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涂民歌現狀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當涂,地處安徽東部,隸屬于馬鞍山市,土地肥沃,風景秀麗,在這片土地上孕育而出的當涂民歌具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文化審美價值,深受人們的喜愛。當涂民歌作為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一朵奇葩,對其研究、傳承和弘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就當涂民歌的研究現狀進行整合和綜述,為之后更進一步的研究做好準備工作。
關鍵詞:當涂民歌;傳承與保護;音樂形態
當涂民歌是有影響的民歌之一,他流傳于皖江兩岸一帶,是當涂勞動人民表達情意,詠唱美好生活的歌謠,蘊含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2006年當涂民歌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后,很多專家學者開始了對當涂民歌的學習研究,他們是民歌傳承中不可或缺的智囊要素,他們可以以深厚的學識積累,為民歌的傳承保護提出更具學術性和人文性的建議。
本文通過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讀秀等數據庫,以“當涂民歌”為關鍵字進行檢索,查閱到相關文獻共有25篇,其中學術期刊論文有19篇,碩士學位論文4篇,中國會議1篇和報紙文章1篇,時間跨域為2007年到2016年。根據本人閱讀和整理,可以將文獻分為五大類。
對當涂民歌的歷史發展進行研究的文獻有6篇:徐業化的《略論晉宋播遷與當涂民歌興盛的關系》一文,論述了晉宋播遷促進了當涂民歌的發展豐富了當涂民歌的內涵,促進了當涂民歌由俗到雅的轉變。王紅艷、蔣平的《論安徽當涂民歌的三次興盛期》,張程剛的《當涂民歌的歷史淵源及音樂形態特征探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語境下的當涂民歌的保護與傳承研究》,吳莉的《探究當涂民歌的傳承與保護》,江夢愷的《桐城歌和當涂民歌的比較研究》,這5篇文章均闡述了當涂民歌悠久的歷史,它起源于六朝時期,因其歌曲風格溫柔婉約,在文人墨客的推動下不斷發展。當涂民歌,從勞動生活中的民歌,到生活中的藝術,再到現在的民歌脫離生活走向舞臺,它的發展離不開外部的推動。
從民俗學的角度對當涂民歌進行探究的論文有1篇:即張程剛、張韻的《民俗學視域下的當涂民歌民俗文化闡釋》,這篇論文論述了當涂的民俗在民歌中的具體表現,通過對當涂民歌的民俗文化的研究,正確把握民俗文化的內涵,對當涂民歌的保護和傳承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對當涂民歌的音樂形態特征進行研究論述的文獻有7篇:即王安潮的《安徽當涂民歌音樂形態研究》、張程剛和王春的《論當涂民歌的藝術特色》,鄭潔的《當涂民歌的音樂特征》,張程剛的《當涂民歌的歷史淵源及音樂形態特征探微》,孫來法的《當涂民歌研究》,鄭潔的《當涂民歌在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傳承與研究》和江夢愷的《桐城歌與當涂民歌的比較研究》,這7篇文章分別從旋法、調式曲體、方言和結構等方面對當涂民歌的藝術形態進行深入解析,論述了當涂民歌形式多樣,歌詞淳樸,語言獨特,曲調婉轉,充滿了濃郁的江南水氣息。當涂民歌勞動號子、山歌、小調三種不同體裁,節奏、旋律、調式唱法等也不盡相同,當涂民歌的體裁決定了它的音樂形態。
從當涂民歌傳承與保護的角度進行論述的論文共有15篇:以介紹傳承人為角度進行論述的期刊有兩篇,即朱國豪等人的《田野里飛出的百靈鳥—記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涂民歌代表性傳承人陳月蘭》和吳黎明、姚啟俊的《當涂民歌傳奇》,報紙文章有一篇,宣萬明的《當涂民歌—留住歌聲唱未來》。以傳承保護為角度進行論述的文章有12篇,其中魏健的《“形式”的推進與“實質”的疏遠——安徽當涂民歌的傳播沖突分析》一文,論述了當涂民歌在傳播過程中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并提出價值無涉理論在傳播沖突中具有指導作用。王紅艷的《論當涂民歌的存在狀況和傳承發展》,從各種方面分析了當涂民歌存在的狀況并提出自然性傳承和政府干預性傳承兩種傳承方式。姜水靜、葉甲生的《傳統民歌藝術版權保護模式選擇——以安徽當涂民歌為例》,首先分析了當涂民歌內生動力激發不足,再根據現存問題提出版權保護模式的價值。民歌想要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更健全的法律保障。張程剛的《當涂民歌進課堂——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最佳路徑》一文,論述了民歌進校園的目的和意義,方法和路徑,作者認為,在課程的開發,教師的培訓等各個環節,都要科學安排和實施,從而確保當涂民歌進課堂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魏健,陳愛麗的《大眾傳媒與集體記憶的構建——以安徽當涂民歌文化記憶闡釋為例》,闡釋了大眾傳媒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不斷為民歌的傳承創造新的途徑。這些論文均表達了當涂民歌想要保護和傳承下去,必須需要政府的支持,傳承人的努力和廣大民眾主動配合,內部動力和外部推力,一個都不能少。
以改變創新的角度對當涂民歌進行論述的有兩篇。中國會議一篇,即徐家楨的《當涂民歌改編問題之拙見》,期刊論文一篇,張程剛、劉綺、張韻的《新編當涂民歌<打麥歌>的音樂分析》,該論文通過把原始的《打麥歌》與新編的《打麥歌》進行對比后得出,新編《打麥歌》內容豐富,和聲飽滿,曲調更加清新活潑。這兩篇文章都表明了,當涂民歌要發展,必須創新,但是,創新必須要尊重民歌的原曲調。
以上就是關于當涂民歌的理論研究成果,前人們的這些研究讓我們了解了當涂民歌的悠久歷史和獨特的藝術文化,向我們分析了當涂民歌現存的狀態,在保護和傳承的問題上各抒己見,為當涂民歌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為此后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有益資料。
[參考文獻]
[1] 張程剛.當涂民歌的歷史淵源及音樂形態特征探微[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11,02.
[2] 張程剛,張韻.民俗學視域下的當涂民歌民俗文化闡釋[J].滁州學院學報,2016,04.
[3] 鄭潔.當涂民歌的音樂特征[J].北方音樂,2015,02.
[4] 張程剛,劉綺,張韻.新編當涂民歌《打麥歌》的音樂分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16,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20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