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美術作為一門藝術,是取材于生活,又從這些素材中所提煉、升華而形成的。美術教學更是與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初中美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將美術課堂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主動性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水平和繪畫能力。本文針對如何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將課堂與生活聯系,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初中美術 生活化 教學策略
新課程改革指出,美術教育是基礎教育中實現“美育”目標的重要手段。在新課改教學理念中,教師既是“設計者”,也是“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應該被設計成在符合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反應學科內容。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美術鑒賞的教學環節、向他們傳輸美術知識;然后利用各種方法,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美術活動,讓他們享受感受美、創造美的過程。在這些教學活動中,學生應該是主體,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了解他們的需求,從而更好地為他們指導。這也是新課改的要求。
在美術生活化教學中,淡化了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觀點,將各個學科進行聯系、交叉,這將讓學生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在美術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深入了解學生,將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體系與生活經驗與美術課堂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美術的魅力,讓他們更加喜歡美術。
一、充分運用教材
教師應當在美術課堂中靈活地應用生活化教學。如今的初中美術教材是根據初中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而編寫,其內容與初中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較為緊密。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初中美術教材,將其與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結合,引導學生在美術的學習過程之中發現藝術與生活的聯系,發現生活之美。另外,除了課堂教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美術課外活動,對豐富多彩的生活進行觀察、了解和探索。
例如,美術教材有一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觀察、塑造一個美觀、溫馨的生活空間,教師在對這一單元的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居住空間、學習空間的觀察能力,并讓他們學會美化與改造生活空間,善于利用藝術品、擺設來裝飾生活空間,營造一個舒適、有條理的環境。這樣將美術課堂和美術教材與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意識到美術存在于生活中,并調動學生積極當美的創造者,讓他們充滿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二、創設情境
藝術來源于生活,但不是照搬生活,而是基于生活的升華。美術的學習不僅僅是基于繪畫的色彩、形狀、線條等技術層面,更要挖掘出美術作品的歷史背景與所表達的情感。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景,讓學生體會到美術與生活的聯系,是美術生活化教學中的必要方法。所以,教師應當合理創設適合學生的生活化美術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
以美術教材中“清晨”這個主題為例,這個主題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發現清晨之美,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在這個主題的情景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學生熟悉的景物為素材,比如下載學生所在城市或學校表現晨間風光的視頻或圖片,在課堂上展示,并對學生提問:在這些熟悉場景所看到的清晨景色中,能找出那些可以代表清晨的景物?該如何描繪它們?然后讓學生將觀察到的結果寫出來并對他們的結果進行總結、匯總。之后為學生布置繪畫任務,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基礎和興趣,描繪出表現清晨的作品。最后,將這些作品在班上進行展示和評價,并選出優秀作品進行表揚。
三、自己動手創造美
美術課堂不是枯燥的說教,教師應當將美術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活動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完全融入美術課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常用的事物,作為學生美術創作的素材。
比如在燈飾創作這一課題中,教師首先讓學生觀察、鑒賞生活中的燈飾,再根據自己的靈感,制作出自己設計的燈飾作品。在課前,教師讓學生將制作燈飾的材料與工具如剪刀、膠水、卡紙等準備好。在課堂中,可以先讓學生觀看一些關于燈飾制作的視頻,再鼓勵學生思考并討論“藝術家是怎樣靈巧地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將自己的靈感和想法實現成美麗的燈飾”。然后讓學生大膽想象,考慮如何利用手邊的材料,將其做成漂亮的燈飾。這個趣味橫生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體會手工制作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還能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鑒賞能力。
四、突出學生主體
在美術課堂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美術的魅力和精彩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體會,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具體做法是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原型,讓學生在美術生活化學習過程中學會自主探究,并能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生活中。
比如在“裝點生活”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為引出教學主題,教師可以選擇兩個杯子作為教具,一個杯子上面有精美的圖案裝飾,而另一個是普通杯子。通過讓學生對比這兩個杯子的區別,讓學生討論和交流美術裝飾在裝點和美化生活中的作用,并讓學生觀察和鑒賞生活中做裝飾作用的一些圖案和紋飾,再用自己感興趣的方式比如繪畫、雕刻、剪紙等方法自己創作紋飾,用來裝點器物,美化生活。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影響日益增大,新課改下的美術教學日益注重培養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精神。教師在美術的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在常見的生活用品、生活環境中發現美的素材,并與同學交流所見、所想,將生活與美術有效結合,豐富學生的美術知識、提高學生的美學素養。
例如在“藍白之美”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通過展示實物或圖片,讓學生欣賞藍印花布美麗的圖案和配色,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觀察其上的花草圖案并對學生解釋圖案的含義。再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藍印花布的制作步驟。然后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某種藍印花布的圖案及其含義。教師再對學生的交流結果進行總結。在這樣的美術課堂中,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增強了美術教學的效果。
五、注重直觀感覺
良好的美術素養需要敏銳的觀察力,任何美術創作都是基于對視覺形象的感知和再創造。因此,視覺感受是美術學習中的重點,讓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生活的習慣。
比如在“人類的朋友”這一主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觀察各種動物的外形特點,并讓學生學會如何用線條來描繪動物的形態特征。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動物能讓學生感覺熟悉、親切,并能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同時,通過觀察實際動物,學生能學習到如何利用線條來造型。在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學會各種不同的方
式比如觀察、描繪、描述等來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動物,通過欣賞不同動物的圖片和視頻,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基本特征,讓學生了解動物的外形,并學會用不同的工具描繪動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如何用線條描繪生活中的動物掌握地更加深入。
結語
經過多年的實際經驗和教學實踐,將初中美術課堂與生活緊密結合,能讓學生深刻體會美術“靈感來源于生活”的特點,并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美學素養,實現“美育”的教學目標。總之,美術的學習是不斷積累生活經驗,將生活當做老師,不斷從其中學習并獲得靈感的奇妙過程。作為一名初中美術教師,應當不斷總結教學經驗,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初中美術生活化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虞小新.源于生活,服務生活——初中美術生活化教育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16):160.
[2]張露.妙趣生活,歡樂美術——生活化教學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7(22):179.
[3]全秀春.探尋生活之美好,實現美術教育生活化——《指南》背景下幼兒美術生活化教育實踐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23):203-204.
[4]李春艷.初中美術生活化導課方式實踐探究——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教材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5(22):140-14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70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