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語文教育思想對作文教學的啟發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作為集科舉狀元和教育家身份于一身的張謇,對語文的教育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他對語文教育做出的貢獻推動了語文學科的發展。他將語文從傳統國學中獨立出來,在教育中非常重視語文的基礎性地位以及語文在生活等各方面的工具性作用;他重視文章,依舊推崇美感之文。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張謇非常注意方法,嚴格要求,獎懲得當。他重視學生的文章功底,讓學生反復練習,提高寫作水平。同時,他對教育目標的制定非??茖W,讓不同的受教育者得到符合其學習能力的教育是張謇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張謇;作文教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張謇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對現今語文教學活動很有指導作用,尤其是注重經典、反復閱讀、強調思考、創造環境、重視作文、關注現實等做法和理念對閱讀和作文教學依然是有非常大的啟發。本文著重探討張謇教育思想對作文教學的啟發。
一、因材施教,提高作文能力
張謇在談國文教學時,提到“因材易教,毋拂毋悖,毋萌倦志,千萬千萬!”從此處張謇的言行中,我們也可以得到關于作文教學的啟發。作文教學要“因材易教,毋拂毋悖”。由于自身思維因素、寫作能力因素、寫作興趣因素等的影響,學生是有個性的、有差異的。我們的作文教學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特點,進行非統一的教學。那么怎樣才能因材易教呢?首先,從文體上分,高中作文寫作一般分為記敘文和議論文。將學生按照喜好興趣分類,善于抒發情感的先專寫記敘文,善于理性分析的先專寫議論文,等寫出信心了,再學另外一種文體?;蛘邔W生按年級分,高一期間專寫記敘文,高二期間,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所提高,再去寫議論文。
其次,從能力上分,寫作能力強的學生,要求要高一些,語言上除了明白曉暢外,還要盡量生動一些;情感主旨上,除了表達真情實感外,還要有更深刻的情感。寫作能力弱一些的學生,老師要多幫助一些,可以從積累素材幫助起,素材如何使用,都需要分析給學生聽。最后形成文章時,在字數上還要降低要求,高中一般寫八百字,對于寫作能力弱一些的學生,老師可以先讓他寫六百字,然后逐漸增多。
二、關注傳統文化,學習寫作方法
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菁華凝聚了幾千年來祖先的智慧,這些菁華對現在的人們來說也有著豐富的營養可以去汲取。在這一方面,張謇給了很好的引導。張謇一方面接受近代中國東西方新的知識,另一方面,不忘從傳統的文化中吸取有用的內容。張謇學習古人,書寫《家誡》,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再比如說,他堅持練毛筆字,他經常創作詩歌。在教育兒子時,他把兒子送出國留學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也要求兒子經常創作詩歌,以我們傳統的方式進行創作。
首先,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汲取其中一小部分作為作文素材,就能讓學生受用不盡。例如,傳統文化中的中醫文化,了解部分相關知識,再與西方醫學進行比較,就可以成為不錯的作文素材,如寫《美美與共》這樣的文章,就能脫穎而出。
其次,傳統文化中的古詩詞,可以成為平時練筆時的素材。古詩詞含蓄、跳躍,富有想象力。學生練筆時,可選擇一首或一句詩進行擴寫,借助詩中的意象、意境,加上學生自己的補充,必能寫出好的語段來,勤加練習后,脫離了詩歌,自己也就寫出富有韻味的語段。
再次,學生可以從傳統文化中的古詩文中學習寫作的方法。比如,學習荀子《〈勸學〉節選》時,學生可以從中學習議論文的寫作結構?!丁磩駥W〉節選》先提出“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然后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三個角度,有條理、有層次地加以闡述。而很多學生在寫議論文時,在提出觀點后,就選擇三個與觀點有關的人物舉例,最后總結觀點,不去分析內涵、原因、意義等內容。將《〈勸學〉節選》的文章結構與自己的文章結構進行比較,就能發現問題,初步了解議論文的寫作結構。再如,學習古詩詞,可以從古詩詞的結句中獲得記敘文結尾的一種模式。如王昌齡的《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詩歌的結尾是一句景物描寫,不少詩歌都用景物描寫來收尾,學習這些詩歌,就可以學習以景結情的結尾方式。
