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語文教學過程,推進語文素質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9)10-100-1
語文教學是由課堂、師生和教材三大因素相結合形成的教學過程。而語文學習,是同學們在老師指導下,依靠手中的語文教材,并遵循他們的認識規律,發展自身語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同學們的知識、情感、智慧和思想也會得到發展和完善。
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是現代教育改革的目標。要達到這一目標,著重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們要重點優化語文教學過程,它是學科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優化語文教學過程的思路很多,我在29年多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主要用以下三種思路來優化語文教學過程。
一、做好語文教學中的“減負”
設計教學過程,既要做加乘,又要做減負。平時許多教師只會在加乘上下功夫,如某處多講幾句,某處增加一個教學環節……不少語文課之所以拖拖拉拉,就是加乘造成的。其實,做減負有時更有成效。
1.減少教學目標
在語文課堂教學規劃中,減少教學目標是很有必要的。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就是“說好話,寫好字,讀好書,作好文。”就一堂課而言,其教學目標要明確、集中,從而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否則,只顧面面俱到,結果必會事倍功半。
2.減少不必要的教學環節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學環節的安排和課堂目標的實施,讓同學們在已有的課文情境和課堂氛圍中學習。而教學環節的設置,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而不是課堂安排的填充物。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要“貴在得法”,將各種教學方式和技巧靈活巧妙的運用其中,爭取在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用最有效的環節落實教學目標。
3.減少課堂沉默,提升課堂質量
課堂學習是一種有結構的過渡,而教師作為課堂生活中的掌舵人,理應將課堂的節奏把控在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上,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有所期待,有所突破;而不是繼承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將寶貴的課堂用來“滿堂灌”或“滿堂問”。
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書充盈著課堂,同學們只需將其“轉移”到筆記本上即可;與此同時,他們卻并不會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白白浪費了時間不說,于教師的付出而言又何嘗不是一種浪費。徒勞無功不說,也只是加劇了課堂沉默的發生。
所以,提升課堂質量刻不容緩。在課堂設計中,可以適度減少提問、板書的環節,為學生增加親身經歷的時間,讓他們有時間去體驗書中的內容和意境,真正讀懂知識的含蘊。此外,教師還可以找一些與同學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內容,從而引起學生與課堂之間的共鳴,充分利用課堂的同時,提高課堂質量。
二、引導學生使其“觸類旁通”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工具,憑借這一工具,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師就是通過教科書這一工具,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他們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舉一階段重在例子,精辟的例子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在這一階段,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要給學生展示一幅清晰的思路圖。若是瑣瑣碎碎地提幾十個問題,面面俱到,會使學生不知重點所在。這就要求教師摒棄繁瑣的文字分析,做到精講。只有這樣,學生方能入其境,悟其神。
舉一階段引入門,反三時期巧在悟。但讓學生一下子過渡到那一時期卻又不太現實,這就需要一個方法論的引導過程。在這個過渡階段,教師需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悟出并掌握學習方法。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由于他們已經有了清晰的思路,自然就會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引用,觸類旁通。
而反三階段妙在比。因為在舉一時期已經提供了模板,反三階段就容易出現知識的遷移。與此同時,學生對接受新內容并不反感,卻容易忽視內容之間的相異之處。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把重點放在比較它們的相異之處,比異正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也使學生掌握這類結構相似文章的閱讀方法。
總結階段貴在用。幾段學完后,再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總結學習方法,并把這些方法一點點積累起來,以便運用時信手拈來。
這樣,既開發了同學們的潛力和思想,又為他們提供了可以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特定的環境中體驗實踐,通過課堂這一生動活潑的學習樂園,自然且有序地熟練他們的知識和技能。這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自己會用學習方法了,也就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三、掌握語文教學突破重點的方法
教課文,切忌從頭到尾,平均用力。平均用力,花時必然多,重點必然被掩蓋,其結果也會是低效高耗。
教課文要善于抓重點突破。有的可抓住一詞突破,如《背影》一課,抓住文眼“背影”為教學本文的突破點,想一想:“父親的背影愈來愈遠,我的眼眶濕了”,這里的“背影”一詞深深地打動讀者的內心,也表明了作者內心情感起伏的過程,以此來組織教活全課;有的可抓住一句突破,如《將相和》一課,可結合“從此以后,他們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一句牽動全篇,設計教學,引導學生逆向分析,弄清將相二人為什么會引起不和,后來又是怎樣和好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內容,認識藺相如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高貴品質和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當然,優化語文教學過程、推進語文素質教育的途徑還有很多。但殊途同歸,它們實施的前提都是要立足課堂教學,打造優質課堂,優化訓練策略,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以語文能力的提高為目標,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4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