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森林小鎮建設策略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立足于我國珠三角地區,通過簡要闡釋“森林小鎮”的概念與內涵,從戰略規劃、工程實踐、產業聯動三個維度,提出“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理念指導下的區域森林小鎮建設總體思路,即首先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凸顯地域特色;其次,須發揮區位資源優勢,加強生態工程建設,提高生物多樣性;此外,還應在改善人居環境基礎上,通過產業驅動,回應民生關切。
  關鍵詞:珠三角地區;森林小鎮;建設;策略;廣東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020(2019)03-0069-04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forest tow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trategic plann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dustrial linkage, and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forest tow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people-oriented and ecological priority”. The overall idea is to first adapt to local conditions,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highligh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econdly,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location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projects, and improve biodiversity; in addition, it should respond to industry-driven and improved on the basis of impro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People's livelihood concerns.
  Key words:Guangdong; Pearl River Delta; forest town; construction; strategy
  首批國家級森林小鎮建設名單包含30個地區,廣東省林業局繼2017年認定38個省級森林小鎮后,2018年又公布32個省級森林小鎮建設名單。作為現代城市建設、改善宜居環境、打造美好家園的重要“抓手”,森林小鎮不僅有助于完善廣東省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地域特色文化資源,而且還可形成特色鮮明的森林旅游產業鏈。其中,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國三大特色城市群之一,其具有深厚的旅游產業、嶺南文化基礎,也代表了中國城市化發展的最高水平[1]。早在2015年廣東省就率先提出打造中國森林城市群的構想,但森林小鎮的建設離不開城市自然濕地、森林生態系統,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廣東省資源區位優勢,打造集生態、旅游、人文和商業等系統為一體的嶺南水鄉型、生態旅游型、休閑宜居型森林小鎮。
  1 森林小鎮概述
  1.1 森林小鎮的概念與內涵
  “森林小鎮”是國家林業局于2017年提出的森林特色小鎮項目,因此森林小鎮是特色小鎮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二者概念與內涵存在很大區別[2]。
