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如何在初中自然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初中自然科學的學習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只有學生擁有創新意識及一定的創新能力,才能在自然科學中不斷探索,去探究科學中更深層次的東西,摸清自然科學的規律,促進更好的學習。因此,如何才能培養創新能力,是每一名初中自然科學教師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本文即著重探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初中自然科學 教學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162-02
創新能力,在社會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往往需要從學生時期開始,初中階段正是人一生中身心、智力、三觀塑造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初中階段教學中,特別是在自然科學這樣一門探索、研究為主的學科教學中最為重要。
1.教師需轉變教學觀念和策略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首先要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要將創新教育的理念貫穿于自然科學課堂教學的全程。教師需要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幫助緩解學生因升學、考試而帶來的壓力和緊張氣氛,改善負面情緒,讓學生在自由平等的環境中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探索。在溝通中,教師需要不斷了解學生,深挖學生的個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以適合不同學生的方式去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同時,需改變以往的教師占主導的課堂教學關系,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教師需不斷進行教學方法方面的學習,用創新的教學思維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鼓勵學生在每一個知識點上都能主動思考、發現問題,并通過自己的方法去尋求答案。比如,在對某一知識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講解概念、原理,講述完畢后,鼓勵學生自行總結,如可以在課后作業中讓學生嘗試用圖表、口訣等方式按自己的理解去創造性的作出總結。
2.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對某一學科沒有興趣的情況下,無論老師怎么詳細、充分的講解,學生也只會覺得味同嚼蠟,知識點從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學習效率可想而知。但如果老師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哪怕老師對某些知識并沒有深入講解,學生也會主動思考,并在課下通過查找各種相關資料去探求自己的想法和疑問。一般來說,通過提問設置情境,較容易給學生以啟發,特別是一些非常規問題,本身有一定的困難性卻又不超出學生的知識范圍,不能通過常規的步驟、觀點去得出結論,可以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讓學生用新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獲得思考的樂趣,在最后得出答案時又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反復多次,會讓學生不知不覺間喜歡上這種探索的感覺,從而建立起對自然科學學科的興趣。在有了興趣的驅動下,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自然會很高,并且在聽課的同時,會主動對其中的知識點產生延伸式思考,自發的進行求知和探索。
3.運用實驗誘導學生進行思維的創新
在自然科學中,有不少涉及原理性的內容,僅僅靠老師的口頭講解,很難讓學生完全通過想象去理解,這時,實驗便是一種很好的輔助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通過觀看老師演示實驗的過程,在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變化,及最后得出的實驗結果,更直觀的讓知識點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清晰的概念,加深理解。但在實驗教學中,老師也不能僅僅簡單的演示講解,而是需要在實驗過程中盡可能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嘗試,變演示為探索,讓學生們在觀看的同時還能動腦思考、動手操作。
4.通過小組合作做好課外延伸教學
除了課堂上的教學,教師還需要重視課外的延伸性教學,讓學生在課后能通過進一步的延伸性學習、操作,激發創新思維??梢宰寣W生組成學習小組,在課外共同完成作業,如合作探索光學方面的聚焦實驗,探討各種家用電器的使用功率,比較省電模式等。在合作中,小組內的學生各自有分工,在共同討論完實驗設計后,由不同的學生分別負責收集材料、實驗操作、記錄實驗過程、總結匯報等,不僅加強學生的合作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考能力、動手能力等,也有助于學生興趣的進一步激發。
總之,初中自然科學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教師需轉變教學理念,注重創新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誘導學生的創新思維,并通過小組合作進一步加強對本學科的學習。
參考文獻:
[1]馮巧萍.初中自然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探索[J]. 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4(1):85-87.
[2]孫偉.注重科學教學細節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3(3):189.
[3]陳世軍.初中自然科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J]. 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5(2):92-9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2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