三、關注現實,及時記錄
“學問兼履歷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踐履,正求學問補不足之法?!崩碚撀撓祵嵺`,空有理論,不去實踐,那么始終無法到達學問的高處。
一直以來,在張謇的教育理念中,教育實踐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他認為,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實踐可以在各個方面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健全人格的形成、良好習慣的養成、高尚道德的培育等?!霸趯嵺`室內,當鍛煉一種耐煩勞之習慣”。這一環節是必不可少的,倘若缺失了這一環節,則難以獲得各種必需的職業道德及操守,在步入社會之后,難以成為一個合格乃至出色的工作者。故而他對學生的期望就是“負責任,知實踐,務合群,增閱歷,練能力”。
張謇的這一思想落實到作文上,就要求學生寫作時能關注現實,關注生活,并及時記錄。關注、參與當代文化,提高社會責任感也是現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之一。作文源于生活。每天或者每周,我們身邊都在發生著一些新鮮事,遺憾的是學生沒有及時記錄生活,導致寫記敘文時,寫母愛,就只能寫端牛奶,寫好人好事,就只能寫讓座、撿包。寫議論文時,缺乏鮮活的素材。鑒于此,學生有必要用日記或周記的形式把一天中或一周中重要的或有意思的事件記錄下來,這種記錄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記錄社會熱點事件,每周記錄一次,關注三到五個熱點事件,并挑選一二,在后面書寫自己的觀點;一類是記錄自己生活事件,每半周記錄一次,條目式記錄。通過每周堅持不懈的記錄,寫作時必能言之有物了。
四、豐富美感體驗,提高作文水平
優美的作文往往兼具語言美和情感美,從張謇的教育思想中,我們可以吸收到這種美。前文提到,張謇學習古人,書寫《家誡》,堅持練毛筆字,經常創作詩歌,同時也要求兒子經常創作詩歌。從張謇的《柳西草堂日記》中可以看到他寫的許多詩歌和對聯,我們的傳統文學無論是語言還是情感都極具美感,學生多讀多品,對于提高審美品位和審美情趣是有很大幫助的,進而就能提高作文的寫作能力。
(一)語言美
古詩文的語言美表現在其風格、修辭和用詞上。教師在學生閱讀古詩文,特別是古詩時,要引導學生體味其中的語言美。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其中疊詞的使用已成為詩歌語言中用詞的經典,準確地表達了她悲傷的情感,濃烈而真摯,學習這首詞時,可以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尤其是開頭句,通過誦讀體味語言美。又如李煜的《虞美人》,詞的下闋以比喻的修辭將“愁”說盡了,學習這篇詞時,要引導學生賞析此句的修辭之美。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古詩文后,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將美的古詩詞用到作文中,或者將古詩文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達,以此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情感美
傳統文學中很多作品都是為了抒發情感而作,這些文章或贊美愛情,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或抒發鄉情,如“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又或表達友情,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無論哪種情感,都可以影響學生的情感認知。學生通過賞析詩文情感之美,獲得充分的情感體驗,擁有正確的情感認知。這種美好的情感體驗也可以直接從張謇的生活和教育實踐中獲得。“學術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講,首重道德,次則學術?!痹趶堝揽磥恚瑢τ谝粋€人來說,道德情感是排在第一位的,有了這個基礎才能談學術。學生對所有的道德情感都要能準確把握,才能在寫作過程中得心應手。
總之,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從張謇教育思想中,我們獲得了許多啟發,把它們用到作文教學中,做作文教學的有心人,必能取得成功。
參考文獻
[1]馬寶軍.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J].中國校外教育,2015(9).
?。ň庉嫞簭垥枣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2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