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需要認識到小學生思想品德修養培養的重要性?;谶@種認識,本文結合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現狀,提出了加強信息技術運用、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等措施,希望能夠使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繼而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要。
【關鍵詞】小學 品德與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066-01
作為集知識性、思想性為一體的學科,《品德與社會》起到了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作用,關系到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但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開展情況來看,課程教學效果無法達到國家教育目標,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因此,還應針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問題,提出有效教學策略,促使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現狀分析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目前仍然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以至于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無法實現對知識的深入理解?,F階段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在內容編寫上貼近學生生活,能夠為課程教學提供科學指導。但由于未能實現教材內容深入挖掘,課程教學依然顯得枯燥、乏味,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教師一味進行陳舊故事的重復性講述,無法幫助學生加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因此導致課程教學效率低下,無法滿足課程教學改革要求[1]。
二、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ㄒ唬┘訌娦畔⒓夹g運用
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還應通過加強信息技術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2]。例如,在學習《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塑料與我們的生活”的內容時,考慮到學生難以切實體會身邊常用塑料袋給環境帶來的嚴重污染,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海岸上死亡鯨魚及其解剖結果的畫面。相較于單純的文字內容,生動畫面顯然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思考鯨魚死亡原因。在看到鯨魚肚子中五十個塑料袋后,教師可以播放其他觸目驚心的“白色污染”畫面,使學生在得到內心震撼的基礎上,主動思考和探討塑料與人類的關系,產生合理利用塑料以減少污染的觀念,得到保護環境意識的提高。采取該種措施,能夠促使學生求知欲得到激發,因此能夠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ǘ┥钊胪诰蚪滩膬热?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包含豐富內容,教師還應實現深入挖掘,才能使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幫助學生加強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我家的收支本”的內容時,教材中不僅提到了量入為出的消費理念,同時也對現代家庭理財基本方式等內容進行了介紹。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科學完成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樹立勤儉節約、科學理財等觀念,并學會運用學習到的知識分析家庭經濟來源和收支情況,繼而學會合理消費和理財。明確教學目標,教師才能靈活開展教學,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反思自身對父母提出的不合理消費要求,完成家庭收支本的制作,提出平衡收支的合理化建議,繼而加強對現代理財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教學內容,可以使學生得到思維創新,因此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ㄈ┙M織豐富教學活動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還應結合教學內容采取適合的教學方法,通過組織豐富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因為對于小學生來講,對新鮮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心,能夠促使其認真思考和學習相關知識。例如,在學習《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伸出我的手”的內容時,考慮到學生難以理解弱勢群體的生活艱辛和苦惱,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開展“伸出援助的手”的活動,模擬老奶奶過馬路、殘疾人乘坐公交時不便于行的場景,然后由學生各自扮演“伸手”和“不伸手”的人,體會不同的心境。在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步學會從他人角度思考,體會他人的處境,并且感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因此能夠得到情感陶冶,形成健康思想,主動在生活中踐行良好思想價值觀念,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
?。ㄋ模崿F課堂教學延伸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還要實現課堂教學延伸,幫助學生從生活中獲得更多體驗,得到道德修養的多方面培養。在學習《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我們的合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后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加強對合作問題的認識,體會團結互助的重要性。采取該種措施,能夠使學生的眼界得到開拓,也能使學生主動思考各種社會問題,學會參與社會生活,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因此能夠使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中,教師還應加強信息技術的運用,以便營造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加強教材內容的深入理解。通過組織豐富教學活動,并且實現課堂教學的延伸,可以指導學生踐行正確思想觀念,促使學生得到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因此能夠使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繼而使學生取得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曉智.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25):135+165.
[2]毛霞.常態課堂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37):353-35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2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