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園藝型社區景觀研究進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園藝型社區景觀是一種主要景觀類型,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園藝型社區景觀的規劃建設發展迅速,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景觀與社會文化效能。該研究通過對現有文獻資料的分析研究,闡述了園藝型社區景觀的內涵,從園藝型社區景觀的起源發展、綜合功能以及規劃設計3方面綜述了其研究進展,為園藝型社區景觀的深入研究提供指導與借鑒。
  關鍵詞 園藝型;社區景觀;規劃設計;理論方法;進展
  中圖分類號 TU 984.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12-001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2.0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Horticultural community landscape is one of the major landscape type.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horticultural community landscape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achieved good  landscape of ecological and efficiency of social culture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the connotation of horticultural community landscape was expounded,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comprehensive function and planning design was summarized,providing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indepth research of the horticultural community landscape.
  Key words Horticulture typed;Community landscape;Planning and design;Theory and method;Research progress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景觀類型越來越豐富多樣,自然體驗式社區景觀形式受到人們的廣泛青睞,園藝型多功能的社區景觀方式成為發展趨勢。園藝型社區景觀作為一種平衡力,具有田園城市、城市農業、生態景觀多重內涵[1],逐步被學界了解,并在國內外各類、各層級規劃中得到進一步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園藝技術、社區文化與園林景觀的提升,促進了宜居社區的建設與發展。
  1 園藝型社區景觀概述
  1.1 園藝型社區景觀的起源
  園藝活動一直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來人們一直都有在城市從事園藝栽培的活動。古羅馬時期的貴族在莊園中種植石榴、玫瑰等觀賞植物;我國秦朝時期趙佗開始在嶺南皇家園林中栽植觀賞性強的花卉水果[2]。這是園藝型社區景觀的雛形,它從為特定人群服務的自然景觀資源演變成如今為廣大人群服務的同時兼具社會、經濟、美學價值的綜合產物,具有特定的文化元素與景觀特質。
  1.2 園藝型社區景觀的發展與內涵
  雖然園藝起源于農耕文明時期,但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卻始于近代。由于景觀內涵的豐富多樣性,園藝型社區景觀在不同的學科和領域中,其內涵也不相同。
  20世紀初,美國為了緩解戰時食物短缺問題,市民自發組建了“自由農園”“勝利農園”等以社區為單位的農園,同時有劃撥農園、社區農園、社區支持農園、家庭園地4種平行的社區農業類型[3]。1993年De Muth[4]提出在社區支持農業中,社區是由個人組成的,這些個人作為消費者保證共同支持某一農場,生產者與消費者相互支持,共同承擔風險,共同享有農產品收益。2014年劉長安等[5-6]分別對“有農社區”和社區微農業景觀進行了系統研究,將社區農園特點總結為將農作物作為景觀元素植入城市社區,構建一種休閑性、趣味性的農藝景觀,從而節約資源與能源,盡可能地達到社區內部生態系統的平衡,營造自然和諧、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
  20世紀中后期,由于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和經濟危機,歐洲城市出現空心化現象,城中居民通過建設社區花園的形式參與到社區復興重建中。1959年,法國推行了“用花卉裝飾法國城市”的活動;1964 年,英國開展了“花開美麗英國”的運動;1970年,美國紐約開啟了“綠色拇指”項目,為全市的社區花園提供規劃設計和物質上的支持[7]。錢靜等[8-10]分別對西歐、美國、中國的社區花園進行比較研究,總結出社區花園的重要特點:為城市居民提供了可親自種植蔬菜、花卉的場所,通過親近土地、參與勞作和管理,以維護城市生物多樣性、推進民主化和增強社區凝聚力。
