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氣象災害對玉米種植的影響及氣象服務措施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近年來,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充分分析和利用氣候資源、合理布局及精準管理,使作物適應氣候變化,才能提高作物產量?;诖?,利用孿井灘氣象站2002—2018年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根據玉米生產對氣象條件的需求,分析近年來氣象災害對玉米種植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氣象服務措施,根據當地氣候選擇更適合當地的品種,科學種植,以期有效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關鍵詞 玉米;氣象條件;氣象服務措施;孿井灘生態移民示范區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6.080
  孿井灘生態移民示范區位于北緯37°~39°、東經104°~106°,為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東南部,系荒漠干旱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具有干燥少雨、日照充足、蒸發量大、溫差較大、風沙多等特點。孿井灘生態移民示范區20世紀90年代實施揚黃灌溉工程,將黃河水引入,開展移民落戶孿井灘灌區,發展農業建設。玉米是孿井灘地區的主要種植作物之一,氣候條件與玉米生產關系緊密。通過分析氣象災害對孿井灘玉米種植的影響,提出了相應氣象服務措施,以提升當地玉米品質和產量。
  1 玉米對氣象條件的需求
  1.1 溫度
  玉米是喜溫作物,全生育期要求較高的溫度。玉米生物學有效溫度為10 ℃。溫度高低對出苗快慢、出苗率都有很大影響。玉米種子一般在6~7 ℃時開始萌芽,但低于10 ℃發芽慢,容易受病菌侵染,導致爛種缺苗;發芽最適溫度為25~28 ℃,10~13 ℃時發芽較穩健。因此一般以5~10 cm土層的地溫穩定在10~12 ℃時作為春玉米適宜的播種期。苗期能耐短期-2~-3 ℃的低溫,拔節期要求15~27 ℃,抽雄至授粉期要求25~27 ℃,灌漿期要求22~24 ℃[1]。不同玉米品種對溫度的要求也不相同,玉米產區多數要求無霜期120~180 d。
  孿井灘地區年均氣溫9.3 ℃,氣溫年較差及日較差大,平均氣溫年較差為33.1 ℃,平均日較差為13.0 ℃。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8.6 ℃,極端低溫-30.8 ℃,最熱月平均氣溫24.1 ℃,極端高溫39.2 ℃。氣溫穩定通過10 ℃的平均日期為4月17日,5 cm土層的地溫穩定通過10 ℃平均開始日期為4月9日,進入適宜的播種期后,無霜期為142~192 d,當地溫度條件能夠滿足玉米生長發育的需要。
  1.2 光照
  玉米是短日照、高光效作物,具有較強的光合作用能力,在短日照(8~10 h)條件下可以滿足生長發育。孿井灘地區年平均日照時間為3 013.7 h,日照百分率達67.9%,玉米主要生長發育期(5—9月)平均日照時數269.7 h,充足的光照條件有利于玉米進行光合作用,對玉米生長發育極其有利。
  1.3 水分
  水分是決定玉米產量的重要因子。玉米的植株高,葉面積大,因此需水量也較多。干旱會影響玉米的產量和品質,而降水過多,會影響光照,增加病害、倒伏和雜草為害,也影響玉米產量和品質的提高。雖然玉米需水較多,但相對需水量不太高,玉米根系深,能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在溫度高、空氣干燥時,葉片向上卷曲,減少蒸騰面積,使水分吸收與蒸騰適當平衡。據測試,玉米全生育期土壤相對濕度需為60%以上,抽雄吐絲、受精至乳熟期需水量最多,需達80%~85%。當土壤相對濕度下降到55%時,就要灌水補墑,否則就會影響玉米正常生長,降低產量。孿井灘地區降水量少,蒸發量較大,年平均降水量為181.0 mm,年平均蒸發量達2 798.0 mm,自然條件無法滿足玉米生長所需水分,當地采用覆膜種植,保持土壤水分,并實施揚黃灌溉等多項水利工程,以節水灌溉為玉米種植提供較好的灌溉條件。
  2 氣象災害對玉米種植的影響
  2.1 高溫干旱
