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區域名賢文化,推進農村中學德育創新途徑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崔與之作為南宋名臣,能為增城一帶的區域文化帶來豐厚的底蘊,能為中學德育教育提供不竭的資源,更能為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推進增城區域名賢文化教育,弘揚崔與之精神,是加強中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推手。我校主要依托區域名賢文化,以“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思路,以立體多維的活動為德育創新載體,有力促進我校德育增效。
關鍵詞:區域名賢文化 德育創新 途徑
區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區域文化以其明顯的地域性、獨特的傳承性及貼近實際的鮮活性,能為農村中學德育教育提供不竭的資源,為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崔與之文化作為一種增城區域名賢文化,既具有區域文化的共性特征,也具有區域文化的個性特征,挖掘名賢文化中隱含的德育元素,對于弘揚傳統文化,加強新一代青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培育德才兼備的新一代,促進中新乃至增城地區的發展和騰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推進增城區域名賢教育,弘揚崔與之精神,是加強中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推手
增城是一個人杰地靈、英才輩出的地方。崔與之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為官清廉、是非分明、鐵骨錚錚、家風淳厚,他的事跡本身就是對后輩的一個督促和鼓勵。崔與之早年生活在中新崔屋一帶,是嶺南由太學考中進士第一人。我們說,“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國傳統文化里,實現人生價值的最高理想和境界。崔與之“威德清風,跨映一代”是其立德;五載守淮,撫定四蜀,一身而系天下安危是其立功;粵詞之祖、首開嶺南學派是其立言。這樣完美的人生,千古之下亦無幾人。雖然廣州人對崔與之的歷史知之甚少,但一代又一代的中新鎮崔屋村的人卻從未忘記這位偉大的祖先,并且深深地引以為傲。
長期以來,增城中新人在融入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愛國愛鄉、勤勞拼搏、奮發向上的精神,形成了風清氣正、道德淳厚的風氣。我校正處于崔與之早年生活的中新崔屋一帶,在推進區域名賢教育,弘揚增城名賢精神,有得天獨厚的資源。推進區域名賢文化是加強中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推手,具體來講:
?。ㄒ唬┖霌P名賢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學生的道德素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當代中學生應認同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增城農村區域的中學生來說,認同增城文化,繼承名賢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極為重要的。當前,在農村中學校園里,中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堪憂,集體觀念不強,缺乏奉獻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缺少感恩意識和吃苦耐勞精神,價值觀念混亂。因此,弘揚名賢精神,能直接或間接地提高中學生的精神境界,培養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以我校“尚武修德”特色課程為依托,結合崔與之求學故事中的文化精髓,引導青年學生學習崔與之積極進取、艱苦奮斗的求學精神。
(二)弘揚名賢精神,有助于培養中學生感恩意識,樹立熱愛家鄉,報效祖國的觀念
南宋能臣崔與之是游離于當時文壇之外的人物,他的創作風尚,與當時文風對比鮮明。南宋中期文風,主流的士風官風是蠅營狗茍、黨同伐異、爭權奪利。主流的愛國主義文學具有虛張聲勢、大言欺世的佯狂特點,在這樣的環境中,崔與之的樸質、恢弘、務實的文風就顯得難能可貴;崔與之的愛國篇章當推他的《水調歌頭·題劍閣》,為生民立命、報效國家是崔與之詩詞的重要主題。如:我校積極開展對崔與之愛國詩詞的探究,大力宣傳展示名賢的愛國思想,引導學生樹立熱愛家鄉、報效祖國的觀念。
?。ㄈ┖霌P名賢精神,有助于中學生做好自我生涯規劃,樹立起建設家鄉,振興祖國的遠大理想
當前,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使當代中學生深入了解我們的歷史和文化,樹立起中華民族精神。在社會經濟與信息高速發達的時代,農村中學生生活條件有所好轉,但是隨之而來的是他們沉迷網絡,學習自控能力差,艱苦奮斗的意識不強,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如何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職業生涯規劃,肩負起建設家鄉,肩負起建設富強的現代化國家的歷史責任。如:組織學生參觀清獻園,感受先輩名賢的家國情懷,從而樹立自己近期與長期的奮斗目標。
二、區域文化背景下的中學德育教育的途徑選擇