  一方面,從概念上而言,森林小鎮是融合了健康、養老、旅游、文化、產業及社區等諸多功能的多元復合體系,其并非傳統單一行政區化單元中的“鎮”。作為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印記,森林小鎮兼有“四位一體”的功能,建設森林小鎮,對于廣東省等珠三角地區而言,既能保護區域森林生態資源,又能打造宜居、宜養及宜游的產業聯動體系,從而更好地培育生態公益林,為人類社會發展創造舒適的生存環境。
  另一方面,從森林小鎮內涵層面而言,按照2016年我國住建部、國家發改委及財政部發布的《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2016]147號文要求,建設森林小鎮就是要著力培育產業發展、特色鮮明、綠色生態以及宜居美麗的小鎮,通過走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我國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推動新農村建設及新型城鎮化發展。
  因此,本文認為“森林小鎮”項目是立足于當前人居范圍內,通過建設、管理和保護,以城市自然濕地、森林資源為綠色本底,為充分發揮森林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凈化環境污染和傳統區域生態文明、提供休閑游憩等功能,實施的一種能夠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城鎮發展方式。
  1.2 森林小鎮的特點
  建設“宜居·宜養·宜游”的森林小鎮,不僅是廣東省“十三五”時期與港澳一起打造世界級都市群的重要戰略定位,同時也是作為我國城市“排頭兵”踐行黨中央生態文明建設精神的根本體現。珠三角森林小鎮建設對于全國森林城市群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示范意義,其特點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維度[3]。
 ?。?)宜居:以廣東珠三角地區自然濕地、森林系統為資源本底,兼具景觀、生態效益的特色鮮明的生態體系。
 ?。?)宜養:能夠充分發揮農村、城鎮養老、健康休閑、旅游觀光、基礎設施利用等功能的健全、完善的商業產業化聯動體系。
 ?。?)宜游:通過集中與分散的總體布局模式,基于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的規劃發展原則,可走一條自然生態為主體、景觀生態為補充、人文生態為保障的中級尺度的生態城鎮可持續發展之路。
  2 森林小鎮建設思路與目標
  打造森林小鎮,需要從空間與時間兩個維度著手,全面衡量和評估城市群城鎮區位、森林、特色人文資源優勢,營造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宜居人類環境,構建生態保障與生態安全格局體系[4]。   2.1 因地制宜,合理規劃
  珠三角地區具有典型的嶺南水鄉文化特色,因此在建設森林小鎮前,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凸顯地域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特色,重點打造生態為基礎,商業為核心,人文為保障的聯動產業體系,本著生態優先,著力改善人居生態環境,提高城鎮居民收入的原則和目標,將珠三角地區建設成為富有文化特色、人文氣息及獨特鄉土情懷的嶺南水鄉型森林小鎮及兼具奇特生態自然景觀、深厚歷史文化價值、巨大吸引和商業驅動力的生態旅游型森林小鎮。
  2.2 保護與建設相結合,體現生物多樣性
  建設森林小鎮就是要綜合利用生態修復技術、綠化升級、濕地保護技術等,通過建設自然生態防護林及區域自然濕地生態保護系統,新建具有生物多樣性的人類新居和自然生態系統,同時以生物工程和建設工程為載體,經過多種工程建設,保護城市濕地與森林資源,以減少人類社會發展對自然和生態的破壞與沖擊,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文明發展的生態可持續之路[5]。珠三角地區經濟發達,資源眾多,生物多樣性優勢突出,但在森林小鎮建設中,應基于開發建設與傳承保護的理念,在發揮資源區位優勢前提下,率先建設生態綠色工程。
  2.3 以民生大業為支撐,實現宜居宜業
  森林小鎮建設之根本在于為人類提供和創造一個集“宜居·宜養·宜游”為一體的生存發展載體,所以在打造森林小鎮過程中,還需以民生大業為著力點和支撐點。在改善人居環境基礎上,有效解決民生領域的迫切問題,提高居民生存和發展幸福指數[6]。只有吸取和總結珠三角地區30多年的歷史發展經驗,充分發揮雄厚的產業基礎優勢,增加就業崗位,吸引外來投資,才能在雙創基礎上徹底解決當地現存的宜居宜業難題,讓廣大民眾獲得切切實實的滿足感與獲得感。
