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遼西地區珍珠梅灌叢結構調查與生態評價利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珍珠梅灌叢群落在遼西地區有零星自然分布,本文通過對本群落的樣地調查,掌握其灌叢結構,分析灌叢的生態特征。同時,利用群落的自然生物學特性及群落自然演替規律等對珍珠梅進行生態利用,發揮其最大化生態、社會效益。
  [關鍵詞] 珍珠梅;灌叢結構;生態評價;生態利用;遼西地區
  [中圖分類號] S6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9-60-2
  1 遼西地區概況
  1.1 自然氣候特點
  遼西地區包括朝陽、葫蘆島、阜新、錦州市縣,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屬暖溫帶向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地區的過渡地帶。遼西地區自然氣候以干旱為主,年平均降雨量468.5 mm,自然降雨不均衡,晝夜溫差大,具有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燥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涼爽的氣候特點。
  1.2 天然植被分布情況
  受地理位置及自然降雨的影響,遼西南部地區植被主要是以蒙古櫟為主的天然次生林,北部地區以荊條灌叢為主,局部地區有小面積的山杏天然林、繡線菊灌叢、山棗灌叢等。珍珠梅[Sorbaria sorbifolia (L.)A. Br]天然灌叢零星分布,具有重要的生態及科研價值。
  2 珍珠梅特征特性
  珍珠梅是薔薇科珍珠梅屬灌木,高可達2.00 m,枝條開展;羽狀復葉,小葉對生,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分枝近于直立,圓錐花序頂生;花瓣長圓形或倒卵形,白色;蓇葖果長圓形,有頂生彎曲花柱。7—8月開花,9月結果。珍珠梅生長快,花期比較長,耐寒,耐半陰,耐修剪,萌蘗性強,花序、葉奇特優美,是優良的景觀植物。
  3 遼西地區珍珠梅灌叢結構調查
  為掌握遼西地區珍珠梅灌叢自然分布特征,便于對其進行保護應用提供技術支撐,對珍珠梅灌叢進行了專項調查。
  3.1 調查方法
  使用樣線調查與標準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環境因子調查,包括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土層厚度、腐殖質層厚度和土壤質地等。選取有代表性地段,量測標準地,進行灌木調查,標準地面積20 m×25 m,調查記錄灌木種類、株數、平均高、蓋度等。
  3.2 調查結果
  天然珍珠梅灌木林,位于凌源市東城區五里堡村西溝組,1林班4小班,灌叢面積4.5 hm2,地處東經119°27′33″、北緯41°14′30″,海拔622 m,陽坡,褐土,土層厚度5~25 cm,位于山坡的下腹,立地條件較差。
  整理調查結果得出,灌叢優勢種為珍珠梅,密度為1 332叢/hm2,灌叢平均高度1.75 m,每叢分枝平均8枝,蓋度80%;其他伴生種有荊條(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666叢/hm2,高度1.50 m,每叢分枝平均6枝;繡線菊(Spiraea trilobata L.)6 660株/hm2,高度0.60 m,塊狀分布;螞蚱腿子(Myripnois dioica Bunge)有塊狀分布,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和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合計75株/hm2,高度1.60 m。
  4 遼西地區珍珠梅灌叢生態評價
  4.1 具有良好的生態適應性
  從調查結果來看,天然珍珠梅灌叢生長于陽坡,珍珠梅也是本群落的建群種和優勢種,對群落內生態環境產生決定性影響。灌叢林相穩定,無病蟲害發生,珍珠梅與其他荊條等伴生樹種茂密的樹冠、發達的根系,為草本植物生長創造了條件,地面植被種群數量較高,枯枝落葉增加,腐殖質層加厚,使土壤地表結構穩定,減少水分蒸發量,更有利于植物適應極端干旱等氣候環境。
  4.2 建群種、優勢種及先鋒樹種作用
