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湄潭縣春茶產量的氣象災害統計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湄潭縣是貴州省最大的茶葉生產基地縣,茶葉產業是該縣的主要經濟支柱產業之一,春、夏、秋三季茶葉中,以春茶的品質最好,經濟效益也最高。本文利用湄潭縣歷年氣象資料對影響春茶產量的主要氣象災害進行統計分析,探討其發生頻率及規律,為開展茶葉特色氣象服務、應對氣候變化、趨利避害、科學種植茶葉提供科技支撐,促進湄潭縣茶葉產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春茶;氣象災害;統計分析;貴州湄潭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019-02
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東部,平均海拔1 100 m左右,全省近93%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氣候條件優越,為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近年來,貴州省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堅持把茶產業打造為綠色產業、富民產業、朝陽產業,但貴州省茶產業存在茶葉單產低、茶園規模與生產效率不相稱、國際競爭力弱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貴州茶葉的發展[1]。湄潭是貴州省最大的茶葉生產基地縣,現有生態茶園4萬hm2,被譽為“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示范縣”和“中國名茶之鄉”。春、夏、秋三季均有茶葉生產,以春茶的品質最好,春季鮮葉加工的茶葉香味鮮醇,名優茶多采自春茶;夏秋茶尤其是夏茶,因氣溫高,制成的名優茶常較苦澀,但是春茶的產量受氣象因素的影響較大。本文根據文獻資料和氣象觀測數據,統計分析影響湄潭春茶產量的主要氣象災害,總結氣象災害的發生頻率及規律,為做好茶葉生產氣象保障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氣象災害對茶葉生產的影響,促進湄潭茶葉產業可持續發展。
1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文使用的氣象資料來自于湄潭縣氣象站1951—2016年的觀測數據,茶葉產量資料來源于湄潭縣茶葉產業發展中心2007—2016年的統計數據。
1.2 研究方法
1.2.1 品種選擇。選擇湄潭縣主要品種福鼎大白茶和黔湄601進行生育期觀測。
1.2.2 樣地設置。利用湄潭國家基本站新址農業氣象試驗區已種植的0.67 hm2茶園,觀測春季茶葉萌動、發芽、采摘等生育期。在觀測區域隨機選取3個樣地,在樣地內選取樹齡相同、品種相同的福鼎大白茶和黔湄601茶樹進行物候期觀測,分析影響湄潭縣春茶產量的氣象災害。
2 結果與分析
2.1 春茶氣象災害統計分析
湄潭縣平均海拔792.2 m,為低緯度、寡日照地區,氣候濕潤,具有得天獨厚的茶葉種植優勢,茶葉一般從2月中下旬開始萌動,3月發芽開始采摘。黔湄601一般從3月上旬開始采摘,福鼎大白茶一般在3月中旬開始采摘。3—4月為春茶采摘期,5月上旬進入短暫茶葉休眠期,隨后進入夏茶采摘季節。在季風和崎嶇不平的地形影響下,湄潭縣常有氣象災害發生,其中影響春茶產量的氣象災害主要有以下幾種。
2.1.1 霜凍。茶樹受到霜凍危害后,會出現2種癥狀:一是“瞎眼”現象,指芽梢生長點及腋芽的基部受霜凍危害后,停止萌發,形成褐變;二是“麻頭”現象,指受凍的局部芽苞細胞萎縮,細胞質、壁分離[2]。出現霜凍災害不僅會導致茶葉嫩芽受損或生長停滯,甚至枯死,而且后發的茶芽稀疏瘦小,導致茶葉開采期推遲,減產降質。湄潭縣霜凍最早出現在10月24日(1943年),最晚出現在4月8日(1943年),一般出現在11月至次年3月,以12月、1月、2月出現最多,平均每年出現3.7、4.2、2.0 d,3月出現霜凍的機率較小,年平均0.6 d。以2月、3月霜凍災害對春茶產量和質量影響較重,霜凍出現越晚,影響越大。
