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經營決策在企業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管理者在日常生產經營過程中會面臨大量的短期經營決策問題。企業資源有限,為實現利潤最大化,必須充分、正確地利用成本,用有限資源創造更大收益。管理會計的一系列科學方法,能幫助決策者制定正確的短期經營決策。
關鍵詞:短期經營決策;訂單;限制因素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8-0055-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234.3 文獻標志碼:A
1 短期經營決策過程
①確定要解決的決策問題。短期經營決策只適合決策時間跨度短、以短期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考慮相關成本的經營決策問題。②制定備選方案。在頭腦風暴中會產生多種方案,管理者要充分搜集和整理資料,擇優選取,放棄不可行方案,減少決策失誤的風險。③選擇決策方法。選擇完方案后,必須以數量化表現,做對比分析。管理會計學包含著一套短期經營決策的科學方法,包括邊際貢獻法、差量分析法、數學規劃法、成本無差別點法等。④選擇最優方案。最優方案應以企業利潤最大化為標準。當不同的方案涉及相同的固定成本時,也可以邊際貢獻最大化為標準。⑤其他因素。企業決策不僅要實現短期利潤最大化,還要符合長期戰略目標。
2 短期經營決策前提與影響因素
2.1 前提
完全成本法將成本分為生產成本與非生產成本。短期經營決策以變動成本法為前提,將成本按性態分為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并利用本量利的分析方法[1]。
2.2 影響因素
相關成本只與特定決策相關,一定是未來發生的,且不同方案之間有差異。機會成本是當資源存在多種用途時,被放棄方案最大收益??杀苊獬杀臼侵溉绻x擇某個方案可以消除的成本。由于可避免成本構成了不同方案的增量成本,因此也是相關成本。
3 短期經營決策的實際應用
3.1 特別訂單
企業在評估盈利性并考慮產能利用情況的基礎上,決定接受還是拒接特定數量產品或服務訂單。當產能過剩時,與該訂單相關的變動成本以及接受該訂單導致的額外固定成本之和大于訂單價格,該訂單就能盈利。如果企業滿負荷進行運營,最低可接受價格就是正常銷售價格[2]。
3.2 自制還是外購
在決策中,要將內部制造相關成本與外部購買成本進行比較,對機會成本和定性因素也需加以考慮。假設艾爾公司每年制造5 000單位的某零部件,一個零部件的成本如下:直接材料3.5元,直接人工4.5元,變動管理費用2.5元,固定管理費用1元,外購能消除50%的單位固定成本,并通過向其他公司出租此空間獲得一年8 000元收入,外購成本為10元。通過分析,自制單位成本為3.5+4.5+2.5+0.5+1.6=12.6元,大于10元的外購成本。因此,艾爾公司應選擇外購,可節省13 000元成本。
3.3 銷售還是進一步加工
聯產品會涉及這樣情景:由單一共同投入生產出2種或更多種產品,在聯產品上添加新特征以提高其功能,最終售價提高,但會產生額外加工成本。這時,企業要作出是否進一步加工的決策。
確定每種產品在分離點的售價,若對產品進行再加工,確定最終售價,計算增量收入。比較增量收入與增量成本,為正則繼續加工,為負則在加工前出售。需要注意的是,聯合成本為沉沒成本,不需要考慮。
3.4 限制因素
當企業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受到某項對產能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制約時,比如有限的人工工時、有限的原材料等,企業目標應為最大化每單位限制因素的邊際貢獻。例如,卡特公司生產2種產品,使用相同原材料,但原材料不能滿足2種產品的總生產需求。每個籃球需4磅,邊際貢獻144元;每個網球需要8磅,邊際貢獻240元。則籃球的單位限制因素邊際貢獻為36元/磅,網球為30元/磅。因此,卡特公司會優先生產籃球。
參考文獻:
[1]李秀柱.企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J].華章,2013(18):42.
[2]金小青.管理會計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0(3):8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