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從多層結構,物質多級利用,看生態農林業特點和前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農林漁等的立體垂直結構與物質循環利用多種模式,都是在農林間作基礎上發展和提高的農林復合經營生態工程。我匡的生態建設就是生態工程建設,包括生態系統保護、恢復發展。充分利用光能,循環、多級利用有機物質,減少廢棄物,消除污染源,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有機產品,提高環境質量。
  關鍵詞:多層結構;物質多級利用;生態農林業;特點;前景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發展農林業潛力巨大。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出現信息時代的新變化。結合當地自然條件,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長期持續連環結構的功能,運用生態工程原理,探索多種模式或結構的生態農林業,對于推進農林業生產生態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問題的提出
  20世紀50~60年代,農業提出“多種經營”,對當時的經濟狀況是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實踐中不少地方奉行的是單打一經營思想與生產對策。對多種經營科學理論與豐富內涵理解不透、不全、不系統,分散經營替代了多種經營。不妨說,這是簡化論,實物中心論的具體反映。所謂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F代科學時期(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出現,科學哲學思想體現為一種整體論的系統辯證觀,以事物為中心進入到以過程為中心。我國從古代農業中走來,現階段我國的農林業建設是以農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為主體,生態農林業為方向,農林業生態工程是實現生態農林業的根本途徑和理論基礎。我國人多地少,山區面積大,適合我國國情的生態農林業建設和研究中,應包含一般種植業、林果業、水產養殖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養殖(含食用菌在內)以及間作、輪作、套種,構成一個個結構多層次、作物鏈網絡狀的復合生態系統。近一段時期以來,我國農林業先進技術與經驗推廣和科學普及加大了力度,農村群眾有脫貧致富強烈愿望。多種因素匯成了發展生態農林業的強大趨勢。湖北、江蘇、廣東等省生態農林業建設與研究走在最前列,展現不少先進范例和模式。江西、湖南、廣西等省區也不乏生態農林業生產結構和雛形。可以預見,只要認真總結,創新推廣,生態農林業研究與建設必將出現豐碩成果和嶄新格局。
  2生態農林業模式
  生態農林業是集生物學、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農學、林學等多學科的生產綜合體,有著廣闊的活動領域和發展空間。近一段時期,研究人員與生產一線的農民、工人不斷探索和優化,挖掘傳統的、行之有效的農林生產模式結構,與國內外新的技術、成果密切結合,造就出許多新的生態農業生產結構和模式。
  2.1立體垂直結構和平面多種利用
  2.1.1稻田立體結構。蘇、鄂、湘、粵、桂等省區農村稻田養魚,水面養萍,田埂種豆、辣椒,廣東喜種蒲葵,形成稻——魚——豆(椒、葵)結合的立體生態系統。萍為稻、魚提供生長需要的綠肥和飼料,稻為萍創造適宜光照條件,魚為稻田除草、松土、滅蟲、施肥,豆、椒、葵抑制雜草、保護田埂。植物的花、葉、病腐的果實等凋落物掉落,成為魚的餌料。據測定,667m2稻田、稻谷增產10%~15%,鮮魚增產50~100kg,江蘇省建湖縣稻、魚共養模式種養面積2000hma,運用生態位配置原理,不同植物本身的生態適應性和互補性,多層組合,促使生物有效采擷光能。生態農林業最大生命力在于綠色植物固定太陽能的規模并加速光能的轉化效率。
  2.1.2水體立體結構。我國江南一帶農村在水域建立和發展立體結構水產養殖業,多層結構改變過去單一品種。依據各種魚類生活習性和飼料條件,以“食物鏈”為紐帶,分層放養,立體開發,上層放養鰱魚、鳙魚,中層養草魚,下層養鯽魚、鯉魚、龜、鱉,整體效益明顯提高。
  2.1.3林、果、蔬、魚多層結構。融安、三江、龍勝縣利用 山坡丘陵地形,由下而上修筑梯田或梯級整地,坡腳筑壩做魚塘,引溪水進塘養魚,往上山腹、山腰栽植金桔、柑桔或其他果樹,寬行窄株,滿足果樹對陽光的需求,也便于撫育管理;果園套種、間作蔬菜、瓜豆;坡頂種植水土保持或用材林;梯田(地)外側栽植鳥不站(一種帶刺灌木),保護果園和護坡;梯壁種植青飼料。綠色植物葉面積指數的增加,無疑提高了對太陽能的吸收率,助力提升有機物質產量和質量。
  2.1.4庭院平面綜合利用。鄂、湘、桂農村,我們注意到不少農戶在庭院或房前屋后有小塊宅地,地邊建池塘,地中養蚯蚓,塘中養魚、龜,塘邊栽種果樹或修竹,木(竹)下種花卉,放養蜜蜂,塘堰上空搭棚架種瓜、豆或葡萄。多層結構,別具特色,充分利用環境資源,既美化了環境,又增加了收入。
  2.2物質、能量循環與多級利用模式