傳統的教學活動基本限制在教室,學生在相對封閉、靜止的環境中學習,學生與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較大的壓抑。如何突破有限的教學空間,擴展到社會與自然界中是當前不可忽視的教育難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也對課程進行了重新的定位,要求課程的外延性更加擴展。實踐證明——“請進來,走出去”這種教育模式在學校德育中的應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課堂的時空限制,對學校教學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
增城區域的名賢有很多,積極推動名賢文化進校園,豐富中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為學校德育教育提供豐富的素材,對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以“走出去”的德育思路,加強家校聯系,促進農村中學德育增效
“走出去”主要是指以學校為主導,協調安排學生、家長以不同的形式走出家庭、走出校園、走進社區。首先是學生的走出去:每學期學校都會安排學生去參觀增城名賢博物館——清獻園,請相關老師給學生講崔與之的故事,讓學生從名賢身上學習到艱苦奮斗精神和奉獻精神等,從而為學生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提供精神動力。其次是學校組織家長會。每次期中考試之后,學校除了組織一次全校性的家長會以外,還會分組到各個社區各個村委進行家長會,針對某村居委學生的一些群體惡習或優秀做法,把崔與之式的好家風宣傳到村里,把家長會開到村里。這樣的做法非常有針對性,讓更多的村民看到學校老師的良苦用心,我們的德育工作就會變得更加高效。第三,我們學校還會開展社區或村委“家庭互訪”活動。每期活動由班主任確定對象家庭,家庭互訪的對象一般是“教育問題家庭”與“教育優質家庭”,學校在不同社區與村委,組織家庭互訪,拉近村民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的溝通,形式自由,氛圍輕松,既溫情又高效。
因此,以增城名賢文化為載體,通過安排學生、家長以不同的形式走出家庭、走出校園、走進社區的活動,可以使中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陶冶情操、提早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提高家長對學校德育工作的認同感,從而達到了家校合力的效果。 ?。ǘ┮浴罢堖M來”的德育思路,加強家校聯系,促進農村中學德育增效
除了主動“送教下鄉”之外,我們學校還以“請進來”的德育思路開展德育工作,實現德育增效。農村里大多數家長受教育程度比較低,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般比較簡單粗暴,不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直接打罵是常態。針對此種現狀,首先,我們學校在引導好學生的基礎上,每學期都會請來一些“德育專家”來開設家長教育,“學習崔與之,傳承好家風”是我們的常規活動。該活動以通俗易懂的方法讓家長掌握更多與孩子溝通的技巧,避免了很多“家暴”行為。其次,在面對一些學生因為與家長產生矛盾而影響學習的時候,我們學校在開設“心理咨詢室”的基礎上,還引進了社區的社工為學生服務。社工姐姐們不僅是學生們的知心朋友,也是溝通家長與孩子的橋梁。第三、德育量化管理我們學校有效管理學生的一張名片。我們知道崔與之是一個為官紀律嚴明的好官,所以我們在德育管理上也有嚴明的紀律規定。德育量化管理常規化,班主任每周公布班級學生的德育得分情況,得分低的學生,他的家長就會被邀請過來班級聽課并填寫反饋表。只要家長來了,學生的行為明顯好轉,學生也會礙于情面而不違反紀律,效果立竿見影。
三、充分利用區域名賢文化遺產資源,促進“尚武修德”特色課程可持續發展
我校堅持分步實施、有效推進,加大“尚武修德”校本課程開發力度。我們堅持強化開發“尚武修德”特色課程的意識,從資源與課程的結合點以及學校的現實條件出發,不斷創新開發區域名賢文化進校園的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掘區域名賢文化的教育價值。學校經常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定期組織家長會或家長開放日活動,注重通過各種形式傳遞給家長一些先進的教育理念,讓家長明白教育工作德育為首,改變家長只注重孩子知識的獲得、智力的發展,而忽視其他方面發展的錯誤觀念,引領家長認同和支持區域文化進校園活動。
改革開放以來,增城區經濟社會得到了飛速發展,隨著廣州東部發展規劃的落實,地鐵21號線的建成,未來我校將迎來發展的又一歷史機遇。弘揚區域名賢文化,加強新一代青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培育德才兼備的新一代接班人,對于促進增城地區的發展和騰飛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國華,廖列營.區域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契合——以潮汕文化與潮汕地區高校教育的契合為例[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2).
[2]莊崇生.潮汕文化背景下中學德育教育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6(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6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