2.1.2 倒春寒。春季氣溫開始回暖,但氣溫乍暖乍寒,冷暖交替,有時會出現大幅度降溫,俗稱“倒春寒”。而此時正值茶芽萌動生長時期,導致已萌發的芽葉焦灼,產生“麻點”“麻頭”現象,造成春茶嚴重減產降質。倒春寒往往還伴隨著陰雨天氣,若陰雨天氣持續較長,光照不足,新發嫩芽瘦弱,新梢葉張薄,品質成分含量低。因此,倒春寒對名優茶,特別是高級名優茶的生產威脅極大。湄潭倒春寒主要集中出現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其中3月下旬占64.5%、4月上旬占22.6%、4月中旬占11.1%。中級倒春寒中,3月下旬占77.8%、4月上中旬各占11.1%;歷史上的4次重級倒春寒均出現在3月下旬。
2.1.3 春旱。春季是茶葉萌發的關鍵期,需水量大。此時若遇干旱,因水分不足,茶樹生育受到抑制,出芽率低,導致茶葉產量下降,嚴重時甚至絕收。湄潭縣在2月下旬中后期至5月均可出現干旱,其中3月出現的干旱頻率最大,占70%;2月占20%。輕級占總次數的55%,中級占25%,重級占15%,特重級占5%。
2.1.4 雹災。冰雹對茶樹危害較大,會直接擊落、擊傷芽葉,擦破樹皮,打斷樹梢,降低鮮葉的勻整度,減少對新芽葉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供應,造成茶樹早衰,降雹后雹粒融化吸收土壤和大氣中的熱量,使茶樹新梢滯育不伸,節間變短,大量形成駐芽和對夾葉,產量和品質均下降。據調查和資料統計分析,湄潭縣成災的冰雹3~4年出現1次,其特點是時間短、范圍小,但破壞力大。以春季為最多,占全年冰雹次數的72%,其中3月和4月冰雹次數最多,分別占33%和28%,其次為冬季(1—2月)和夏季7月,冬季占20%,夏季7月占6%;夏季的6月、8月和秋季無冰雹。湄潭茶葉主產區位于中部湄江、永興、興隆等鎮(街道)不在冰雹的主要路徑上,但隨著近年來茶葉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需加以防范。 2.1.5 凍害。茶樹是多年生葉用木本植物,具有一定的耐低溫性。國內文獻普遍認為,茶樹生長的適宜氣溫為15~30 ℃,極端最低氣溫下降至-5 ℃時,大葉品種受凍害;下降至 -7~8 ℃時,中小葉品種受凍害[2]。黔湄601為大葉品種,易受凍害,福鼎大白茶為小葉品種,稍耐凍。據歷史資料統計,湄潭縣極端最低氣溫一般為-4~-2 ℃,極端最低氣溫≤-7 ℃歷史上只出現了2年(1970年和1977年),歷史極端最低氣溫-7.8 ℃;≤-5 ℃歷史上出現了15年,近10年較重的一次影響是2008年冰雪凝凍災害,極端最低氣溫-5.1 ℃,歷時長達20 d。湄潭凍害出現頻率不大,但一旦出現,則茶樹易受傷害,春茶產量將受到影響。
2.2 春茶主要氣象災害與產量對比分析
為了更好地分析湄潭縣茶葉氣象災害,為湄潭縣茶葉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氣象科技支撐,本文利用湄潭縣2007—2016年春茶出現的氣象災害和產量進行對比分析
由表1可知,湄潭從2007年開始逐年擴大茶葉種植面積,隨著茶葉種植技術不斷提高,茶葉單產逐漸提升。其中2009年、2011年、2014年春季氣象災害較重,茶葉單產較上年出現下降,2015年單產雖然較2014年有所上升,但較2013年減少。統計分析,霜凍、倒春寒是制約湄潭春茶產量的主要災害,前期氣溫偏高,遇冷空氣氣溫驟降,嫩葉受損,氣溫前低后高引起瘋長,導致開采期縮短,產量減少,品質也受影響,出現的時間越晚,影響越大。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雖然出現了嚴重的凝凍災害,但是出現時間較早,茶葉未進入萌動期,加上生產技術補救及時,茶葉產量較上年有所上升。2016年氣象災害主要出現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3月10日出現降雪天氣,但當日最低氣溫0.5 ℃,且持續時間短,茶葉生產未受到較大影響。
