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防沙治沙建設經驗與治理思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由于自然環境以及人們過度放牧、開墾等因素,我國土地沙化愈加嚴重,使土地的承載能力下降,同時也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實行防沙治沙,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本文闡述了石羊河林業總場在民勤綠洲防沙治沙方面取得的經驗,分析了造林技術在防沙治沙的實際應用。
關鍵詞:防沙;治沙;治理
土地沙漠化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地表植物被破壞土壤沙化的過程。土地沙化不僅減少了可利用耕地,而且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和人們的正常生活,甚至殃及子孫后代。如何有效治理沙漠化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近年來,民勤縣將防沙治沙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全力實施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努力探索生態建設長效機制,積極實踐政策措施、技術模式和管理機制,大規模開展治沙造林行動。
1防沙治沙取得的經驗
1.1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
石羊河林業總場將防沙治沙工作納入十三五期間林業重點工作,科學制定防沙治沙專項規劃,確定“外圍封育、邊緣治理、內部發展”的林業生態建設體系,將防沙治沙的重點放在綠洲風沙沿線,對外圍荒漠區實行封禁保護,實施封沙育林;沿邊流沙區實施工程治沙,連片營造防風阻沙林帶;綠洲邊緣嚴重沙化區建設基干防護林帶,內部配套農田林網,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林和林下經濟,形成點、線、面結合,帶、片、網配套的綠洲生態防護屏障和林業產業體系。同時,民勤縣突出“節水、治沙、造林、防污”重點,結合全縣荒漠化和沙化治理實際,實施千里沙漠大林帶、G569北仙高速公路、萬畝胡楊林試驗培育基地等重點項目,加大工程壓沙、人工造林、封禁保護力度,逐步實現治沙理念從由近及遠的治標措施到由遠及近的治本策略的轉化。
1.2造林技術在防沙治沙中的應用
石羊河林業總場以創新機制為支撐,專門制定防沙治沙相關管理辦法和承包辦法,推進工程治沙,以各分場為單位組建治沙突擊隊等專業壓沙造林隊伍,規范工程運作管理程序,創新治沙造林方法,選育優質造林苗木,為民勤縣工程治沙提供了科學的治沙樣板。
近年來,民勤縣借鑒先進的治沙模式,依托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建成不同類型防沙治沙試驗示范區4個,集中展示治沙新技術、新材料20多項。鼓勵企業承包治理11.73萬hm2國有荒沙地,農戶和企業承包經營治沙生態林2.67萬hm2。為了完善監督管理制度,推行最嚴格的項目管理、財經約束和審計監督制度,從政策、資金、科技等方面向林業建設傾斜。建立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嚴格落實禁止開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亂采濫伐、禁止野外放火“五禁”決定,全力鞏固擴大重點治理成果。
1.3努力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贏”
近年來,民勤縣堅持在進行沙區資源開發和建設的同時,發展生態效益好、經濟效益高的沙區產業,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圍繞節水增收目標,全面普及大田節水、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等相關科學技術,提高產出效益,建立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與節水增收目標相配套的產業發展規劃。建成以葡萄、紅棗、枸杞等為主的特色林果業3.313萬hm2,以日光溫室、設施暖棚為主的設施農牧業8886.67hm2。同時,實行集團化、規?;l展模式,先后建成了精細蔬菜產業帶、西甜瓜產業帶、溫室林果產業帶等種植基地。
2創新治沙機制,強化治沙體系,科學制定治沙育林規劃
首先,制定切合實際,因地制宜的發展目標,抓好以防沙治沙為主的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按照退化生態系統修復和重建要求,堅持適地適樹、合理配置的原則,按照自然林的思路,進行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林分的改造。其次,發展徑流林業,利用微地形進行降水的重新分配,帶狀、團狀或小片狀造林,形成穩定高效的人工復合林分。借助民勤縣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紅崖山水庫為依托,在較大集水區經雨水集流利用工程積蓄、儲蓄徑流雨水,緩解自然降水時空分布與生物需水規律間的矛盾,為庭院經濟、節水林業、旱作農業的發展創造條件。再次,探索和研究一整套優質、高產、高效的先進育苗技術,改進育苗方式,提高苗木質量,從源頭上保證造林質量,最終體現在林木的質量和效益上。
3結語
總之,在當前的環境所處形勢下,加強對荒漠化的治理已經迫在眉睫,而防沙治沙造林技術的實際應用能夠有效緩解環境的惡化,起到改善作用。要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保護優先、綜合治理”的原則,堅持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采取以林草植被建設為主的綜合措施,加強地表覆蓋,減少塵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2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