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合與實踐”中應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根據課標精神,在“綜合與實踐”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有利于激發興趣、培養習慣、增強體驗、發展個性,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關鍵詞】學生 信息技術 問題 探究 模擬 開放
【課題】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科研究基地專項課題《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 Fjjgzx18-51)課題負責人。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112-01
課標要求,“綜合與實踐”教學重在學生自主參與、親歷實踐,主要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為了使“綜合與實踐”課堂更加生動、更有效率,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筆者在“綜合與實踐”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中應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綜合能力方面進行了探討,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現談談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一、應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要利用現代化教學條件去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使學生認知興趣與求知欲望成為最現實、最活躍的學習內驅力。例如,教學“運動與身體變化”導課時,我先讓學生看一段學生跳繩和跑步比賽的視頻,接著引導學生:根據短片內容,你能針對“運動與身體變化”提出一些問題嗎?受現場感的驅動,學生紛紛提出如下問題:“運動會影響身體健康?”、“運動后身體會有哪些變化?”、“運動后為什么身體會出汗?呼吸會加快?”等等(課件出示)。這些來自學生自己的問題引起大家的極大興趣,教師趁機引導學生逐一解決所提的問題。接著課件出示以下三組數據:一是正常情況下嬰兒每分鐘脈搏跳動120-140次、幼兒90-140次、學齡兒童80-90次、成年人70-80次;二是人在運動或情緒激動時脈搏跳動每分鐘超過100次的,稱為心動過速;三是睡眠或休息時脈搏跳動每分鐘低于60次的,稱為心動過緩。學生受這些數據的啟發,我提出:運動引起的身體變化需要一些具體的數據來說明,我們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收集哪些數據呢?這就是本節課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這時,教師因勢利導引出課題:“運動與身體變化”。通過這樣生動逼真的情境導課,讓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自主求知心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
二、應用信息技術創設探究情境
在“綜合與實踐”教學中,經常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培養學生自主預習、主動提出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獨立應用知識等習慣。例如,在教學《表面涂色的正方體》預習時,讓學生利用網絡搜索相關資料:(1)正方體的特征。(2)表面涂色的正方體按每條棱平均分成2份、3份、4份……切成大小相等的小正方體,總個數分別是多少個?(3)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各多少個?(4)認真記錄預習時有困難的地方,并作好記號。課堂上探究新知時,用課件形式展示預習的結果,讓學生做匯報:大正方體的棱平均分成的份數分別是2份、3份、4份、5份、6份,切成小正方體的總個數分別是多少?3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個數有多少個?2面涂成的小正方體個數有多少個?1面涂成的小正方體個數有多少個?對照呈現的數據,引導學生觀察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體的個數有什么規律?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出:3面涂色的小正方體8個;2面涂色的是12的倍數;1面涂色的是6的倍數。教師再通過課件進行演示驗證,使學生加深理解和掌握表面涂色的正方體相關知識。整個活動過程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觀察比較、發現規律,知其所以然。
三、應用信息技術模擬生活情境
信息技術能夠模擬生活、再現情境,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探究環節,(課件出示)三角形后問:根據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讓學生先思考再交流。有的用量角器量出四邊形的內角和,有的用分割法把四邊形變成兩個三角形,即四邊形的內角和是180°×2,有的用剪拼法將四個角拼成一個周角。針對學生回答情況(課件展示)。經比較,大家一致認為把一個四邊形分成2個三角形求出內角和的方法最合理。接著再讓學生用分割法(課件展示)求五邊形、六邊形的內角和,然后追問:(課件出示)如果圖形的邊數不斷增加,你們還繼續用分割法去求多邊形的內角和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馬上意識到這里面可能有規律,于是便自主地把上面探索的過程與結果填入如下: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四邊形內角和是180°×2、五邊形內角和是180°×3、六邊形內角和是180°×4、七邊形內角和是180°×5、……
引導學生觀察以上的數據,問大家有什么發現?學生經觀察、分析、比較,發現:多邊形的內角和就是180°×(多邊形的邊數-2)。通過信息技術模擬過程,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體驗,提高了綜合實踐能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