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朗讀教學提升語文素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是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和手段。朗讀一方面能夠將學生對文本的體會和感悟直接反映給教師,另一方面朗讀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那么,在核心素養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優化朗讀教學呢?
朗讀訓練目標精確化
現在,很多教師在制訂朗讀教學目標時,往往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統一性目標。其實,這樣的朗讀教學設計要求的目標頗有些大,且在對學生的指向性方面并不能起到顯著作用。基于這個原因,教師應當在學生總體完成朗讀訓練的基礎上,再一次了解實際學情,才能將朗讀訓練的目標設計的更為精確化。
例如,《趕?!愤@一篇課文的語言十分生動有趣、節奏感強、語言形象,是能夠對學生朗讀訓練產生顯著作用的優秀文章。因此,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在朗讀訓練時,將課文中的語言韻味以及美感讀出來。在教學《田園詩情》時,教師也應當熟知這是一篇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文章。因此,教師在進行朗讀教學時,首先要幫助學生將頭腦中所展現的文字轉化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并且適時的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引領學生對于腦海中的圖畫進思維擴展。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對不同文章的各種朗讀技巧掌握之后,學生的自我朗讀質量才會穩步提升。
朗讀訓練落點精準化
教師在針對不同課文內容開展朗讀教學時,首先可以合理地分析和探究課文中一些典型的句子或者段落,借此幫助學生完成日常的朗讀訓練,其實教材中的許多文章都需要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細致的思考探究和領悟之后,才能夠了解到這篇課文應當怎樣精準朗讀。
例如,教師在教學《黃河的主人》第三自然段的朗讀時,教師發現很多學生在第一次朗讀時,都容易將“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還有人哩!”這句話中的“啊”字習慣性的在朗讀時讀成了第二聲節;還有很多學生習慣將“不只一個,還有一個……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個人!”中的每個數字在朗讀時都做片刻的停頓。發現這些問題之后,這位教師適時的選擇使用多媒體出示畫面:一只小小的羊皮筏子在波濤洶涌的黃河上行駛,就如同一片葉子在水中飄蕩,好似它隨時都會被黃河的浪頭吞沒。學生在看到這樣的畫面時特別驚訝。接下來,教師組織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學生自然而然的將“啊”朗讀成四聲;在朗讀“一、二、三、四、五、六”時在這幾個數字之間的停頓也變得和之前朗讀時截然不同,語氣在這時的轉換也變得急促起來,這種方法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逐漸掌握深刻的語境。教師一定要將這樣的教學方法運用到學生的朗讀訓練中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朗讀之后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因此,教師在面對不同的課文時應當對學生進行不同的引導和幫助。
朗讀訓練想象情感化
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當合理地利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完成與朗讀相關的學習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使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快速的發展與延伸,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語文朗讀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教學圖片、光盤、音樂和體態語言等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完成課文情境的渲染與創設。當然,教師也能夠將課文中的一些兒歌放到學生的課堂游戲活動中來,讓學生在玩鬧的過程中完成朗讀,將寓讀于樂的教學效果顯現出來;由于小學生年齡和心理等方面的特點,對于表演其實都特別的喜歡與憧憬。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選擇引領其進行朗讀表演。與此同時,教師還可基于小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領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更好地完成朗讀學習。
例如,一位教授在教學《臺灣的蝴蝶谷》時,這位教師用句子“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種黃顏色的蝴蝶,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燦燦,十分壯觀?!眮砑ぐl學生在朗讀時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蝴蝶谷中全都是金黃的蝴蝶,密密麻麻的如同一片金黃的云朵?!弊x完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說出他們從這句話中都讀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學生也正是能夠借助這樣的想象,加大對蝴蝶的印象,一方面學生對文章中的“金光閃閃,十分壯觀”等文字有了深刻的想象與感悟,另一方面又幫助學生在品讀文本時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除了可以在閱讀之后自我評價外,還可以和同伴一起朗讀、小組間自行組織合作朗讀、表演朗讀等多種形式提升自身的朗讀能力。學生也可以在這個活動過程中相互評價,在思辨中成長,體驗評價帶來的快樂和收獲,正如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的一樣:“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苯處熞部梢詭椭鷮W生進行多元化的評價,讓學生在思辨中不斷地去感受朗讀帶來的想象與情感。
結束語
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絕非一朝之功。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善于抓住不同課文的教學重點,在教學時針對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引導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強化學生的朗讀訓練,使學生能夠將無聲的課文轉換為動聽的歌,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高新區仁橋小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8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