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8年我國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進出口統計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對2010-2018年我國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進出口審批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不同核素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對不同產業的影響,針對不同產業應用非密封性同位素提出有針對性的監管意見。
關鍵詞: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進出口;安全監管
Abstact:Statistical the import and export approval data of Unsealed Radioisotopes in China from 2010 to 2018, analyse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Unsealed Radioisotopes on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regulatory opin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Unsealed Radioisotope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Key words:Unsealed Radioisotopes;Import and export;Safety supervision
在我國的核技術利用項目中,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發展迅速,使用場所、核素種類、使用活度逐年增加。截止2018年12月31日,我國的非密封工作場所共2120處,其中甲級場所17處、乙級場所1238處、丙級場所865處,應用主要集中在工業、農業、醫療衛生、文教科研等領域。與密封放射源一樣,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進出口的審查主要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進行,同時納入“國家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管理系統”管理。本文以管理系統中2010-2018年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的進出口數據為研究對象,進出口趨勢和產業發展情況,提出監管建議。
1 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進口情況
2010年-2018年,我國進口的非密封放射性物質3784件,總活度2.12E+17Bq,涉及核素70余種。從趨勢上,無論進口審批件數還是進口活度,均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審批件數較多的為I-125、C-14、H-3等使用單位多、每次用量較少的核素;進口活度最多的為Co-60、Ir-192、Se-75三種核素,占總進口活度的87.8%,主要用于密封放射源的生產。2010年-2018年,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進口統計見表1。
2 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出口情況
2010年-2018年,共辦理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出口133件、活度1.28E+17Bq(除2015年-2018年放射性藥品出口),主要用途為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教學科研、退回產源國等。如果除退回產源國的1.28E+17Bq鈷-60,2010年-2018年我國共出口非密封放射性物質6.59E+13Bq,為進口量的萬分之三。2010年-2018年,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出口統計見表2。
3 放射性藥品進出口情況
為簡政放權,優化放射性藥品的監管,促進放射性藥品行業發展,放射性藥品的進出口有效期延長至當年12月31日,2015年后放射性藥品的進出口與其他非密封反射性物質區分,進行單獨統計。2015-2018年,共審查批準放射性藥品進口639件,出口27件。主要核素涉及I-125、I-131、Ge/Ga-68和Mo/Tc-99m等靶向藥物。2015年-2018年,放射性藥品進口情況見表3,進出口總活度情況見表4。
近年,我國主要從世界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和韓國等發達國家進口放射性藥品。而這些放射性藥品的最終用途一般為放射性藥物的生產、診斷和治療,也有一部份用在科研或其他方面。
4 討論
通過本文對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進出口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核技術利用所需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大量依賴進口,國產化進程緩慢。盡管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對放射性同位素生產進行研發,并取得了豐碩成果:現已實現自主生產碘-131,單次生產能力達1016 Bq水平;鉬-99/锝-99m、鍺-68/鎵-68、錫-113/銦-113m等多種發生器制備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快堆生產鈷-60、鍶-89、磷-32等核素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但國產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還遠遠不能夠滿足需求,希望行業主管部門鼓勵放射性同位素研發生產,尤其是現在需求較大放射性藥品,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可進一步簡化事前審批程序,同時加強事中和事后的監管力度。
參考文獻:
[1]周曉劍,彭慧,陳棟梁等.國家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管理系統的功能與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12,12(22):45-45.
[2]宋海青,徐旭東,馬曦.廣東省核技術工業應用狀況與許可管理[J].輻射防護通訊,2015,35(5):25-28.
[3]李雪琴,唐楨,鄒冰,張婧,王剛,羅建軍.近幾年我國放射性同位素進口情況分析[Z].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2016.
[4]唐孝威.核技術在醫學中應用的對話[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0,22(1):26-29.
[5]吳志芳,劉錫明,張玉愛.同位素應用的現狀和新進展[J].同位素,2012,25(2):117-123.
[6]潘自強.核與輻射安全[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5:72-73.
[7]張錦榮,羅志福.中國放射性同位素技術與應用進展[J].中國工程科學,2008,10(1):61-6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