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先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語文教學必須遵循的原則。語文教學要順應作品的產生規律,把握作品內在的情感因素。1.重視新課導入。2.錘煉教學語言。3.講究朗讀技巧。
關鍵詞:語文教學 情感教育
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多年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常常自問:哪里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源頭?一次次的質疑,一次次的教學嘗試,終于在不斷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獲得一個啟示:情緒感染是語文教學的源頭,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先導?!皠又郧?,曉之以理”是語文教學必須遵循的原則。
首先讓我們從范文的創作角度探尋一下作品的情感因素。古人講:“情動辭發”。只有發之于心,才能形之于外;只有深刻感知,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現。所以說“文章不是無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產物。我們教材中的文章無一不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結晶。教授這些文章,語文教師豈能一臉古板,只顧硬性分析課文結構與表達技巧。不顧文章的情思、意境,只重理性分析,結果把有血有肉的作品抽取剝離成了空洞的“骨架”,我們又怎能要求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順應作品的產生規律,把握作品的內在情感因素。
再讓我們從閱讀的角度來看,“我們是通過自己的感情來獲得書的啟示,而不是通過別人理智的評價。一旦感覺的神經,把一股激動之情滲透到心靈時,我們便會獲得主要的啟示……”(弗吉尼亞·伍爾夫《為什么我們要讀一本書》)因此,閱讀教學必須“披文入情”。語文教師應深入挖掘作品隱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感,以相應的情緒、情感感染打動學生,使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在正確情感驅使下,進入角色,深入課文。情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催化劑,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先導,這就要求教師做多方面的努力。
一、重視新課導入,精心設計課引
備課要在廣博的基礎上求精,要善于創新,體現自己的個性。在備課中,除備教材備學生,還應大量閱讀與課文有關的背景史料,知曉作者成長過程、思想變化、愛好情趣以及各種人士對作者、作品的評價,選擇與課文聯系緊密,適合自己表達的材料,作為課前引言渲染氣氛,引發情感,以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例如,我為《“友邦驚詫”論》設計了這樣的課引:“同學們,我們曾學過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魯迅先生理想與職業的選擇不是以個人愛好和個人利益為轉移,而是以愛國為主要導向的。他最偉大的品格在于強烈的民族自尊與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不顧個人安危,以筆做刀,勇猛地向敵人刺去……今天,我們將學習魯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友邦驚詫”論》,讓我們更深入地去認識、觸摸先生那一顆高尚的靈魂,也以此來警動我們自己的愛國之心吧!”這樣,教師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課前引言中,必然引起學生的共鳴。精當的課引,是情緒感染的好方法,能使學生很快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二、凈化心靈,錘煉教學語言
語文教師要感染學生,自己首先要有美好飽滿的情感。這種情感來自教師個人品德修養和語言修養。
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教學語言。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能替代的陽光?!闭Z文教師首先要有對語文教學的滿腔熱情,做到德才兼備,才能發之于心,形之于外,發揮更大的教育作用。古人講“言,為心聲”。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是表情達意的主要工具和形式。沒有偉大的人格,也就沒有高尚美好的語言。一個思想平庸、言不由衷的語文教師絕不會上好一堂語文課。
語文教師要懂得“去以心發現心,去以自己的火點燃別人的火?!倍嗄暌郧埃形煌瑢W曾說:“我對語文不怎么感興趣,就因為老師講話沒感情,不吸引人。我對語文就感到厭惡,甚至產生了放棄的念頭?!笨梢娬Z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影響之大。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為我們做了極好的榜樣。有一篇回憶文章里說他“從不照念教科書,他總是由近及遠、由淺入深,有時借助圖表,有時輔以手勢,有時還講點自己的親身經歷。學生聽了,感到親切,津津有味,往往都恨下課鈴響的太快了”?!霸谀贻p學生面前,美與丑、善與惡、真實與虛偽,光明與黑暗,都赤裸裸地呈現出來,那樣愛憎分明,那樣打動人心”。在北大教書時,他的文學課總是座無虛席,成千上萬的革命青年、文學青年都喜歡他的課。他利用文學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自尊教育,學生常常在不覺中沉浸在那些愛國主義的篇章里。他的課之所以具有那么強大的感染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強烈的愛國熱情,他真摯的教學語言。語言是情感的傳聲筒。語文教師必須不斷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凡是聽過于漪老師講課的人,無不被她那優美的語言所打動。那動聽的語言,讓人如坐春風,產生潤物無聲的感覺。一個語文教師,不論你是哪種性格、氣質,你都必須以高尚美好的語言打動學生,或長江黃河一泄千里,或春風拂面,柔和潤物……
三、講究朗讀技巧,引發學生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往往是“潛伏”著的、蘊蓄著的。每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都能破譯語文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并與之產生共鳴。聲情并茂的范讀往往能撞擊學生的心靈;精心研究方案,指導學生誦讀練習,常常能誘發學生的情趣,引導學生走進作者創設的情感世界。老詩人徐玉諾曾是一位出色的語文教師。他在朗讀《柏林之圍》“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魯士人來了……”幾句詩,學生竟誤以為真的,想隨他跨出門外。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經常要求自己用不同的情感去讀同一段文字,經過比較,選定比較符合文章實際的情感。他給學生上課,也引導大家用不同的感情色彩去讀那些重點句子。著名配音演員丁建華老師在她上小學時就迷上了模仿電影演員講普通話。這個愛好源自于一位她喜歡的語文老師。老師的朗讀課讓她陶醉。老師的影響和啟發使她走上了用聲音塑造人物的職業。因此,講究朗讀技巧,引導學生誦讀,也是語文教師引發學生情感的重要一環。
總之,語文教學是最富感情色彩的,語文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不知不覺中把握文章的內涵。當學生被深深打動時,他們就會自覺地探求文章的結構與表達技巧,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才能有聲有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會水到渠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6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