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高效機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先對構建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機制意義進行簡析,然后在制定計劃和預案、構建防災減災隊伍以及做好風險評估相關基礎上,詳細分析和闡述構建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高校機制的方式。
關鍵詞: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高效機制
在農業生產中,農作物的生長極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尤其天氣氣候的影響。一些惡劣的天氣會阻礙農作物的生長,甚至還會破壞生長好的農作物,讓農戶遭到一定程度的損失。針對這個問題,就需要構建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機制,以此減少氣象對農業形成的影響,進而促使我國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因為,本文對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高效機制的構建進行分析有一定現實意義。
一、構建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機制的意義
我國是世界范圍中的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很多,農業覆蓋面積也很大,其中包含了農、林、牧以及漁業等相關的農業生產。在最近幾年中,農業氣象災害讓我國農業發展受到了阻礙。在全球氣候變暖之下,氣象災害發生頻率逐漸提升,其破壞力也很大,對農業形成損失嚴重的氣候有旱澇、霜凍以及風暴等。而經過對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機制的構建,其意義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是促使農村的發展,構建氣象防災減災機制,是為了對災前預防工作與災后的減少損失的過程而言。在此過程中可以真實反饋出農村發展真實情況,農業氣象災害是影響農戶收入與農業發展的關鍵原因,這種現象在一些偏遠的山區更加嚴重。農業氣象災害會降低農戶收入,致使更多的人貧窮,一些貧困的農戶在面對氣象災害時經常會手足無措。對于這些農戶而言,在災前的預防以及災后的重新工作中,其能力和能夠運用的資源都是有限的。
因此,建設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很有意義。通過建設不但能夠減少氣象度農戶造成的損失,同時也可以讓農戶具備一定的防災減災能力;其二是可行性很高,建設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機制的可行性很高,其有著一定的預見性,在社會發展之下,氣象預報相關技術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對天氣的預報更加精準,這位農業氣象災害的預警提供了可靠的資料與信息。同時還具備著一定的可準備性,這是建設在氣象災害可預見性基礎上,做好前期的預防工作,制定相應的措施,把氣象災害相關的損失減少。最后就是可預防性,經過減少一些水利工程,能夠減少氣象災害形成的損失,保護農作物不會受到天氣的破壞。 通過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機制的構建,促使農業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促使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構建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高效機制方式
1.制定計劃和預案,構建預警信息發布接收系統。在對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機制進行構建時,要依據當不同地區不同村落的實際特點,以及當地的氣象災害防御規劃,進而制定適合于當地氣象災害防災減災的計劃與預案。在此過程中要組織與建設應急過程中需要使用的設備與設施,要對各種氣象災害怎樣預防和采取怎樣的措施,這些內容都需要進行詳細的闡述與表明,要確定防災減災工作中各個部門的責任與義務。除此之外,還需要建設農村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與接收系統,經過對這個系統的建設,可以為機制配置相關的設備,明確好職責與工作程序,將災害預警信息迅速進行發布與接收。經過對整個系統的使用,可以及時接收預警信息,以及上報災害情況。在氣象相關部門發布了預警信息之后,村級相關的工作人員在保障受到信息之后,把信息及時傳輸到全村群眾中,以此體現出系統的作用。
2.構建防災減災隊伍,加強宣傳與培訓。在任何工作中,人都是其中的主體,在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高效機制的構建中,信息員也是其中的主體,信息員隊伍是開展防災減災工作的關鍵因素。目前因為多個部門的組織構建,導致了信息員隊伍較為龐大,再加上一些農村素質高的人不太多,信息員的薪酬也較低,這樣就導致信息員無法做好信息的輸送與傳遞工作。所以,在農村中的氣象防災減災中,要對每個信息員進行技能培訓,保障信息員的待遇,配置齊全的設備,實施信息監測工作與傳遞。除此之外,農村有些人員的災害風險意識較為淡薄,所以在構建氣象防災減災機制中,需要加強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力度,提升農戶的減災防災意識和能力,進而減少農業上的損失。通過宣傳與培訓,讓農戶了解到氣象災害的規律與特點,以及其可能會對農作物和農村形成的影響,使其能夠掌握一定的防災減災能力。
3.做好氣象災害風險的評估。在構建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高效機制時,要對氣象災害的風險進行認知與評估,在一定地區范圍中進行氣象災害的普及工作,構建農業氣象災害數據庫。 造在此過程中要普查不同種類的致災因子與承災體,進而編制農業防災減災規劃,規范指導農業生產,合理使用氣候資源,提升社會經濟效益。氣象災害的評估是在災害的監測與預測工作上延伸的,需要對氣象災害發生地區農業損失性和抗災能力,對氣象形成的影響進行綜合評估,制作農業氣象災害評估相關的產品,為農業減災與防災干工作服務,盡量將農業損失降到最低。
4.建設完善的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首先要做的是把各種防災減災管理結構進行結合,讓各個級別的政府部門設立防災減災管理機構。經過對防災減災部門的綜合,把政府的應急辦職能和編制進行擴大,使其全權負責與指揮管理,確定各個部門在防災減災之中的責任與義務,促使管理機構的統一規劃。因為目前農村存在著居住地極為分散的現象,基層防災減災組織的建設時間較晚,資金也是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中的阻礙。所以,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的資金要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協調與處理,村內的防災設施建設可以用工代賑的方式,調動群眾積極性,自愿和有償相結合的方式。對于災后農業生產補救措施,則需要依靠災害補充和群眾自救等方式結合。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機制的構建中,必須要發揮鄉鎮和村落額主要作用,在工作中要做好防災減災相關的政策,準備好救災物資,加強防災管理。同時還需要組織防災減災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的實施,制定與實施防災減災崗位的責任制度,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三、結語
構建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可促使農業經濟的發展。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好計劃和預案,對災害風險進行評估,建設專職人員隊伍,完善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在此基礎上構建健全的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在此基礎上預防氣象災害對農業形成的損失,盡可能降低氣象災害形成的影響,促使農業行業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白瑪央金,尼瑪卓嘎.淺談如何構建農業氣象災害保險及農業防災減災能力[J]. 資源節約與環保, 2017(4):87-88.
[2]唐衛海,顏祺.高效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機制的構建策略[J].鄉村科技,2018(17):116-117.
[3]張芳芳.淺析構建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高效機制[J]. 農家參謀,2018(22):120.
作者簡介:李偉峰(1989-7-)男,漢族,甘肅酒泉,本科,工程師,從事縣級氣象綜合業務工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22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