  3 森林小鎮建設具體策略
  基于森林小鎮概念與內涵、具體特點,總體建設目標與思路,本文重點從戰略層面、技術層面和行為三個層面提出珠三角地區森林小鎮建設具體策略。
  3.1 戰略層面
  編制森林小鎮建設總體規劃,明確建設方案及路徑。森林小鎮是以生態為主題、以文化和產業為基礎及保障的綜合性城鎮化建設體系。因此,珠三角在建設森林小鎮時,首先需要找準當地問題突出點,根據建設要求和總體規劃目標,綜合風景園林、生態、林業、城市建設規劃及旅游等諸多學科理論,召集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一同參與森林小鎮項目總體規劃方案的編制工作,分工協作,明確珠三角地區城鎮綠化基礎和建設期限、重點、協作策略、實施路徑、保障措施等。其次,嚴格按照廣東省“2屏、3網、9核、多點”的區域生態保護要求,以園林綠化工程和城鎮綠化工程為載體,優化城鄉結合部現有水網、路網、綠道網的植物群落、綠地結構和線性綠色廊道植被組成,并通過森林群落林相改造,基于珠三角山、林、水等要素和山·水·林·田·海環境,構建因地制宜、點線面有機布局、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的綜合綠地體系[7]。此外,需依托珠三角地區森林生態安全一體化戰略,充分發揮當地綠地生態系統的防災減災作用,形成完善的綠地本底彩化、香化的森林群落,加快森林國土安保步伐,推動宜居生態網絡建設。
  3.2 技術層面
  確定及落實創建森林小鎮的3類技術標準。珠三角地區森林小鎮建設必須滿足三類技術實施要求,即森林小鎮建設植物選擇、配置及生態工程技術標準,以滿足生態公益林比例、樹種比例、新增森林面積、資金投入、林產總值、配套設施建設、森林覆蓋率多種技術指標要求[8]。
  第一,在珠三角地區森林小鎮“植物選擇”標準方面,應將相關技術實施落腳點放在城市群森林小鎮植物材料選擇規劃設計層面。通過前期調查區域植物種類,根據區域森林小鎮建設文化內涵和用地屬性,結合不同森林綠地系統的生物學特性,選擇種植鄉土樹種。通過園林綠地和森林綠地規劃配置,在滿足生態系統安全前提下,適當引入外來植物物種,提高生物資源多樣性。城市綠地樹種的選擇應以效果突出、使用頻率高為原則,選配諸如宮粉紫荊、木棉、紅花紫荊、白蘭、香樟、鳳凰木、黃槐、朱櫻花、簕杜鵑等景觀效果極佳的喬木物種。森林綠地樹種應盡量選配木荷、火力楠、米老排、楓香、木麻黃及鐵冬青等能夠滿足珠三角地區森林立地條件的生態安全防護樹種和鄉土景觀樹種。由于珠三角地區水網發達,所以在選擇濕地類型綠地樹種時,應選配池杉、水松、落羽杉、秋茄、無瓣海桑、銀葉樹、紅海欖等淡水濕地植物或鹽沼濕地植物[9]。
  第二,在珠三角地區森林小鎮“植物配置”技術標準方面,應結合當地生態脆弱性特征,通過防護林網建設及地帶性自然植物群落林相改造,構建近期與遠期、常綠與落葉、慢生與速生四季有花、季相突出的綠地系統骨架,以滿足城市生態景觀構建及城鎮功能分區技術實施要求。
  首先,應配置公園區及人居區綠地樹種,本著功能優先,以人為本原則,選擇榕樹類、紫荊類或木棉類等宜觀賞性樹種,同時組合藤草地被植物及果樹,形成垂吊綠化、生態綠墻、林蔭大道等綠化綜合體系,凸顯珠三角地區層次豐富、組團配置的綠化風貌。具體而言,應形成由“4-3-2-1”模式組成的層次性綠化結構,通過大、中、小喬木及灌木、地被、草等綠地要素的綜合運用與結構組團,構建布置合理、功能齊全、、模式多樣、花壇花境的植物景觀。
  其次,在珠三角地區線性防護林帶樹種配置方面,應兼顧經濟性與美觀性,選種觀賞性樹種和大喬木,形成抗臺風能力強、遠近、疏密、高低合理搭配的復層植物群落,以降低揚塵污染和區域噪音污染。高架橋及天橋節點沿線綠化應采用簕杜鵑等大尺度、色塊豐富、品種多樣、具有較強視覺沖擊力的綠化品種;濱河綠地帶樹種配置應重點選用紅花紫荊、白千層、水杉、紅千層等具有水土保持和堤岸安全防護功能的樹種;郊區盡量選擇配置黃皮、洋蒲桃或芒果等經濟性樹種,以生態調節為目標,構建工業區防護林和復層植物群落。
  另外,在珠三角地區城鎮森林林相改造、沿海防護林樹種配置方面,應加強對新造林和區域自然恢復林的嚴格保護和撫育管理,加快森林生態系統結構改善及森林公園核心區建設,整合零星分布的雜灌林劣質林相,選配馬尾松、桉樹等集景觀功能與生態功能為一體的地帶性頂級森林群落資源,通過開天窗方式進行林相人工改造,優選選配生物多樣性高的的鄉土觀花觀葉樹種,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展現一種小混交、大群落的植物配置格局。與此同時,還應因地制宜選擇群落混交方式,分別以珠江入??谘匕都盀I海岸線為主體,結合選種伴生樹種和慢生樹種,基于多行混交配置水黃皮、海芒果、土密樹等可逆性強、綜合效益好的先鋒樹種,增強林帶防護效果。   此外,在森林小鎮生態系統構建技術標準方面,在珠三角地區森林小鎮建設中,應優先采用廣東省《道路邊坡生態防護工程施工及驗收技術規范》(DB44/T 499—2008)及2017年6月1日由廣東省林業廳發布的《關于大力推進森林小鎮建設的意見》等文件規范中提出的生態工程施工技術,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打造海綿城市,減緩暴雨洪峰,增加城市綠地生態面積,凈化地表徑流和空氣污染[10]。
