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泰山欲壓頂,四兩撥千斤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前不久,我校發生一起教職工家屬因長期患抑郁癥在教學樓跳樓自殺的事件,跳樓者墜落后送醫院傷重死亡。時值中午放學時間,很多學生目睹慘劇發生而嚇得大哭,有的甚至癱倒、嘔吐。在校園危機中,面對突發事件的師生可能在第一時間有“泰山欲壓頂”的感覺,校園充斥著驚恐、無助的情緒。此時心理教師必須鎮定迅速地采取有效措施應對,留意師生情緒、想法和一些細節問題,引導師生積極應對,只有這樣才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以維護校園心理穩定。
  第一時間干預,
  進行全校范圍的
  心理講座。
  臺灣的吳秀碧教授強調創傷事件的班級輔導重點是:表達成人或學校的關懷;提供學生所需的事實資料;提供學生情緒表達機會和支持;厘清對創傷事件錯誤的認知;討論死亡教育有關知識;統整創傷經驗;提供評估個別學生的機會;告別事件和重建班級心理團體。
  為了安撫學生,穩定情緒,我從當天午讀課開始安排心理講座。我首先如實地向全體師生匯報了情況,做到不隱瞞,不遮掩。然后引導大家一起做深呼吸放松,以在第一時間緩解緊張氛圍,并起到轉移注意力的目的。接著,我提議全體師生手牽手為遭難家庭祈禱,再寫下一句話對當事老師表達慰問。牽手是讓大家彼此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力量和支持,同時傳播愛心,也起到轉移注意力的目的,從自己身上產生的驚恐、悲痛情感轉移到關心遭難家庭的情感,以降低驚恐感。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明白是“別人遇到了死亡問題”,從而糾正了他們經歷事件后產生的“我遇到了死亡問題”的錯誤認知。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雛形,是生命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地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
  有專家指出:“死亡教育不僅可以用于正常兒童的心理教育以預防自殺、提高對生命的尊重等,也同樣可用于災后兒童的心理重建。因為兒童能否很好地適應由于災難而導致喪親或者致命疾病后的心理恢復,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他們對死亡的理解。”
  中國人受傳統觀念影響對死亡的話題較為忌諱,也不愿意面對,這也就容易對死亡產生不正確的認識。如果只是單純的心理放松、支持,那學生在以后遇到類似事件時同樣會無從應對。但引導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我給全體師生講了一個明朝傳奇人物王陽明去世引發萬人空巷的故事作為引子,進而列數一些著名封建帝王的死亡,然后引出死亡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死亡,正確認識生與死的關系,進而才可能探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同時,引導珍惜現在,珍惜與親人、老師、同學的感情,學會體驗愛與被愛。
  有些人在經歷如此突發事件后會產生彌散性恐懼,對環境產生不安全感,認為危險隨時隨地會發生。我提醒大家這是個體孤立事件,周圍環境總體上是安全的。最后我還建議大家做一些集體活動,多與其他人談心交流,轉移注意力等。
  創傷后的團體心理輔導
  一些學生特別是現場親眼看到墜樓的學生情緒表現得猶為驚恐,對這些學生應做好心理創傷輔導。與遭遇相同或擁有相似經歷的同伴共同分擔體驗,可消除他們的恐懼感,也能使他們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獲得滿足。心理創傷輔導可分事實期、感受期、輔導期和恢復期。
