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構成,其中,《計算機基礎》作為公共素養課程,為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程,著重培養其應用計算機進行生活、學習、辦公的基本能力;《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教師教育類課程,是師范類專業的必修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即信息技術在未來的職后教育教學中應用的相關技術和理念;中心通過實地調研分析,了解幼兒園信息化應用的場景和主流媒體與技術,針對幼兒園與中小學階段信息技術應用的不同,開設了若干專業選修課程,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使其在幼兒教師崗位能力中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能力方面得到深度培養,主要開設的課程有《Flash動畫制作》《多媒體課件制作》《幼兒園多媒體教學系統使用》《幼兒園網絡建設和維護》《攝影攝像》《PPT高手訓練營》。 在此基礎上,學校著力打造學前教育專業《現代教育技術》課程,進行了課程的標準化工作,在幼兒園大量實踐調研的基礎上,結合《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幼兒園適用)》,以應用為導向,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課程開發理念,進行了課程的標準化開發,編寫了《學前教育現代教育技術教程》,該教材于2016年7月獲江蘇省教育廳省級重點教材立項,并在全省多所職業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中使用。
2.科研上以研究互聯網環境下的學習方法為核心
?。?)以數字資源開發建設為發力點
學校信息技術教學人員的專業背景主要是教育技術學和計算機科學,結合信息化課程教學,一方面對數字資源開發的相關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尤其是“云課堂”、“互聯網+”背景下的在線數字資源開發方法,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從而指導開發實踐;另一方面,在實踐中,著重突出學前教育特色,重點打造學前教育數字教育資源,以《學前教育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為抓手,建設在線課程,該課程也作為我校在線精品課程進行申報立項和開發,該在線課程已經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
?。?)以推進教學改革為落腳點
在數字資源建設的基礎上,學校積極進行“互聯網+”教學改革實踐。一方面,基于SPOC課程平臺進行翻轉課堂教學實踐,以混合學習的形式促進幼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材施教,做好針對性教學,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興趣,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實現自主學習,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個性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被完全激活釋放,教學成效顯著提高。真正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及終身學習發展的培養目標。另一方面,對“互聯網+”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從多個視角進行關注和研究,如微項目學習、深度學習、協作問題解決、碎片化學習、職前職后協同學習、智慧教育等,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創新性思維能力,培養具備終身學習能力的創新型卓越幼兒園教師。
3.實踐上以增強信息化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為核心
?。?)以“校·園融合”項目挖掘典型應用案例
在踐行應用導向卓越幼兒教師人才培養過程中,“?!@融合”是重要方面。學校在課程開發、教材建設、數字資源建設、教學實踐等各個方面的實施過程中始終將“?!@融合”的理念滲透進來,始終從幼兒教師的崗位能力要求和一線實踐案例為出發點進行人才培養。如幼兒教師職前職后融通、幼兒園融合課程、幼兒教師職后培訓、一線幼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狀等,使學生能有效地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未來的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以參加專業競賽推進教學能力的提升
為夯實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我校組建專業化教學團隊,圍繞《計算機應用基礎》和《現代教育技術》兩門課程,定期開展教學研討,積極參與校、市、省級教師教學大賽,強化教師團隊的實踐教學能力。同時,教學改革實踐中,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也得到鍛煉和提高,我校教師在全國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微課比賽、江蘇省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江蘇省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作品大賽等省市級信息化比賽中屢獲佳績。
?。?)以學生社團建設激發學生學習實踐的熱情
光影映像社是我校影響力較大的學生社團之一。社團由信息化專業教師組成的學術指導組提供技術支持、以愛好攝影的優秀學生為骨干成員,以攝影為手段,以影像為載體,在實踐中貫徹“以影求知,以影服務”的理念,是兼學術性、科學性、群眾性、實踐性和公益性于一體的特色學生團體。
通過學校信息化專業教師對學生社團組織與指導,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我校學生連續三年在江蘇省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領航杯”江蘇省大學生數字媒體作品競賽、江蘇省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中獲獎。
?。?)以學術沙龍活動分享團隊研究成果
為營造學術氛圍,中心將學術沙龍活動常態化。教師圍繞各自研究領域定期舉辦學術沙龍、教學研討活動,分享教育經驗。積極邀請校外專家進校講座,以期拓展教師的研究視野,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四、教育人工智能融入幼兒教師人才培養的路徑
下一階段,要將人工智能課程教學與學前教育深度融合(即“AI+幼教”),實現在卓越幼兒園教師培養中的特色突破,筆者建議從以下三方面深入推進:
1.增添人工智能教學內容,突顯“AI+幼教”課程特色
改革現有的信息化課程體系,將現有計算機應用類課程分層細化,壓縮基礎操作類課程,增加人工智能算法基礎知識,有利于學生理解機器思維,從而鍛煉理性思維能力;在教育技術應用類課程中,淘汰或弱化技術普及大眾化的知識傳授,增加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方法與實踐,提升終身學習能力;在選修課程中,開設計算機編程類、大數據分析類、智能技術應用類課程,針對學有所需的學生進行人工智能知識深入學習;進一步開發融合類課程,把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使用結合場景實施推廣。
2.建設“AI+幼教”科研機構,體現理實結合研究特色
在研究層面,強化校企合作,結合幼兒園五大領域研究成果,研制分析量表,依靠人工智能技術全方位收集數據,形成大數據樣本集,進行分析預測,從而推進兒童個性化發展。在實踐層面,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支持下的幼兒發展大數據分析模型,開展幼兒發展咨詢類服務、構建智慧幼兒園建設標準,建設推廣相關慕課。
3.搭建“AI+幼教”協同發展平臺,指導教學、輔助決策
“政府-高校-幼兒園,三位一體”,全方位推進國家級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和省級、國家級品牌專業學前教育專業的建設工作。就“AI+幼教”領域,與政府相關單位及幼兒園協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協同建設教研團隊,協同推進課程、教材和教學資源建設,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卓越男幼兒園教師培養模式。
學校依靠現有組建的學前教育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匯集幼教各細分領域專家,在與政府、幼兒園緊密合作的長效機制支持下,進一步擴大協同創新中心的研究輻射面,為數據建模的科學性和幼兒教育人工智能模型建設提供服務支撐。形成大經濟區幼兒發展動態指標體系,開展地方幼兒教育機構教育教學實施指導,輔助地方政府針對幼兒教育、特殊教育領域的政策決策,打造獨具特色的幼兒教育人工智能平臺。
參考文獻:
[1]任友群,馮仰存,鄭旭東.融合創新,智能引領,迎接教育信息化新時代[J].中國電化教育,2018(1):7-14,34.
[2]張聞其.智能機器的再次崛起,正改變世界[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8(4):139-140.
[3]管雪沨.從機器人教育走向智能機器教育[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3):12-13.
[4]張劍平.關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3(1):24-28.
[5]羅素等.人工智能:一種現代的方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ň庉嫞和鯐悦鳎?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9)09-0036-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0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