  2.2.1魚餌循環利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在全國率先組合魚餌循環利用模式。根據不同魚類食性和生活習慣,以“食物鏈”為紐帶,在魚塘邊種桑,塘里養魚,桑葉養蠶,蠶砂、蠶糞及死蠶蛹喂魚。采用精養、混養方式,塘內草魚吃剩的飼料及其排泄物轉為培養塘里的浮游動植物;浮游植物與浮游動物是鰱魚、鳙魚喜食的餌料;其排泄物又為下層的鯽魚、鯉魚所食用;各種殘渣沉入塘底,腐熟后成為肥沃的塘泥,將塘泥用于培植桑樹。測試結果,667m2增產魚500kg,桑葉增產3倍多。
  2.2.2桑、蠶、豬、沼、魚物質交換模式。湖北省建湖縣20世紀90年代初期,已經在全縣建立了桑、蠶、豬、沼、魚物質交換模式540hm2,涌現種、養、沼良性循環模式生態戶15051戶。該縣漁業村生態戶金以祥承包2000m2魚塘、3335m2桑園,由于建立桑、蠶、豬、沼、魚結合的生態化生產模式,年養蠶16張,收入2183元,魚收入2196元。節省化肥250kg,減少桑、魚成本708元,年收入比往年增加2000元(當年市場價)。
  2.2.3庭院種養結合模式。該種模式是種植、養殖在不同空間、多級利用物質與能力。例如安徽省a-Pa縣華佗鄉孟凡光,在667m2地里建lOOm2養鱉池1個(魚鱉混養),池邊搭架絲瓜棚,棚四周栽果樹,果樹旁建豬舍,豬舍邊建沼氣池,沼氣池附近建蚯蚓養殖池,豬舍上方建雞舍、兔舍。這種多層次、物質能量交換結構,被認為是較完美的結構和較好模式,顯著提高庭院生產力。庭院年收入5000余元(當年市價),柳北地區融安、融水、三江縣苗族、侗族居住的吊腳樓,許多樓下有塘,塘里養魚,樓的第一層養豬、雞,有的還養牛,第二、三層住人,樓的周邊有菜地,菜地外圍種樹栽竹,這是一種社會自然復合生態經濟系統。人類社會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產生密切的物質交流與能量循環。這種住宅建筑和居住格局,保留著苗、侗族民族傳統生產生活色彩,吸收了新的科學技術元素,新舊結合,形成生態農業結構雛形。   3生態農林業的特點前景
  生態農林業是復雜的復合生態系統和產業體系,有多種結構和模式,都是以生態工程出現。通過設計手段,體現整體、協調、再生、循環。其生命力已被越來越多的實踐所證實。生態農林業的特點與前景,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3.1改善和提升空氣、水域環境質量
  光、熱、空氣、水是陸地上人類與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重要因子。一般情況,1hm2喬木每天消耗1tCO2,釋放0.75tO2,約可滿足900人正常生活的需要。綠色植物葉面是吸收太陽能,釋氧吸碳,轉化為有機能的重要器官,人們應關注植物將光能轉化為有機能的轉化過程。據專家對甘肅迭部縣生態系統碳計量及價值評估研究,濕地和農田碳儲存量分別占總量的0.4%和0.9%,不及林地和草地。但是對陸地上植物的碳匯及改善空氣環境質量產生積極作用。生態農林業所設計的植物復層結構,增強植物對光能吸收率,也提高了過程中的碳匯率。減少了空氣中CQ含量。稻田、河流、塘湖等各類濕地,分布在人群生產、生活周圍,lhm2濕地每年可去除1000余kg氮和130余kg磷,水體自凈能力和水域生物去污凈水能力,這是國際“濕地公約”聯盟有關各國和我國政府提出加強濕地管理,保護的重要科學依據,因為這是改善人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
  3.2物資多級利用,保護資源,優化環境
  濕地和水域都有多種類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是構成自然生態系統的寶貴自然資源。過去,人們懷著對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態度,對自然環境的種種破壞,對自然資源的肆意掠奪,致使人類社會面臨種種生態災難與環境危機。生態建設,其中重要內容之一,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廢棄有機物資源化利用,多級利用,多層次增值,減少污染,保護自然資源這一人類財富。
  3.3保持土壤營養元素動態平衡
  通過生態工程實現農林業生態化。在工程設計中,產出率、消耗率、占用率、轉化率、再生率都是重要經濟技術指標,進行物資能量投入產出量分析,在土壤釋放量和有機肥還田外,虧缺部分通過人工施肥補充,補大于取,土壤養分元素處于平衡狀態,保持土壤肥力是生態農林業重要特點之一。
  3.4高產、優質生物產品
  生態農林業強調整體效益。以保持綠色植被維持土壤肥力和區域小氣候并有所改善為前提,充分利用“空間差”和“時間差”。調控結構的緊密度與合理性,生產更高的有機產品,增加經濟收入。
  3.5提升社會服務功能
  無論城郊或是農村,農林業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緊密結合為復合農林生態經濟系統。社會經濟對農林生態系統多種形式物質能量投入,增強了農林生態系統的多種功能,包括社會服務功能,同時也為農林生態系統提供廣闊空間與產品市場。生態農林產業發展,為市場供應人民所需要的各類農林產品,為生態旅游開辟空間場地,為人們生產生活造就天藍地綠、空氣新鮮的美好環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99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