  進入21世紀,以園藝為手段,社區為載體的景觀形式更加豐富,將綠色與藝術、人文與生態相結合,成功優化了城市空間。2008年開始,德國開始了“可食城市”的項目實踐;美國啟動P-Patches社區園藝計劃;荷蘭開啟“可食的鹿特丹”運動,以農業的視角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彭玉亮[11]對中國都市園藝進行了新思考,將都市園藝界定為:在具有較高的城市化水平的都市間隙地帶及其周邊地區,以都市文明為依托,遵循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充分利用大城市所能提供的先進生產力,組織園藝生產經營活動,為大城市提供物質資源和非物質性服務的區域性園藝系統。
  目前我國園藝型社區景觀主要綜合社區農園、社區花園等類型,依托于休閑農園和都市園藝發展而來。劉悅來[12]提出社區園藝呈現的結果,是一個一個的小微社區花園。鄒姣等[13]認為“社區融合園藝”是在都市園藝的基礎上,將植物綠化、園藝活動、公共空間、居民生活方式幾者相互融合。   綜合國內外多方面研究,園藝型社區景觀可歸納為:由社區居民、園藝愛好者團體以及學校等共同參與設計、營造、維護管理的一類特殊類型的社區花園,除了種植蔬菜和花卉外,還種植其他園林植物,配置園林景觀要素,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一個共建、共享、共治的城市公共綠色空間,促進社區鄰里交往,為少年兒童提供科普教育、回歸自然的場所,培養公民生態環保意識,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提升城市生態景觀質量。
  2 園藝型社區景觀的功能
  園藝型社區景觀將園藝從社區層面融入城市空間,通過多元化的設計模式,將具有生態、休閑、娛樂等功能的社區公共綠地與具有教育、社會和生產等特有功能的園藝景觀相結合,通過對社區園藝種植的參與,實現各種功能性的體驗。董玥等[14]認為都市園藝具有廣闊的前景,應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社會功能、經濟功能。裴婷婷[15]對社區農園進行思考,認為它是一個集農業生產、休閑娛樂、生態服務與文化教育于一體的現代農業體系。鄒姣等[13]對“社區融合園藝”進行研究,使社區的閑置土地和空間得到充分利用,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豐收。綜合多方面研究,將園藝型社區景觀的功能總結為:觀賞功能、生態功能、園藝療養功能、社會功能、經濟生產功能5個方面。
  2.1 觀賞功能
  園藝型社區景觀通過園林中植物要素的個體、群體來襯托美化環境,形成優美的視覺效果,同時為城市人提供了休閑活動的場所[16]。段玲玲[17]從景觀平面構圖具有節奏感的形式美,園藝植物具有季相變化的觀賞價值美,居民參與性強的勞動美3方面解析了園藝型社區景觀的觀賞功能。
  2.2 生態功能
  Rees[18]認為園藝型社區景觀減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循環使用城市廢物。同時,方志權[19]提出都市園藝具有“潔、凈、美、綠”的特色,可以充當都市的綠化隔離帶,防治城市環境污染,減少和補償城市建設造成的耕地占用。
  隨著社區景觀形式多樣性的發展,園藝與建筑結合不僅可以起到遮陽的作用,而且可以吸收大量熱量進行自身的光合作用,顯著緩解城市中的熱島效應,促進其轉變成“綠島效應”[20]。
  2.3 園藝療養功能
  現代都市人在社區中開展園藝活動,栽植的植物與居民兩者共同生長與改變,這種生物性的聯系促進居民與他人更好的交流,從而改善身心狀態。李樹華[21]首次系統地介紹了園藝療法的概念,即“對于有必要在其身體以及精神方面進行改善的人們,利用植物栽培與園藝操作活動從其社會、教育、心理以及身體諸方面進行調整更新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把社區的綠化系統和園藝景觀元素相融合,緩解現代社會居民“亞健康”狀態,提倡的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慢”與“樂”的生活態度,“健康、綠色、環保、可持續”的生活理念。
  2.4 社會功能
  園藝型社區景觀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促進交流、科普教育、示范展示3個方面。根據1989年美國社會家R.Oldenburg提出的“第三場所”理論,有農業存在的空間有望成為生活、工作之外的第三場所,使人們與工作關系之外的朋友共同勞動、輕松交流,豐富社區生活。Nelson[22]認為園藝是生產型的綠色要素,兼具人文和自然雙重景觀屬性,具有開放性、協作性的特質。隨著現代園藝的不斷發展,把先進的園藝科學技術作為推廣宣傳對象,科普教育城市居民對于園藝的認識,提高人們的園藝常識等以引導更多園藝相關產業的穩步發展。
  2.5 經濟生產功能
  園藝型社區景觀充分利用社區的閑置空地和土地進行園藝種植,也具有一定的經濟生產價值,能為居民提供如葡萄、山楂等具有觀賞價值又同時具有經濟價值的園藝產品。
  3 園藝型社區景觀規劃設計研究