  在事實期和感受期,輔導者應盡可能地引導傾訴、宣泄和給予心理支持。我首先讓他們盡可能完整地講述所發生的事件,相互補充描述,進而談談看法。這些學生在驚恐之余會問的問題主要是:“我無法接受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在我面前消失”“場面血淋淋的,太恐怖了”“為什么生命那么脆弱?”等等。在這個環節,我主要是表達更多的認同感,以“對于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我覺得很難過”、“你有這樣的感覺是可以理解的”等接受性語言進行,在此基礎上讓他們盡可能地宣泄自己的情緒。此時,有些學生才是自事件發生后第一次放聲大哭。然后請他們相互講述經歷事件后的應激反應癥狀,如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易受驚嚇等,讓他們彼此體會到不是只有自己身上才會出現這種特殊反應,而是存在一定的應激合理性,可接納現在存在的哀傷、恐懼等負面情緒和某些退化行為,進而降低對自己未來狀況的擔憂。
  在輔導期,我介紹了在突發事件中的應激反應模式、應激反應的常態化等,提醒可能存在的問題,以消除學生們“為什么我會這樣”的心理顧慮。在此基礎上開始和大家討論積極的適應與應對方式,給出減輕應激的策略,如建議參加集體活動、結伴散心、寫日記、與家人傾訴等等。在這個環節可強調事件已發生的不可改變性和自己可面對的積極性,即事件的“過去”和自己的“現在”、“未來”的區別和應對,從而強調適應能力對自己成長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輔導者還應分析正常合理應激反應和過度應激反應,對于過度應激反應者可轉移注意力,培養其它興趣,多與親人傾訴以體驗關愛,制訂好每天計劃,或可進一步尋求個別心理輔導的幫助等等。
  在恢復期,針對學生們的恢復情況引導交流體驗、經驗,進行階段總結,強調相互支持、體驗愛與被愛的重要性,并探討如何積極面對并做好下一步計劃等等。我在這個環節還向大家推薦了一些有積極意義的影視、歷史書籍、詩詞等資源,以幫助大家更好地面對并提高自己的應對能力。
  全體班主任的心理培訓
  因學校沒有足夠的心理教師,而經此事件的學生最信任的人之一是班主任,所以我在事件的第二天舉行了班主任的心理培訓。在培訓過程中,我首先要求班主任要理清自己對生命的態度和看法,防止有負面想法影響學生。強調事件發生后班主任的真誠對學生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在班級輔導中可多分享個人感受,并全程對學生陪伴傾聽,給予足夠的理解和支持。然后可讓一些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不要批判對待其想法,也不要有“高、大、上”的要求,而是表達普通人的應激反應,進而形成班級認同感。在此基礎上,我建議班主任可組織一些有利于團結、能營造溫馨氛圍的游戲活動,可與家長共同關心學生,留意情緒不穩的學生的動向等等。情緒穩定后還可共同探討班級發展方向等等。
  留意存在的問題和細節
  在事件發生的當晚,我發現了一個細節:事發現場的走廊在往常都是學生晚自習課前最喜歡學習的地方,但事發當晚卻沒有一人敢在事發現場的走廊讀書。而造成這個原因是學生認為那里死了人。為此,我在第二天通過班主任再向全體學生詳細講述事件過程:當事者在跳樓后摔成重傷,但當時只是摔成重傷,其時還能意識清醒地說話,在隨后送院后傷重才不治。潛臺詞是學校并沒死人,所在地是摔傷現場,而不是死亡現場,從而降低學生的即時恐懼感。結果在告訴學生這一細節的當晚,事發現場的走廊又可見到不少學生在讀書了。
  反  思
  1在校園危機中的心理干預應關注學生的成長,而不是簡單的撫慰、支持。應從積極心理角度幫扶學生成長,提高他們以后遇到類似事件時的應對能力和適應能力。鼓勵學生們多與同學、老師和親人交流,體驗愛與被愛,既起到穩定情緒、轉移注意力的目的,也起到培養積極情感的目的。
  2當前中小學的生命教育特別是其中的死亡教育存在缺失,相關部門和教育工作者應加強該領域的研究探索,開發相關教材,積極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客觀認識死亡,正確看待生與死的關系,從而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提升生命價值等等。
  3當前因各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學校較缺心理教師,很難及時有效地應對較大群體的突發事件。為此,除了在中小學心理教師編制上增加名額外,還可引入“院—?!焙献鳈C制和本地區心理老師聯動機制,充分整合資源,共同應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好校園危機干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308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