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森林文化建設的森林公園總體規劃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林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城市居民對親近自然環境的迫切需求,森林公園以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康養體驗、森林文化建設的重點區域。為實現保護與開發的平衡,打造獨樹一幟的森林公園景觀,以森林文化建設為切入點,探討森林公園的規劃思路與發展方向。在分析森林公園現有森林風景資源基礎上,分析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進一步提出規劃目標以及整體規劃思路,并對森林景觀塑造、生態文化建設、森林生態旅游與服務設施等進行專項規劃,以期對其它森林公園總體規劃提供借鑒。
  關鍵詞:森林公園;總體規劃;森林文化;森林康養;互動體驗
  1項目背景
  1.1區位范圍
  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329.3hm2,位于北京市房山區韓村河鎮域西北端,距北京市中心約70km,距韓村河鎮16km、距周口店20km,是大房山支脈中的一環;在太行山脈外圍,交通便利,易于到達。同時,是中國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屬八大園區之一。周邊交通便利,高速公路、省道方便游人抵達。
  1.2森林風景資源評價
  上方山森林風景資源涉及5大類25小類,共計326個資源。統計數量上人文資源略多于自然資源地文資源63個,占比19.3%;水文資源23個,占比7.1%;生物資源26個,占比8%;人文資源203個,占比62.3%;天象資源11個,占比3.3%。
  從資源分級上看,特級資源數量少,而一級、二級、三級資源數量多。特級資源占1%,一級資源占16.6%,二級資源占18.4%,三級資源占19.6%,四級資源占15.6%。
  資源特色可概括為3大類:森林植被資源、佛教古剎資源以及地質奇觀資源。從林木資源看,上方山森林繁茂,品種珍奇。森林覆蓋率95%,各類野生植物多達110科,319屬,652種,為北京地區罕有,并保存有華北地區珍貴的闊葉林原始景觀,現存北京地區最大的古樹群,擁有古樹兩萬余株。從古剎資源看,上方山是著名佛教名山,自“東漢迨唐宋元明清”,上方山肇建寺廟,形成以兜率寺為中心的茅庵寺廟群,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百詠南禪師到上方山結庵清居,成為開山建寺之始,是我國北方地區佛教發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保留豐富遺存,其中上方山諸寺及云水洞屬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上方山云水洞接引佛像的發現,直接填補北京文化史上的實物空白;保有唯一一處《四十二章經》石刻;以及我國華北地區第一座全身舍利(俗稱肉身佛)。寺院建筑因山就勢,成組團分布,形成“林在山中,廟在林中”的特色景觀。此外,上方山上方古洞眾多,最奇有九洞,天然而成,皆為僧人禪修地。最為著名的云水洞,洞廳高大,雄偉壯觀,其中擎天玉柱為亞洲第一石筍。森林公園的天坑是繼廣西樂業天坑、重慶芙蓉洞天坑群之后在中國北方首次發現的天坑。
  綜合資源評價,上方山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生態價值,是重要的生物棲息地,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具備極高的自然美學價值,且歷史文化價值深遠;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價值高。
  1.3突出問題及對策
  上方山森林公園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保護要求與游覽需求的矛盾。其冬季防火,夏季防洪,是北京地區的主要暴雨區之一。根據林場管理要求,嚴禁砍伐,用地難以調整,建設空間有限,導致游覽時間短,游覽形式單一。同時,利用限制多,資源挖掘不足。目前森林公園活動僅限于登山觀光層面,缺乏內容延伸,互動、停留、體驗類項目發展不足。此外,區域布局,聯動不足,孤掌難鳴。上方山森林公園周邊,包括坡峰嶺、迎風峪、圣水峪、云居寺等景區及景點,多各自為政獨立發展,區域之間缺少聯動。多重原因最終導致旅游發展緩慢,曾經的上方山可“南去黃山看松,北到上方觀柏”,是北京佛教之始,現今游客量、旅游收入難以提升,游人量十多年來整體年增長速度僅為5%。
  主要應對策略,首先是區域聯動,實行錯位發展,與周邊景區聯動發展,形成規模效應打造錯位產品類型,避免區域內的惡性同質競爭;其次是揚長避短,打造高端品質,充分利用優勢資源,選擇適合的產品類型,避免盲目抄襲,以質量代替數量,求精不求大,精打細算利用有限空間;最終,內外一體,統籌兼顧,尋求森林公園與臨近村落的一體化發展,內外統籌、多種游覽模式的統籌,構建有序而又豐富的游覽及服務體系。
  2理念定位
  2.1概念目標
  結合場園一體的特點,根據北京市國有林場發展規劃,在生態林場、文化林場、規范林場和智慧林場的指引下,打造以自然人文的雙脈資源為特色,以身心一體的健康理念為亮點,堅守森林保護紅線,堅守文物保護紅線,創建全國森林康養示范建設基地。