  3.3 行為層面
  走“林業、城鎮、產業”三方互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具體行為實踐層面,珠三角地區應走一條集“林業、城鎮、產業”為一體的三方互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首先,應聯動珠三角地區的鎮、街道人民政府等主體,由當地林業園林主管部門帶頭,相關部門配合,建設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聯動機制和體系,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加大社會宣傳力度,激發廣大群眾的參與積極性與配合性,強化公眾社會生態環保意識。
  其次,應重點通過區域布局的合理優化,因地制宜,解決城市突出的城市化問題。比如,在城市河道網以及主干道和城區濱海濕地等遭到嚴重破壞和污染的生態系統中,建設林相改造及彩化、香化、增綠等質量提升工程,加強對城鎮廢棄區域以及舊城的改造和提質、修復,擴大城市綠化面積,提高草木和苗木生態質量,減少資源環境保護成本,促進城市生態系統可持續運轉。
  此外,還應進一步完善及創新城市森林小鎮建設、運營及后期管護模式及工作體制,引入PPP模式,通過企業及社會資本的廣泛參與,在政府帶領下激勵多主體參與,吸納社會資本,加強專項林業工程建設,采取BOT、BPT等融資模式,健全園林技術服務,加快城鎮景觀綠化工程建設和景觀改造,通過公益林業建設及園林植物新品種建設,培育新的產業,打造集林業、城鎮化發展及旅游產業為一體的珠三角森林城市群。
  4 結束語
  “森林小鎮”是2017年由中國林業局提出的概念,在珠三角地區森林小鎮建設工作具體實施過程中,本文指認為“森林小鎮”不只是珠三角地區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而應是廣泛融合文化、產業、社會及旅游功能為一體的“四位一體”化的城鎮化創新創業實踐平臺?;诖?,珠三角地區應以生態為主題,深入貫徹落實《廣東省林業廳關于大力推進森林小鎮建設的意見》<粵林[2017]75號>有關文件精神,編制森林小鎮建設總體規劃,確定“植物選擇”、“植物配置”及森林小鎮生態系統構建3類技術標準,并從基層工作、區域布局、體制創新三個方面,構建點、線、面有機布局、“2屏、3網、9核、多點”的宜居生態網絡。
  參 考 文 獻
  [1]李瑛琴,高麗霞,林什全,等.保健漿果藍莓在森林康養旅游及森林小鎮建設中的作用[J].中國林業經濟,2018(05):63-65.
  [2]金國東.廣東省森林小鎮創建的問題與建議[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18,37(02):20-23.
  [3]鄧少珍.流溪河生態旅游型森林小鎮建設[J].園林,2018(03):55-57.
  [4]陳曉晴.森林小鎮綠染中山[J].環境,2018(02):36-39.
  [5]趙金波,王海云.努力加快創建森林小鎮繪就綠色發展“一片林”[J].時代經貿,2018(02):45-47.
  [6]吳云海.淺談建設森林小鎮與國有林場改革與發展[J].中國林業經濟,2017(06):56-57+110.
  [7]張宇,林震.一個底色,雙輪驅動,三生共贏 首批國家森林特色小鎮試點開選[J].環境經濟,2017(23):17-20.
  [8]牛京萍,趙亭.森林小鎮建設路徑分析[J].林業經濟,2017,39(10):100-103.
  [9]李影.首批30個國家森林特色小鎮試點開選[J].中國林業產業,2017(Z2):6-7.
  [10]張升.對森林小鎮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經濟報告,2017(03):95-98.
  (責任編輯:唐 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66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