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元智能結構理論看音樂教育的育人價值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教育教學當中,音樂是一門經常被忽視的學科,其內在育人價值也時常被學者以及教育人員所忽略。在新時代背景之下,素質教育成為主流,而音樂教育中所潛在的育人價值在這一階段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隨著多元化智能結構理論的推出,讓音樂教育的重要性逐漸被眾人所認知?;诖耍P者結合自身所學習的音樂學知識以及目前多元智能結構理論對音樂教育當中所存在的育人價值進行討論分析,希望能促進我國相關人員對音樂教育專業的認知,更進一步重視音樂中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音樂教育;育人價值;多元智能結構理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目前,我國素質教育在實行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最為主要的則是目前人們對于素質教育的認知停留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階段。然而,素質教育的根本則是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改變,讓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綜合素質有所提高。因此,素質教育是在學生學習基礎上與社會之間互相溝通融合,進而激發學生內在潛能,完善學生人格。可以看出,素質教育就是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學生不斷成長以及發展的過程中,教育伴隨了學生成長。而音樂在素質教育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教育人員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需要重視音樂的育人價值。
一、多元智能結構理論
20世紀末期,美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結構理論,這一理論在認知上認為人類的智能并不單一,屬于多元結構。該學家在研究的過程中將本身作為例子舉出,認為自身存在八個半智能,并且認為每個人都伴隨著不同的半智能,因為智能組合不同,因此,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只有后天訓練之后,才能讓自身達到更高水平。因此,加德納認為,教育者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應當在對人腦進行開發的過程中根據受教育人員來進行選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能發揮自身的長處,激發自身潛能,展現自身個性。多元智能結構理論一般包含九個方面。第一種是人類的語言智能;第二是人類的邏輯智能;第三是視覺智能;第四是音樂智能;第五是運動智能;第六是人際交往智能;第七是自然觀察智能;第八是自我反省智能;第九是存在智能。以上各項能力均有不同的概念,語言智能是人類對語言的運用以及掌握能力;邏輯智能是人類的思維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視覺智能是人類的感受能力;音樂智能是對音樂的表達能力;其中包含了記憶、感受等方面。運動智能是人類在活動過程中對自身力量以及靈活性的掌控;交往智能是在交際過程中對他人表達的敏感反應;自我反省智能是對自身的認知,對自身的反省能力;自然觀察智能是辨別自然世界以及固有特征的敏感能力;存在智能是人對自身的思考,與生存有關的能力。
二、音樂教育在多元智能結構理論的育人價值
多元智能結構理論的出現論證了人腦具備多樣性,并且任何一個單獨的個體都存在潛在智能。而音樂智能是每一個個體均存在的一種能力。得出結論:音樂是大眾文化,可以運用多種方式學習音樂,并不是只有少數人才可以學習。音樂智能是人體智能表達的一種形式,在人類生產發展的過程中,都具備獨特的音樂智能。音樂能賦予每一個個體不同的生命力量。教育人員當展開教育活動時不僅可以影響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同時還能影響與其有關的多種智能。在音樂教育活動中,音樂能對個體智能進行開發。相關學者表明:學生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音樂,文化課成績會顯著高于沒有學習過音樂課程的學生。并且學習音樂的時間越長,其腦力活動更加發達,文化課成績更為優秀。音樂與音樂教育存在一定的價值,在對音樂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能讓自身的情感體驗、認知程度顯著提高。
人們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可以利用這種行為藝術來表達自身的感受,音樂對于人類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在進行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通過音樂相關內容能將學生各方面的智能促進提高。不僅可以讓音樂智能發展,還可以讓與其相關的智能進一步發展。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音樂需要語言加持之后才可進行表達,而人類在情感表達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語言以及音樂來傳達。當人們對音準、音律、音色等方面有所了解之后,加之情感,就可以利用音樂來表達所想抒發的情感。同時,舞蹈與音樂密不可分,而舞蹈的存在能開發人類的運動智能。在掌握音樂旋律的過程中還能提高個體自身的邏輯智能。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因此,可以將個體的創造力以及視覺空間進一步發展。因此,可以看出,從多元智能結構的角度講,音樂教育的育人價值是可以將邏輯、視覺、運動等方面的智能共同發展。所以,教育人員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應當將音樂教育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來,發揮音樂教育作用,讓受教育人員進一步發展。
人們將音樂作為特殊語言,因為音樂能將人類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表達出來,這點是日常語言無法展示的東西。音樂與說話之間有十分密切的聯系,經過研究發現,具備音樂素養或是音樂素養較高的人,其語言表達能力均較強,而對于音樂可將其稱為高水平語言,這種高水平語言可以將節奏感以及韻味體現出來,這也是音樂的優勢所在。除此之外,音樂作為特殊語言,因為具有不可翻譯這一特點,所以,能聽懂音樂語言的人,其在人際交往當中語言理解能力會較強。因此,音樂教育對語言智能、個體言語的開發有重要作用。同時,研究發現,如個體具備初中的數學天賦,則該個體對于音樂有著渴求。數學與音樂之間有“數”的結構,對于數學天賦較高的專家來講,他們所關心的可能并不是音樂本身是否動聽,可能關心的僅僅是音樂的結構,如何才能讓情感以及層次更加鮮明,如此又從另一種觀點證明,音樂能開發人的邏輯能力。在傳統的智力理論中,邏輯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是核心能力。可以看出,音樂能對這兩種核心能力進行培養,從側面也表現出,音樂教育對個體的開發是具備一定作用的。
三、討論
音樂教育的存在,讓人類所潛在的九種智能被直接或是間接地培養。這種結論讓我們認識到音樂教育中所潛在的價值。音樂教育所反映出來的價值還說明,在實際生活當中,人類是在依靠這些智能的組合對問題進行解決,并且也代表音樂教育在培養這些智能的同時與之組合來解決實際問題。
雖然多元智能結構理論的出現說明人類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只有一種智能能達到巔峰,但是,所有人均是在生活當中利用多種智能解決問題。比方說唱歌,唱歌這一過程并非僅僅有音樂智能,其中還伴隨語言智能以及運動智能。同時,還需要有人際智能與其進行溝通交往。再如政治人員,不僅需要具備語言智能,還需要具備人際關系智能,同時也需要有一定的分析思考、假設能力,也就是說,也需要邏輯智能。因此,可以論證,在人類的生活當中,每一個智能都能支持個體處理事物,但是,在此過程中需要有不同的智能在其中調節,才能最終解決問題。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音樂教育的育人價值是在多元智能結構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同時也可以證明對個體的音樂智能進行開發,則是在不同程度上對多種智能進行開發。也就表明,音樂教育中蘊含著巨大的育人價值,并且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對音樂教育中育人價值的重視會逐漸加大。
參考文獻
[1]佚名.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共同體的價值結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2):27-29.
[2]孫媛,嚴新平.從多元智能理論看理工科大學藝術教育的育人價值[J].藝術教育,2006(3):40.
[3]于淳.多元智能結構理論對我國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啟示[D].首都師范大學,2006.
[4]孫麗影.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啟示[J].教書育人,2012(36):64-65.
[5]黃建平.多元智能:音樂教育育人價值的依據[J].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33):179,18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