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小學生在校必修的基礎課程之一。該課程的特點是以生活為基礎,旨在培養小學生正確的社會意識、塑造學生美好心靈、樹立正確三觀和健康心理。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性強,且教學內容覆蓋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如何提高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效率非常具有現實意義。本文針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展開探究并提出策略。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多媒體;師生關系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綜合性學科,旨在提高小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其課程核心為德育,是小學德育的重要途徑。但現階段的教學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對如何提高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效率展開探究。
一、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順利展開的重要基礎。小學生對于所有事物都尚處于新鮮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課堂上教師的行為和教學方式對于小學生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教師應當具有感染力,一位優秀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力能夠決定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分量。教師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從而使學生能夠自主認真地聽老師講課。此外了解學生的特點能夠有利于課堂的展開,使學生充分地融入學習環境,全身心地學習,能夠有效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其由被動的學習轉變為樂意學習、主動學習。
二、 將實際生活融入課堂教學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社會為基礎,以學生現實生活經歷為前提的綜合性科目,具有很強的現實性。教師教學應當注重拓展課堂內容,課堂的教學與課外的實踐活動相結合。因此,這就要求老師必須及時高效地進行社會調查、探究、發現、服務等活動,讓學生脫離課堂教學模式,進入現實生活的大課堂,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現實實踐活動中去,在具體現實的情境下不斷認知品德與社會的內容,培養同學的優秀的道德品質、涵養、社會適應力以及社會實踐能力。教師必須做好學生進入現實生活的生動“活教材”中的引導工作,讓學生能夠通過接觸認識社會中的一些問題,然后鼓勵學生們自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來感受社會、體驗人生百態。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將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有機結合,讓學生通過自己熟悉的日常社會生活,進一步掌握品德與社會的內容知識。品德與社會的教材內容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社會,因此,課堂必須拓寬,不能局限于三尺講臺;教學內容必須拓展,不能局限于教材;學生主體地位必須突出,不能局限于老師講課,學生聽課。所以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組織學生真正走進生活,融入社會,在實際的接觸中感悟知識內容,最終實現課程優化。由于學生個性特征不同,因此不同學生對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具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正確引導學生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和討論,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對于社會問題能夠獨立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時還能實現學生品德的優化。例如,在教學中采用實際案例。某次,發現一個學生隨地吐痰,老師不必當面指出學生的錯誤,可以巧妙利用品德與社會課程,讓學生們討論隨地吐痰的不良影響,學生發表各自不同的觀點。在大家的討論中該學生就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一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占據絕對的支配地位,限制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與傳統模式相結合,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引導,將枯燥乏味的品德與社會的知識內容通過圖像音頻的手段傳遞呈現出來,如此一來不但能夠降低品德與社會的課程知識的學習難度,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在“我是小交警”部分的講課中,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可以自行制作PPT文件,將搜集到的各種交通工具的歷史以及常識類的交通知識和交通規則添加到課件中。在課堂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交通工具為我們出行帶來的便利,以及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和違反規則所要承擔的后果。借助多媒體授課可以隨時調整內容,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利用形象的圖片、真實的場景、優美的音樂,為學生創設愉悅、輕松的學習環境和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積極樂觀的心態。多媒體導入新課,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根據真實場景,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且提高教學效率。
四、 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
教材內容能夠提供豐富課外實踐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親自指引學生根據親身經歷,獲得事情的真實部分,激發其心靈感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近乎平等,尊重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是處理師生關系的最好方法。但是真的說到實際生活中,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幕:無論學生什么時候打招呼都是非常有禮貌,而教師僅僅是簡單的點頭示意一下,一走了之,沒有任何回應,沒有任何面部表情,給學生一種拒人千里之外的錯覺。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和教師互動的興趣與激情。因此教師在組織實踐活動的時候,必須以上述幾個方面為出發點:通過教學內容明確活動的舉行方式,根據學生的不同天性特點舉行活動。小學生思維活躍,在課堂學習中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因此必須提高活動的趣味性以確保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比如游戲活動、動手操作、競賽活動等,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競爭意識。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多元化活動的運用可以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鍛煉。
五、 總結
綜上,實現高效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是一項艱巨漫長的工作。需要教師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創設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促進學生創造力、想象力以及心理的健康發展。此外教師還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與時俱進,為實現小學品德與社會高效教學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翁誠富.小議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效率[J].課程教育研究,2017(30):95-96.
[2]陳曉娟.初探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效率[J].中外交流,2018(15):172.
[3]楊兆龍.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效率探究[J].新課程·上旬,2018(3):221.
作者簡介:
叢波,遼寧省大石橋市,遼寧省大石橋市南街小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2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