  從調查結果來看,珍珠梅是遼西地區鄉土樹種,具有喜光、耐旱等生物學特性。遼西地區有土層相對貧瘠的廣大半干旱宜林地,珍珠梅可作為先鋒樹種,成為灌木的建群種,經多年自然演替后,可以形成以大果榆、山杏等適應遼西地區自然氣候特點的小面積天然次生混交林。珍珠梅作為先鋒樹種,也是小群落的優勢種,在遼西地區惡劣立地條件下,在自然植被群落的漫長演替過程中能發揮重要作用。
  4.3 生物多樣性作用
  珍珠梅灌叢群落,提供了草本植物相對優良的生長環境,減弱了陽光直接照射強度,也增加了枯落物的數量,使草本植物種群與數量有較大幅度增加,使本地植物資源體現出多樣性特征,如興安天門冬(Asparagus dauricus Fisch. ex Link)、遠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等。另外,植物的莖干、芽、葉、花和果實等具有豐富的營養,為草食性動物如鼠類、野兔、狍、鳥類等提供食物與棲息地,也為蛇類、肉食性鳥類、獸類等的繁衍生長提供了可能,本群落對植物及動物資源的多樣性保護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4.4 群落的生態效益
  珍珠梅灌叢群落在遼西地區生態效益更加顯著,在相似的立地條件下,本群落具有良好的保蓄土壤水分、改良土壤結構、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同時,本群落對凈化空氣有害成分、減小噪音污染、綠化美化環境等發揮出多種生態功能。
  5 遼西地區珍珠梅灌叢生態利用
  5.1 荒山造林
  遼西地區氣候以干旱為主,立地條件較差,特別是大面積的山地陽坡,以荊條特規灌木林為主,結構單一,種群數量較少,生態系統脆弱,群落整體生態效益低。對此,應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實施荒山造林綠化,進行生態修復,具體是以封山育林措施為主,并采取人工干預措施。例如,選擇適宜的大果榆、珍珠梅、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小葉樸(Celtis bungeana)、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等原生喬灌木樹種,視原有荊條灌叢的種群密度與生態質量,進行人工補栽,密度控制在330~1 650株/hm2,一般補植數量不宜過高,更易形成群落結構合理的混交林,整體生態效益更接近于天然次生林,可提升林分生態功能,促進原有灌叢的自然演替進程,從根本上對干旱地區最大面積的宜林地實施生態修復。
  5.2 園林應用
  珍珠梅適應性強、花期長、花香濃郁,同時具有殺菌功能,因此,在園林綠化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具體園林栽植配置方式包括孤立栽植和組團栽植,珍珠梅葉片秀美、花序碩大、顏色鮮艷,在廣場、草坪、空地等孤立栽植,可產生明亮的視覺效果,常會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栽植中,要把握密度與自然景觀的匹配合理,大穴深植,回填熟土,澆水澆足澆透,適時修剪等,能達到最佳園林效果。組團栽植,需要有主體背景為襯托,可以用借助高大綠色喬木或者淺色建筑物等為背景,組團栽植珍珠梅,創造視覺亮點,并以適宜的地表植被為襯托,確保不同植物之間擁有足夠的陽光,并使根系吸收充足的養分等。新植珍珠梅群體與周邊環境相輔相成,構成和諧、美麗的植物景觀。
  5.3 生物多樣性保護
  遼西地區自然氣候以干旱為主,天然植被稀疏,陸地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生物多樣性程度較低,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功能弱。自然植被栽植珍珠梅等鄉土樹種后,枯落物促進了土壤結構的變化,植物群落郁閉度增大,植被結構逐漸改變為以灌木或小喬木為主,林下草本等植物種類更加豐富,昆蟲、食草動物等草食動物種群與數量也更加豐富,也為一些肉食性動物提供了食源與棲息地??傊渲槊返纳L對動植物多樣性保護發揮著積極作用。
  5.4 育苗產業
  珍珠梅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利用本地區適宜的圃地資源,發展育苗產業,培育荒山造林苗木或者園林苗木,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523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