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縣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及防災減災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結合瓜州縣氣象觀測資料以及農業氣候災情資料,分析探討了瓜州縣干旱、霜凍、大風、沙塵、冰雹、雪災、洪澇等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并給出了科學合理的防災減災措施。
關鍵詞 瓜州縣;農業氣象災害;影響;防災減災措施
中圖分類號:S1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2-082-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2.034
Abstract 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s and agricultural climate disaster datas in Guazhou County, the main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drought, frost, gale, sand dust, hail, snow and flood in Guazhou County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nd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fensive measures were given.
Key words Guazhou County;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Effect; Defensive measures
近年來,瓜州縣以創建國家級農業示范園區為抓手,按照“建大基地、樹大品牌、育大龍頭、占大市場”的發展思路,以標準化、規?;?、園區化、產業化發展為突破口,打出了以蜜瓜、枸杞甘草、特色林果、設施種植和草食畜牧業為主的特色產業品牌,逐步形成了主導產業和區域優勢產業。但與此同時,各類農業氣象災害的頻繁發生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瓜州縣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因此,該文著重對瓜州縣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及防災減災措施進行分析探討,以進一步推動當地農業生產的有序開展。
1 瓜州縣主要農業氣象災害
1.1 干旱
瓜州縣常年降水稀少,干旱災害頻繁發生,一年四季均可能發生干旱,主要類型為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秋旱及冬旱。其中春旱及冬旱嚴重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發育,因為春季和冬季恰好是瓜州縣小麥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若發生干旱災害,則可能會對小麥產量造成不利影響。如2015年2月15日至5月5日,連續80 d無降水,發生嚴重春旱,小麥生產受到極大影響。夏旱發生的同時還伴隨高溫天氣,不但無法滿足作物生長所需水分,還會導致作物病蟲害暴發,影響農業正常生產。此外,干旱天氣還常常導致大部分河流湖泊干枯現象嚴重,水庫蓄水量減少,不僅人畜飲水面臨著很大困難,也給當地農牧業生產造成嚴重危害。
1.2 霜凍
霜凍災害主要是指作物在生長期間內由于土壤表面或作物體內溫度下降至0℃或以下,而導致作物遭受凍害的農業氣象災害。瓜州縣霜凍主要包括黑霜與白霜。黑霜還可稱為干凍,指比較強烈的冷空氣過境且無降水,氣溫急劇降低,地溫下降到0℃以下,無結霜,但農作物仍遭受凍害;白霜指前一天有降水,水汽附在農作物上,氣溫降至0℃以下時形成冰珠,使作物受到凍害,甚至死亡。瓜州縣霜凍天氣在春季危害農作物生長最為嚴重,因為春季是大部分農作物的萌芽期,御寒能力較差,一旦碰上霜凍天氣極易被凍壞。如2010年4月24—26日,瓜州縣出現霜凍天氣,造成全縣13個鄉鎮11 502 hm2耕地嚴重板結,棉花、孜然、茴香、干草、番茄、胡麻、中藥材等作物受災,其中成災面積2 312 hm2,直接經濟損失1 380萬元。2014年4月24—25日,瓜州縣發生1次強霜凍天氣,導致棉花、大豆、梨、杏、蘋果、葡萄等農作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傷,給農戶造成較大的損失。
1.3 大風和沙塵
瓜州縣地處河西走廊西端,曾被稱為“世界風庫”。在全縣長達250 km的風沙線上,形成了東西沿疏勒河故道,南北沿雙塔、橋子、東巴兔一線的42個風沙口。瓜州縣一年四季均可能出現大風沙塵天氣,尤其是春季出現頻率最高。大風沙塵天氣不僅會給農作物帶來嚴重影響,而且還會致使田地以及草場不斷沙化,破壞農業生態環境。2013年4月17日全縣出現大風揚沙天氣,測站極大風速21.2 m/s,大梁風電場區域站極大風速40.5 m/s,并伴有揚沙,造成485 hm2農作物受災,直接經濟損失261.25萬元。
1.4 雪災