2.3 湄潭縣春茶生產的氣象保障建議
2.3.1 合理安排田間管理。根據天氣情況合理開展茶園管理,增強樹勢,提升茶樹自身抗災能力。良好的生長勢要求健壯的茶樹,才能耐受氣象災害的侵襲。茶園管理的關鍵,一是施肥采取“一基三追”的技術措施;二是注重采養結合,適當留養的原則,培養健壯茶樹。
2.3.2 提升防御災害能力。凍害、霜凍、倒春寒會凍壞茶樹或抑制茶葉生長,可施熱性農家肥,或適當噴灑增溫劑,或人工煙熏等。干旱能使茶葉減產甚至絕收,有水源的地方采取澆水保苗、使用葉面噴肥等;氣象部門可抓住有利天氣開展人工增雨,滋潤土壤和茶樹,減少損失。出現雹災時,解凍后立即翻土施肥,恢復樹勢,但不宜噴施尿素,這是由于尿素融化吸熱會降低土溫,對受損傷的茶樹需及時噴施滅菌劑,防止病原微生物從傷口侵入。雹災和連陰雨天氣均應及時對茶園進行清溝排漬。
2.3.3 細化茶葉氣象服務。氣象部門與相關部門互通信息,為茶葉生產提供氣象保障服務,特別是對轉折性、災害性天氣早測早報,提前采取措施預防,減少損失;同時建立完善會商制度,災后做好交流和總結工作,共同研究茶葉的科學種植方法,充分利用氣候資源,降低災害性天氣的影響,提升茶葉的產量和品質。
2.3.4 完善配套基礎設施。發展現代茶業生產基地,逐步健全和完善防護林帶、水利和道路等基礎配套設施,提高茶園生態化水平。營造防護林帶網,調節微氣候,主選紅豆杉、桂花等常綠植物,遵循“喬灌結合、外喬內灌”的原則[3];建立蓄、排、灌水利設施;做好茶園主干道、支道、步道建設。
2.3.5 開展政策性茶葉保險工作。為提高茶葉生產抵御自然災害及防御能力,促進技術創新,可以開展茶葉保險,逐步試點推進開展湄潭農業政策性特色產品保險茶葉低溫氣象指數保險。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的原則[4],探索特色保險模式,促進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 討論
湄潭縣茶葉種植已具規模,是該縣主要支柱產業之一。在各種自然環境和條件中,氣象要素在茶葉生產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適宜的天氣是氣溫上升平穩、晴雨相間、降水適宜[5-6]。春季是冷暖空氣交替的季節,時有氣象災害發生,遇強冷空氣會出現霜凍或倒春寒,同時大氣層在垂直方向上層結不穩定,常產生雷雨天氣,偶夾降冰雹[7-8]。通過統計分析影響湄潭縣春茶產量的氣象災害,可以趨利避害,同時為茶產業發展的氣象保障提供依據,為湄潭縣趨利避害發展茶葉產業提供氣象科技支撐。
4 參考文獻
[1] 田愛國.貴州省茶產業競爭力研究[J].中國茶葉加工,2017(2):34-41.
[2] 龍振熙.氣溫對茶葉品質以及采摘時期的影響[J].貴州氣象,2014(5):15.
[3] 楊亞軍.中國茶樹栽培學[M].1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
[4] 周煦朝,李臘梅,張勇,等.茶葉低溫氣象指數保險試點初探[J].中國茶葉,2015(10):13-15.
[5] 劉聲傳,曹雨,鄢東海,等.貴州野生茶樹資源地理分布和形態特征與氣候要素的關系[J].茶葉科學,2013,33(6):517-525.
[6] 黃繼用,毛榮華,黃琳,等.貴州倒春寒的氣候統計分析[J].貴州氣象,1994(1):11-17.
[7] 謝瑩瑩.中國東部季風主要木本植物萌動及展葉對溫度變化的響應[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0.
[8] 唐健.閩侯縣茶樹低溫凍害預防與補救措施[J].中國茶葉,2010,32(6):29.
作者簡介 李仁莉(1972-),女,貴州遵義人,副研級高級工程師,從事行政管理和應用氣象服務工作。
收稿日期 2018-12-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