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農業氣象條件是影響農作物生長和發育的重要因素,在農業生產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對農作物產量和質量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加大對農業氣象災害的關注,引導種植者樹立科學合理的氣象災害防御意識,是農業生產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種植者對農業氣象災害的認識,引導種植者從現代化的角度防御氣象災害,盡可能減少農業生產中的各種損失。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氣象災害種類較多,本文主要介紹干旱、洪澇、凍害等幾種常見的氣象災害,提出科學合理的措施以減少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破壞。
一、影響農業生產的氣象災害
1.干旱
干旱是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旱災嚴重時不僅會對農業生產造成很大損失,也會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干旱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分供求不平衡,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水分不能得到及時的供給,出現農作物水分需求斷層,營養無法得到有效輸送,甚至出現農作物大量死亡的情況。
2.洪澇
洪澇的產生大多伴隨著暴雨天氣,短時間內降雨量過多,使得農作物根系長時間浸泡在水中,農作物根系無法吸收氧氣,出現作物根系腐爛等情況。另外,農作物種地的基礎設施不到位也會加重洪澇災害對作物的損害。農作物長期處于潮濕的環境中也會加大各種病蟲害發生的頻率,進一步增大了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風險。
3.凍害
春季和冬季是農作物發生凍害的主要時間。通常情況下,凍害與低溫相關聯,農作物生長缺乏適宜的溫度條件,另外,光照不足使得作物光合作用較少,對作物體內的糖分等營養物質的形成較為不利,難以實現農作物有機質的轉換。與此同時,長時間的低溫凍害使得農作物質量和產量大受影響,對作物后期的收成十分不利。
二、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1.加強氣象災害觀測能力
氣象災害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可以根據現代化的設施設備加以觀測的,通過在氣象觀測中的各種數據的有效分析,能夠盡可能得推斷出氣象災害發生的時間和頻率,這一手段是減少氣象災害對農作物損失的重要因素。在現代化氣象觀測中,要充分利用各種先進的設施設備,通過定量與定性的方法全面提升氣象災害觀測能力。在加強氣象災害觀測能力中,準確性和及時性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兩個重要方面。準確性依賴于觀測設備的先進性及科學性,同時也離不開氣象觀測人員工作的專業性,只有通過這兩個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做到氣象災害預測的準確性。氣象災害觀測的及時性主要依賴于各種傳播手段,對氣象災害的發布和傳播有著十分重要的要求。
2.提高農作物抗災能力
農作物抗災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品種質量的提升,加強農作物品種的研制能夠有效提高農作物生長質量。加強科技創新,提高農作物品種抗災能力,是提高農作物生長后期抗災性的重要方面。從技術層面解決農作物品種抗災能力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種植中抗病蟲害和防災能力。這就必然要求在農作物品種研制中要廣泛吸收優秀人才,通過專業人才隊伍的構建形成有效的研制團隊,全面提高農作物品種研制的質量和效率,從而不斷促進農作物種植過程的質量和產量。在人才隊伍的構建過程中,要注重與農業高校的合作,通過建立專業的人才庫,形成與高校的長期合作,建立農業品種研制基地,這樣不僅為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平臺,同時也為農業品種研制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提高農作物抗災能力不僅需要外部人才的引進,同時也離不開內部人才的培養,只有外部人才引進與內部人才培養相結合才能全面提高工作人員能力,做好農作物品種研制工作。
3.做好提前防御工作
氣象災害發布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是做好防御工作的前提。做好氣象災害提前防御工作能夠有效提高在氣象災害發生時的抵御能力,減少心理恐慌,從而能夠有序地應對各種災害。一方面,做好氣象災害提前防御能力離不開種植者的高度重視。種植者重視氣象災害需要加強對種植者的合理引導,通過積極的宣傳讓種植者意識到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時農業種植的重要一環,在氣象災害發生時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人為原因對農作物的損失。在災害發生前期形成有效的氣象災害防御辦法,在災害發生時盡可能運用防御辦法的指導,切實做好防御工作,是降低氣象災害破壞作用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在氣象災害防御工作中,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干旱和洪澇災害為例,加強田間的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溝渠,在洪澇災害發生是,通過溝渠有計劃性的排水,在干旱發生時,利用溝渠有針對性地進行灌溉,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減少不良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不利影響。
三、結語
做好農作物品種防御能力與提高種植者科學種植意識是全面提高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的重要方面,加大對各種農業氣象災害的重視,提高氣象觀測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才能真正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為農業生產提供堅實的氣象觀測基礎,從而不斷促進農業生產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唐蓉,我國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及災害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5,35(29).
[2]詹兆渝.氣象災害與社會發展、科學進步[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發展——挑戰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 2015年.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8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