瓜州縣降雪天氣一般出現于冬季和春季,有時候還會形成雪災,對農牧業生產造成極其嚴重的危害。例如2012年4月11日發生雪災,造成全縣已播種18 142.4 hm2農作物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 986萬元。
1.5 暴雨洪澇
洪澇災害是瓜州縣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暴雨是形成洪澇的根本原因,而洪澇是暴雨成災的主要表現形式。瓜州縣洪澇出現與暴雨時空分布基本一致,主要發生在山地局部地區。例如2012年6月5日,瓜州縣南片山區、榆林窟、榆林河水庫、東片鄉鎮以及縣城工業園區等局部地方因持續強降水造成洪澇,泥沙壓埋耕地521.33 hm2,沖毀農田12 hm2;失蹤、死亡的牛、羊、豬等畜禽21 800頭;沖毀道路304 km、渠道172 km、橋涵109座、防洪壩86 km,淹沒、毀壞機井23口;鎖陽城、榆林窟、東千佛洞等文化遺址和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遭到極大破壞,整個洪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67億元。
2 瓜州縣農業氣象災害變化規律及特征
瓜州縣農業氣象災害具有鮮明的特點和規律:一是季節性,如大風沙塵一般發生在春、秋季,而冬、夏季少有發生;二是局部性,如洪澇多發生在山區;三是多災并發性,如大風沙塵、霜凍、干旱、農作物病蟲害等多種災害經常同時發生。 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近年來,農業氣象災害呈現出新態勢和新問題。受地下水位降低、干旱、土壤及環境污染等因素的影響,農業生態日益失衡;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頻率顯著增多。近幾年瓜州縣農業氣象災害呈現以下特征:大災次數增加;小災次數減少;大災之后經濟損失愈發嚴重。
3 瓜州縣農業防災、減災、抗災的措施建議
人類不能控制自然災害的發生,但是采取一定的預防措施,可以減輕災害損失程度。有計劃地采取防災、減災措施,也是經濟建設的強有力保障。從目前情況來看,瓜州縣農業防災、減災、抗災的措施亟待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3.1 維持生態平衡,增強防御旱澇災害能力
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是抵抗自然災害的基礎條件,因此,減少災害發生必須從保護環境入手,嚴禁破壞植被、污染水與大氣。要大力提倡植樹造林,加強水土保持,及時抓住有利時機,開展人工增雨增雪工作。加大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農田基本條件,提高農田的灌溉、排泄能力,進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真正發揮其抵御自然災害的功能。
3.2 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提高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能力
針對瓜州縣區域特點,應逐步提升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尤其是氣象災害頻繁發生的鄉鎮、村落,應逐步提高區域自動氣象站的建設密度,完善氣象次生、衍生災害綜合監測網絡建設。與此同時,完善與水文、國土資源、環境保護、農業、林業等部門的信息資源交換共享機制,加強監測信息收集處理和共享平臺建設。
3.3 趨利避害,合理安排種植布局
凡事具有兩面性,如果能夠合理利用農業氣象災害,不僅能降低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還能為農業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如暴雪帶來雪災的同時,也解除了春旱。因此農業生產要趨利避害,因地制宜合理安排農作物布局,抓好適應性種植。針對發生頻率高的氣象災害,選育、篩選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進行種植,有效抗衡惡劣氣象因素的影響,避免或減少損失。根據作物種類和品種特性,適當調節作物播栽期,避開不利氣候,實現豐產豐收。
農業結構調整和局地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需要在充分研究實時氣象資料和長期氣候資料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產業特點,在特色產業區、農業示范基地等關鍵點上布設相應的專業氣象監測站,實現監測要素的多樣化。充分利用中尺度自動站網資料開展精細化農業氣象監測,為發展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提供氣象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陶學林,陳超.邵陽市農業氣象災害及防災減災措施[J].南方農業,2015,9(27):224,226.
[2] 楊琴.2017年瓜州縣氣候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8(16):193-194.
責任編輯:李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0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