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在心電圖臨床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體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通過將微課教學理念納入心電圖的理論、操作、讀圖等臨床實踐教育中,比較分析微課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2018年在我院進行心功能科實習的醫學本科生80名,將其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0名,試驗組采用微課教學方式,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式,比較兩組理論考試成績和心電圖讀圖成績,并對微課教學方式在心電圖教學應用進行調查,評價微課在心電圖臨床教學實踐中的教學效果。結果:試驗組理論考試成績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 計 學意義(P<0.05);試驗組常見心電圖的診斷考試成績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對微課應用于心電圖臨床教學的評價中以優良為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課教學在心電圖臨床教學實踐中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更有助于學生掌握心電圖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及讀圖能力。
【關鍵詞】微課;心電圖;教學;應用;體會
【中圖分類號】R5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5-0257-01
微課(Microlecture),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拔⒄n”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相關視屏(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理念、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1]。心電圖的理論知識復雜且內容深奧、抽象,且日常工作枯燥乏味,但由于它是一項簡便、價廉、易于追蹤觀察、無創性和重復性好的檢查,隨著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和年輕化,心電圖在臨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此能熟練掌握心電圖的基本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常見心電圖如心肌梗死、心房纖顫、心肌缺血等知識對醫學生尤為重要。本研究將微課教學理念引入心電圖理論和操作實踐教學中,結合體表心電圖產生的原理和理論知識,以微課形式圖形結合理論、圖形結合臨床、圖形結合病史,比較分析微課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2018年在我院進行心功能科實習的醫學生共80名,醫學實習生分別來自廣西中醫藥大學及廣西中醫藥大學Science學院,學制分為5年制和3年制。將這些醫學實習同學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0名,試驗組中男生11名,女生29名,年齡在21~25歲,平均23.4歲;對照組男生14名,女生26名,年齡在22~25,平均年齡23.6歲。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學校及學制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考核內容及方式
分為理論考試、常見心電圖的診斷、典型心電圖的病例分析。
1.2.2 實驗方式由同一老師進行授課,每周進行2小時的授課時間,理論知識方面,試驗組采用微課教學方式進行講解,如制作課件(圖文并茂);Flash(立體展示);圖形結合臨床癥狀、生化檢查、病史詳細講解;利用醫院心電網絡平臺指導學生自行學習、有疑問及時提問;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只根據教學課本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灌輸,對常見心電圖的分析、診斷進行一般的講解。實驗結束后由另一名帶教老師進行理論、常見心電圖診斷、病例分析考試,分別為50分、30分、20分,總分100分。
1.2.3 問卷調查
實驗組實習生對微課應用于心電圖臨床教學的評價進行問卷調查,采取不記名的方式。評價內容為激發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加強對心電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促進臨床思維能力的提高、提高臨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基礎與臨床聯系,促進知識外延、培養觀察、分析和評判能力、提高表達能力、提高自學能力八個方面,隨后按優、良、中、差、極差進行統計分析。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理論考試、常見心電圖的診斷、典型心電圖的病例分析考核成績比較試驗組理論考試成績為(40.45±7.37)分,對照組為(30.11±5.01)分,試驗組理論考試成績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常見心電圖診斷考試成績為(26.0±4.0)分,對照組為(16.0±5.0)分,試驗組常見心電圖診斷考核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典型心電圖的病例分析成績為(16.0±3.7),對照組為(10.4±2.3),試驗組典型心電圖的病例分析考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問卷調查結果調查問卷100%收回。調查結果顯示,試驗組對微課應用于心電圖臨床教學的評價92%為優、5%為良、3%為差,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微課”是指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境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它的形式是自主學習,目的是最佳效果,設計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學活動,形式是流媒體,內容是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時間是簡短的,本質是完整的教學活動。因此,對于老師而言,最關鍵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課,而不是在教師的角度去制作,要體現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2]。
心電圖是一門抽象且深奧的課程,看似心電圖幾個簡單的波形,它需要有扎實的心電生理、心電向量等理論基礎的支撐,且心電圖的診斷還需要結合病史、臨床表現、B超及血生化等其他相關檢查。醫學實習同學五年制或者3年制的本科學習對心電圖還只是停留在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并未真正了解心電圖,因而在臨床教學中,如果只是把深奧、抽象的心電生理、心電向量圖教條式的進行教學,非但不能使他們讀懂心電圖,還會使其越學越乏味、越學越困惑,失去學習心電圖的興趣,進而放棄學習心電圖。而“微課”教學靈活、圖文并茂、立體感官性強、緊密結合臨床,利用心電網絡平臺自行學習、遇到疑問及時尋求帶教老師幫助解疑,通過視屏、動畫、圖片、學生自主學習等方式簡化了原本抽象、深奧的理論知識、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研究顯示,試驗組理論考試、常規心電圖的診斷、典型心電圖的病例分析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微課在心電圖臨床教學活動中的教學效果更加好。
問卷調查發現,試驗組對微課應用于心電圖臨床教學的評價優良大于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將微課應用于心電圖教學活動更得學生的青睞。
參考文獻
[1] 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42.
[2] 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中國教育網絡2013,(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86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