  森林公園的性質,即以森林資源為本底,以山峰溶洞、寺庵群落為核心,在嚴格保護動植物、地質、人文資源與環境的前提下,以自然生態為主脈,開展森林康養、觀光游覽、文化體驗、科研科普、探勝探險等生態旅游活動的綜合性國家級森林公園。
  2.2規劃原則
  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規劃,堅持“嚴格保護、統一規劃、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可持續發展原則。主要包括4方面內容:首先需做到保護優先,合理利用。上方山森林公園是國家林場,有重要的林業資源、森林風景資源和文化資源,必須堅持保護優先,全面保護動植物、地質及人文資源,在保護資源的前提下尋求合理的利用方式;其次,需考慮區域協調,著眼全局。上方山的定位和發展不能離開房山區乃至北京市的大背景,尊重自然、關注環境、創造健康的生活與消費方式正在成為這個時代的潮流。規劃必須著眼全局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必須將上方山與周圍區域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慮和規劃;再次,應尊重資源,突出特色。上方山資源眾多,類型豐富,品質不一。對其進行規劃必須深入了解分析其資源特色,釋放資源價值,突出自身特色;最終,需考慮統籌兼顧,近遠結合。上方山不僅是國有林場、國家森林公園、全國森林康養示范建設基地,還是佛教勝地和市級文保單位。在規劃中應統籌考慮上述各方面要求,并做到近遠結合,促進規劃落實。   2.3規劃結構
  整體構建“一圈兩廊一基地,一園兩區”的框架結構。一園兩區,一園為上方山森林公園,兩區為圣水峪民宿接待區和黃山店民宿接待區。一圈兩廊一基地,一圈為環森林公園綠色步行道,兩廊為地質自然廊道和人文歷史廊道,一基地為森林康養基地。在功能分區上,分為四大分區,包括生態保育區、核心景觀區、一般游憩區、管理服務區(圖1、2)。
  3專項規劃
  3.1森林特色游覽規劃
  在保護的前提上,以森林資源為本底、市場為導向,在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構建四大森林游覽主題板塊。包括森林觀光游覽主題、地質科考探秘主題、森林康體養生主題和佛寺禪修養心主題。
  四大主題板塊空間交織、內容相互滲透。森林觀光游覽主題,主要面對大眾游客,以森林休閑、漫步活動內容為主。讓游客在登山、森林浴等過程中體驗森林。認識自然。沿公園內步道開展,可與臨近景區相通。地質科考探秘主題,以地質觀攬、山岳攬勝為主要活動內容,以溶洞、天坑、奇峰異石為核心觀賞內容。森林康體養生主題,面向高端康養人群,開展冥想、瑜伽、林中勞作、徒步遠足等活動,讓其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回歸健康的生活方式,達到身體和心靈的愈療。佛寺禪修養心主題,面向大眾及高端康養人群,依托禪院組團,開展傳統的寺院禮佛類活動如坐禪、行禪、講經、抄經、禮佛、食齋及延伸內容如冥想、夜讀、觀星、制香、禪茶等,改變都市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尋求心靈與自然的契合,同時可以與云居寺互動,開展講經等活動。
  3.2森林景觀建設
  整體景觀以培育為主,遵循植被保護要求,維持森林的更新力量,保持并強化原有的森林景觀風貌特色。分游線景觀、服務區景觀和禪院景觀三類打造。在游線景觀上,沿主要步行道、次要步行道補植一些供觀賞的灌木,修補自然生態景觀;對沿途林相較差的地段,可以局部進行更新改造,適度增加色葉樹種、觀花觀果植物;在服務區景觀上,主要為管理服務區,構建以上方山特有植物為景觀特色,體現森林公園野趣的自然疏林景觀;在禪院景觀上,主要為一般游覽區(人文),多選用樹型挺拔,葉色富有變化的樹種,通過植物延續禪院區域幽靜深邃的意境,體現佛教人文特色。
  3.3生態文化規劃
  生態文化建設規劃強調結合森林公園資源特色、區位特點和文化背景,挖掘森林公園各種生態文化,策劃主題生態活動,形成特色旅游產品。在主題上,突出與生態相關的最核心森林公園資源特色。整體上保護華北地區珍貴的闊葉林原始景觀,加強對稀有物種、古樹名木、溶洞、天坑的保護和展示。
  體現科學性、趣味性和參與性。展示內容要具有專業深度和準確度,可滿足具有較高求知要求的游客需求;在科學的基礎上,加入趣味性的解讀,幫助游客理解,避免教科書般的死板定義;避免簡單的圖文介紹,給游客提供可動手參與的環節。
  建立自然教育基地,打造宣教中心、溶洞自然課堂、植物課堂、動物課堂、森林戶外課堂,與旅游服務設施一體化考慮,同時控制建筑體量和風貌,與森林公園整體特色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同時,構建完善的解說系統,包括配備專業解說團隊、解說設施,通過先進的解說方式全面深入進行生態文化建設。
  4結語
  上方山森林公園建設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強調森林文化建設,通過森林康養、互動體驗等特色活動,將森林公園內項目統一考慮。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綜合效益的最大化。通過總體規劃,解決資源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為未來的保護和建設指明方向。希望通過整體思路的分享,對以后類似項目提供借鑒和參考作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98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