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把握世界變動,探索新聞奧秘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作為人類的第一生產力,科技有效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移動互聯終端與互聯網共同催化了現代媒介的替代與融合,初中學生擁有更多機會探索外界信息。語文教師需要幫助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學生辨析有價值的新聞內容,使學生透過新聞把握世界變動的脈搏,借助外部環境實現個人素養的厚積薄發。
  【關鍵詞】初中語文;新聞教學;探析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變動產生新聞,變動是新聞之母”,蕓蕓眾生所生活的大千世界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新聞直接影響到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與感悟,初中語文教材將新聞資源列入教學范疇,期待通過教學實現學生對新聞的全面了解與把握。然而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卻將新聞作品視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這也直接導致新聞作品教學陷入發展誤區。筆者在這篇文章中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新聞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引導學生開展新聞作品閱讀,形成正確的新聞閱讀與把握能力
  初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形成了強烈的自我意識,濃烈的好奇心促使學生主動通過網絡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新聞,現代初中學生早已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他們已經能夠借助媒體隨時把握天下事。但初中學生對新聞的閱讀與獲取卻存在鮮明的選擇性,學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內容,娛樂時尚、體育運動、社會新聞等是初中學生閱讀的主要方向,他們很難有效分辨新聞的質量與價值。初中階段教育是義務教育的重要拔高提升時期,學生不僅要實現個人語文素養的漸進式提升,更要實現個人價值觀與世界觀的構建與完善。新聞作品教學研究能夠幫助學生接觸多種類型新聞,辨析新聞的正面價值與負面教育意義,確保學生形成正確的新聞閱讀與把握能力。
  初中學生渴望探索未知世界,他們不僅關注自己生活的周邊環境,更加關注遙遠而陌生的一切,而媒介素養是初中學生生活與工作的必備素養。例如最近美國向中國發起了貿易戰,媒介素養能夠幫助學生抽絲剝繭整個事件,更加準確地把握貿易戰發生的原因、歷程及最終走向,正確理解各方在此事件中的立場與訴求。初中學生的生活并不局限于校園,實用類文本的接觸與使用頻率快速增加,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新聞作品閱讀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新聞要點,建立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的溝通橋梁。
  二、把握學生學情,完善新聞閱讀教學圖式
  學生的成長要遵循客觀規律與現實,不同階段學生的知識儲備與新聞關注點存在顯著差異,學生學情分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圍繞學生的新聞素養、預習情況、學習難點等情況完善新聞閱讀教學圖式是新聞教學的發展方向。
  康德認為人的頭腦中已經成型的知識經驗網絡就是圖式,在圖式基礎上展開新知識同化與順應將大大降低學生的習得難度。語文教材中的《新聞兩篇》是學生們接觸新聞的初始,教師要幫助學生盡快適應新聞學習要點,幫助逐漸形成清晰而立體的新聞認知。在《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新聞作品教學中,首先教師要利用這篇作品建構學生對新聞作品的印象,重點包括新聞的結構、新聞六要素、新聞文本特點等圖式內容,進而在教學留白后進入正式教學。而另一篇新聞作品教學中,《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選擇了“香港回歸交接儀式”這幅新聞圖片,學生們看到這幅圖片能夠迅速想到香港租借百年的歲月滄桑與香港回歸的普天同慶,這幫助學生更加迅速地把握新聞主題,保持學生對新聞的關注,進而完善閱讀教學圖式。這篇作品依據時間順序詳細勾勒了中英雙方相關交接的全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新聞中的相關內容強化學生對新聞的理解與認知,形成清醒深入的新聞感悟。
  三、對比分析新聞,明確新聞閱讀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
  “見微知著”是新聞閱讀的必備素養,同時也是新聞作者最常使用的創作方式。普利策曾經說過“小新聞,大世界,新聞的創作與閱讀都需要發現的眼睛。”新聞閱讀與其他形式文本閱讀存在一定差異,品讀語言、品味信息、深入靈魂,新聞文本的分析與解讀是新聞教學的重點與關鍵,教師要深度思考如何運用有效教學方式展開深入教學。
  香港回歸是新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世界各國媒體紛紛從大視野和大角度入手展開報道,而語文課選擇的《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這篇新聞從多個視角切入現場,選取多個場景展開深度與精準描寫,把中英雙方交接的現場準確地刻畫出來,帶領學生走入那段逝去卻不會塵封的時光。類似“特寫性消息”的新聞創作手法是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未曾接觸的,教師要有效搭建現場特寫創作為基礎的特色教學,使學生們能夠真正走入新聞素材勾勒的環境,不僅要品味文字語言所蘊含的情感,更要體會特寫性消息創作的要點,深入探究新聞作者創作的思路與目的,進而將學習結果轉化為思維習慣與語言習慣,實現學生的經驗積累與沉淀,教師要嘗試引導學生閱讀類似的報紙和雜志,通過抽絲剝繭的逐層教學幫助學生完善認知。
  四、深度挖掘資源,豐富新聞閱讀教學內容與作品內涵
  網絡媒體的高速發展使其成為當今社會的“第四媒體”,并已超越傳統媒體的傳播效率與傳播效果,但網絡新聞的傳播主體并不明確,每個人都能成為新聞的發布者,進而導致新聞的真實性無法得到保證。有效提升學生的新聞素養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新聞要點,突出新聞的真實與可靠。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新聞資源的深度挖掘,拓展學生對新聞背景的了解和把握。例如在《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的教學中,這段歷史發生時很多學生還未出生,學生們難免會出現陌生感,因此教師要積極搜尋新聞發生的相關背景,進一步補充相關的歷史內容等的介紹,同時適度引入新華社、BBC、CNN等媒體關于“香港回歸”的新聞報道,幫助學生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課堂教學,可以從三分鐘的中英雙方交接儀式入手,為正式教學做好鋪墊。教師在完成課堂內容教學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將目光投向深邃的遠方,深度解讀作者在新聞資源中的真知灼見,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實現學生思維廣度與深度的拓展。
  新聞是現代學生接觸最頻繁的文字作品,它對學生的三觀塑造具有深遠影響,語文教師要不斷豐富和完善新聞知識教學,在豐富學生思維與認知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公民意識。
  參考文獻
  [1]戶松芳.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新聞素養能力及培養[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11).
  [2]王士超.初中語文新聞作品的教學現狀分析及策略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7.
  [3]侯艷.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新聞類作品教學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16).
  (編輯:龍賢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217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