  孿井灘地區常出現高溫無雨或少雨天氣,易形成干旱。春季是玉米播種的重要時期,如果出現旱災,會導致晚播晚收,推遲玉米成熟期。如果玉米生長期內出現持續干旱,會導致玉米植株矮小、葉片面積小,影響玉米質量。夏旱伴隨著 高溫,易使玉米減產,尤其是抽雄其至吐絲期、受精至乳熟期為關鍵期,水分需求大,旱災、蟲災,對玉米品質和產量均有較大影響。如2015年降水量偏少,持續干旱。2017年高溫天氣多,7月11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達39.2 ℃。受高溫干旱天氣的影響,部分地區發生玉米雙斑螢葉甲蟲害,阿拉善左旗巴潤別立、查漢灘還發生紅蜘蛛和蚜蟲蟲害,致使玉米減產。孿井灘需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進行灌溉以補充水分、降低田間溫度。
  2.2 低溫冷凍
  每年4—5月,孿井灘寒潮、低溫冷害天氣頻發,致使溫度大幅下降,此時正處于玉米播種出苗期,低溫冷凍災害易導致玉米爛種等,嚴重時會直接凍死幼苗[2]。日平均溫度低于12 ℃會嚴重影響玉米正常生長,溫度越低、低溫天氣持續時間越長、對玉米生長越不利。孿井灘地區最晚冷空氣活動時間為2014年5月8—9日,此時出現倒春寒,日降溫幅度達14.5 ℃,最低氣溫降至0.3 ℃,造成幼苗凍災。
  2.3 霜凍
  土壤表面或植物株冠附近最低氣溫下降到0℃以下,使作物遭受凍害的現象為霜凍。春、秋季會發生霜凍天氣,孿井灘地區初霜凍通常在10月中旬,最早出現在10月1日,此時孿井灘地區春玉米已成熟,大面積已收獲,初霜凍造成的影響較小。孿井灘地區終霜凍結束日期一般為4月下旬,最晚出現在5月12日。終霜凍出現較晚,對玉米剛出的幼苗有一定損害,嚴重時會凍傷、凍死幼苗,進而延遲玉米生長期。
  2.4 大風沙塵
  孿井灘地區由于處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大風天氣,且主要出現在春季和冬季。年8級以上大風日數達21 d,大風常伴隨沙塵暴天氣,年均沙塵暴次數達4.6次。春季玉米正處于播種至出苗期,孿井灘大風和沙塵暴天氣頻發,導致地膜損壞,降低了地膜增溫保墑效果。出土后的玉米苗若遇到大風和沙塵暴天氣,輕則導致玉米葉片葉緣干枯,嚴重時會導致玉米苗大范圍死亡[3]。2010年4月25日出現大風、沙塵暴,極大風速達25.6 m·s-1,造成了地膜刮破,地表肥土層吹掉,出苗短缺等嚴重災害。
  3 應對氣象災害的氣象服務措施
  3.1 加強對玉米產區氣候監測
  結合玉米種植對氣象條件的實際需求,在玉米主產區建立小型氣候監測站,開展溫度、濕度、日照、降水、風向、風速、土壤水分、土壤溫度等多項氣象要素的觀測,并優化相關氣象要素觀測資料,構建適宜當地玉米生產的氣候指標,提高氣象監測和預報服務水平,為玉米種植提供強有力的氣象服務支持,指導農民科學合理應對各種氣候事件。
  3.2 做好天氣預報工作
  提高農業氣象災害預警預報水平,結合當地氣候變化特點及種植玉米發展特點,對玉米種植戶提供特色、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充分借助手機短信、微信、網站、電視等媒介發布農業氣象情報及大風、沙塵暴、低溫冷害、霜凍、暴雨等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使農民較好地運用農業氣象預報,適時進行播種、澆水等田間管理,科學防御農業氣象災害,有效提高玉米質量與產量[4]。
  4 結語
  孿井灘地區氣溫穩定通過10 ℃的平均日期為4月17日,5 cm土層的地溫穩定通過10 ℃平均開始日期為4月9日。終霜凍日期出現在4月下旬,四月中下旬為玉米適宜的播種期,播種應適時避開凍害影響,有利于玉米的正常生長發育。孿井灘地區無霜期為142~192 d,選擇適應品種,關注氣象災害預警預報,科學防御農業氣象災害,能夠有效提高玉米種植的產量與質量。
  參考文獻:
  [1] 烏蘭,黨志成.農牧業氣象服務與管理[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8.
  [2] 楊松.河套灌區向日葵生產的農業氣象服務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7.
  [3] 楊會舸,李楊.氣象災害對玉米種植生產的影響[J].種子科技,2019,37(2):16,19.
  [4] 馬耀,羅金平,黃麗超,等.舞陽縣夏玉米生產的氣象災害及防御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8):315,321.
 ?。ㄘ熑尉庉嫞簞㈥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168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