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體醫結合”視域下衛生學校的太極拳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國家戰略下的全民健康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上醫治未病”的重要意義,“體醫結合”是用體育減負醫療,而這需要很多懂體育和醫學的復合型人才。衛生學校應重視“體醫結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為此加強太極拳教學,在教學理念、目標、模式、計劃、內容及評價上改革創新,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形勢,以便為建設健康中國服務。
關鍵詞:體醫結合 衛生學校 太極拳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7.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5(a)-0138-02
近幾年,隨著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建設健康中國、保障全民健康更是逐漸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工作重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面對電腦手機過久、久坐不動等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了各種各樣的慢性病,成為威脅健康的最大因素。此時,“體醫結合”再度被強調,將體育和醫療相結合,有利于傳播健康知識、豐富健身活動、改善生活方式、預防慢性疾病、促進人民健康、鞏固幸?;A、減輕醫療負擔及節約醫療資源,更有效地促進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實現。可以看出,未來“體醫結合”發展前景廣闊,對體育和醫學在行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更多、要求也更高。
1 “體醫結合”對衛生學校體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1.1 衛生學校應培養“體醫結合”的復合型人才
“體醫結合”需要大量既懂醫學又懂體育的復合型人才。衛生學校招生以初中生為主,經過三年職業培訓,最后無論升學還是就業,基本與醫療行業相關。如果衛生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由以往只重醫學專業知識、技能向增加“體醫結合”需求的體育知識、技能轉變,培養學生不僅懂醫學,也懂體育,既能勝任醫療工作,也能因工作需要開出運動處方,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積極發揮“體醫結合”的作用,為健康中國、全民健康最大化地做出貢獻。
1.2 衛生學校應加強體育工作
在“體醫結合”背景下,衛生學校的體育教師除了完成一般的學校體育工作,還應為拓展學生體育能力提供專業的體育知識教學和運動技能指導。針對衛生學校職業教育的特殊性,體育教師應該肩負使命,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不僅把學生體質健康作為首要工作,更要注重傳授學生體育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讓學生至少掌握一項較專業的運動技能,使之既能作為自己終身體育鍛煉的手段,也能在未來職業生涯中成為指導他人(尤其慢性病患者)運動健身的處方。
1.3 衛生學校應重抓太極拳教學
衛生學校由于學生的實習周期長,一般只有兩年的在校學習,也就是只有四個學期的體育課,體育教學時長相對較少,教學內容應有重點項目來抓。太極拳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之瑰寶,是歷經數代先輩們在實踐中凝結智慧和創新的成果,集健身、防身和養生為一體,適合各類人群(尤其老、弱、病人群也可習練)。若是學生熟練掌握了太極拳,不光可以作為自己日常體育活動的內容,將來也能在工作中因醫療需要作為指導他人運動的方法。因此,把太極拳作為體育教學的重點內容,可以說有事半功倍之效果,有利于促進衛生學?!绑w醫結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2 “體醫結合”對衛生學校太極拳教學的要求
2.1 教學理念要轉變
身為衛生學校中體育運動方面的專家,體育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主動承擔培養學生“體醫結合”能力的任務。為此,體育教師需要自覺加強學習,尤其關于“體醫結合”的前沿內容,掌握運動生理、運動解剖、體育保健、運動康復、損傷預防、運動處方等專業知識,主動關注學生對醫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使自己能更好地將體育知識教學與醫學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為培養“體醫結合”復合型人才貢獻一份力量。
2.2 教學目標要銜接“體醫結合”
在太極拳教學上,要做到教學目標與“體醫結合”的人才培養目標銜接,就需要體育教師首先加強自身的太極拳學習,深入研究太極拳健身、養生原理,結合醫學理論來教學生太極拳,從只求學生一時強身健體向學生日后能夠實現“體醫結合”的目標轉變。通過太極拳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太極拳運動技術、形成體育鍛煉習慣,同時培養學生對太極拳養生功能的興趣、崇尚“上醫治未病”和樹立“體育是良醫,運動是良藥”的觀念。
2.3 教學模式要改革創新
為實現太極拳在“體醫結合”上的教學價值,必須改變傳統單一、落后的教學模式。傳統的太極拳教學模式明顯不能滿足“體醫結合”的教學要求,必須大膽改革創新才能更好地探索出新的適合“體醫結合”的教學模式,達到教學效果?!绑w醫結合”不光需要師生共同轉變思想,更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如今科技進步為教學模式提供多樣化選擇,其中信息化課堂教學、微課和翻轉課堂等信息化教學模式可在太極拳教學中應用,這有助于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根據學習要求進行文獻閱讀、視頻觀賞、問題討論和經驗分享等,使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同時最大化地學習太極拳知識。另外,倡導學生假期時走進公園或廣場的太極拳健身人群中進行調查研究,加強學習、拓展思維,為將來的太極拳在“體醫結合”上的應用奠定科研基礎。
2.4 教學計劃要靈活制定
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計劃上,太極拳會安排在在廣播操、田徑、球類等內容之后,一般是最后一個學期中。從需要長期而專業的學練角度來說這樣的計劃不利于太極拳教學。筆者認為衛生學校的太極拳教學越早越好,建議安排在新生入學后的第三個月,即第一學期的后半個學期。這就使太極拳在第一學期完成教學任務后,還能在隨后的三個學期作為復習內容進行練習,“溫故而知新”,學生能在長期的練習中,不斷提高太極拳運動技術。若因天氣等因素造成學時不夠,未能完成教學計劃,也能在第二學期繼續教學,從而保障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2.5 教學內容要選擇簡單實用
在教學內容上應選擇精簡易學的動作,盡管大多數的教材上的太極拳內容已是相對簡單的二十四式太極拳,筆者依然要推薦十二式太極拳。十二式太極拳是在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的基礎上,刪減部分難度動作,精選出十二個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動作而成,特點是整套動作簡單精煉,在教學中學生更容易接受,并且能在短時間內掌握。這樣可以減少動作技術教學的時間,節約出一些時間來增加基本功內容的練習和太極拳健身、防身、養生等方面學問的探討。另外,激勵學生主動創新,將動作數量少、耗費時間短的十二式太極拳進行反方向、反動作的練習,從而增加練習時間和強度,將簡單的內容做到不簡單。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靈活增減練習內容和次數,升高和降低身體重心等方法來調節運動量。學生通過太極拳不懈的學練,可以掌握太極拳的演練風格,在身心發展的同時領略太極拳健身的魅力,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太極拳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十二式太極拳其動作難度小、通順流暢、簡單易練等特點也便于學生未來在工作中向他人推廣,方便做到“體醫結合”。
3 結語
“體醫結合”為體育和醫學的結合指明了方向,開啟了傳播健康知識、改善生活方式、預防慢性病的新時代。衛生學校要想培養出更多的“體醫結合”復合型人才,不僅要把學生的身體從小鍛煉好,還能將體育學以致用未來指導他人預防疾病,促進全民健康,為國家和社會節約醫療資源,希望太極拳教學能夠在新時期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孫通,羅敦雄,陳潔星,等.“體醫融合”背景下醫學院體育教學改革的研究[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18,19(2):55-58.
[2] 潘燕,吳榮榮.“體醫結合”視域下太極拳的價值分析[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2018,38(6):84-86.
[3] 衛佳佳.焦作市區初級中學太極拳進校園活動的現狀調查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8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