  園藝型社區景觀的規劃設計涉及園藝學、風景園林學、景觀生態學、環境心理學等多學科。劉長安[5]采用文獻研究與調研、定性與定量、設計性研究方法與情景模擬法相結合的方法,基于樸門永續設計理論和馬克思代謝斷層理論對“有農社區”展開研究。任柳蓮[23]在農業多功能理論 、農業產業鏈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支持下,采用“多元組合”戰略發展模式,對北京市社區支持農業(CSA)發展模式進行了創新研究。任晨菲[24]結合文獻研究和調研,在景觀生態學、旅游心理學、體驗經濟學、綠色產業和圈層結構的理論下,結合現代農業發展總結了實用性規劃發展策略,為都市園藝型景觀的發展提供參考。
  3.1 園藝型社區景觀的構成
  3.1.1 園藝植物。
  園藝型社區植物景觀設計巧于因借,精在體宜,使人的參與性與園藝植物相連,景物與視線巧妙結合,追求植物景觀所形成的空間尺度以及植物群落美,營造出多層次享受于一體的宜居社區[25]。基于植物造景歷史文化的優勢,我國關于園藝植物造景規劃設計的文獻研究成果較多。
  在設立目標、制定施工方案等園藝植物景觀具體規劃流程中,孟雪[26]認為應對植物空間、材料、平立面進行系統規劃設計。鄭曉倩[27]采用標準樣地法對福州市居住區植物群落進行了調查,對園藝植物群落物種組成、應用頻度、生活型組成、群落的配植方式進行分析后,對其規劃設計提出了優化建議。劉曉嫣[28]在崇明東灘瑞慈長者社區實例研究中,運用園藝療法、五行學說、環境心理學、環境行為學等多學科理論,研究社區植物景觀設計要點。蘇曉婕[29]在對比中美家庭園藝景觀設計構成要素后得出,中國在植物選擇和規劃設計上注重整體關系以及植物本身的文化意境,講究含蓄收斂,重意境創造。
  3.1.2 園藝場地。
  都市園藝基本要素的場地和由其提供的綠色資源表現出共享與獨占的統一性[11]。蔡君[9]在對紐約的社區花園進行研究后,認為社會團體或志愿者的參與為社區場地重新注入生機。鄒姣等[13]提出對園藝型社區場地進行保留生產性空間、重構現有的空間、填充閑置空間的規劃構思。潘逸煒等[30]在上海小普陀觀音禪院社區花園實例分析中,遵循了場地原有東西軸線,重塑東部植物層次和空間關系。謝瀟萌等[31]對北京居民自發性戶外園藝活動特征進行研究后,從建筑類型、居住區建筑布局形式兩方面對園藝活動場地的分布特征進行了闡述。   3.2 園藝型社區景觀形式與規劃設計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在居室的鄰近從事園藝休閑活動,園藝型社區景觀應用形式成為熱點話題。因為并不是社區內所有景觀都適宜被園藝景觀替代。2011年開始,胡秀娟等[32-33]系統研究了社區公共綠地、社區中宅前屋后及建筑內公共空間、建筑屋頂及建筑其他區域中園藝型社區景觀的空間載體應用,并提出了具體策略。綜合國內外文獻,園藝型社區景觀形式按照應用空間可分為地面綠化、立體綠化兩種類型。
  3.2.1 地面綠化與規劃設計。
  地面綠化是園林綠化中最普遍的一種方式。陳雅軒等[34-35]以西南地區的園藝植物為例,對園藝植物在社區轉角處景觀的處理、社區景觀組團上的運用、小區園路上的應用、小區公共區域的配置方法等社區不同場地的植物應用形式進行了系統的闡述。蔡玲玲[36]研究將園藝療法植入居住區綠化景觀設計中,提出通過園藝景觀靜態感官刺激和動態活動參與的方式,緩解現代人亞健康問題。顧文蕓等[37]以傳統養生文化與園藝療法結合為切入點,從空間布局規劃、地形設計、植物景觀營造等方面研究了園藝療法型社區景觀設計模式。
  1980年,園林設計師、環保主義者Robert Kourik發明了 “可食地景”,選擇可以供人們食用的植物種類,用生態園林設計方式設計、構建綠地、花園等場所,使其變成富有美感和生態價值的景觀場地。2016年,蔣愛萍等[38]對可食地景進行研究,從可食地景應用布局、常用園林植物應用形式等方面對可食地景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進行探論。孫玲玉[39]結合國內外城市庭院園藝案例,對在露地栽植中結合海綿城市、可食地景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楊艷等[40]從可食地景在園林植物中的應用優勢、實踐案例以及面臨的挑戰等方面進行闡述,對可食地景在園林植物景觀應用與發展起到了參考作用。
   安徽農業科學                         2019年
  3.2.2 立體綠化與規劃設計。
  1985年錢學森[41]先生引進了“市區立體農業”的概念,并從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等方面進行探究,此后園藝型社區景觀垂直綠化的營建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并成為一個熱點研究對象,產生了明顯的生態、社會與經濟效益。肖寒[42]深度研究了城市立體綠化的模式內容和特征,研究選擇適宜的立體綠化模式,將使建筑物自身空間潛能和綠色植物不同的效益實現有機統一,以尋求城市立體綠化模式的可持續發展的調控機制。但現階段有關社區層面的立體綠化資料較少,綜合多方面材料,將園藝型社區景觀立體綠化主要分為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
  (1)垂直綠化。
  園藝型垂直綠化也被稱為花墻,通常應用于建筑室外墻面、陽臺和露臺,是豎向空間的一種立體綠化模式。王雪等[43]闡述了垂直綠化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垂直綠化的主要形式,并對今后發展城市垂直綠化工作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隨著垂直綠化的發展,僅攀緣式景觀稍顯單調,現多在垂直面上搭建構架,將懸掛式植栽容器附于其上,將不同的園藝植物作造型設計。應鈴琴等[44]針對多肉植物在現代園藝發展中室外垂直綠化的設計進行探析。黎彩敏等[45]實地調查佛山市 11 個新式垂直綠化場所,分析其植物種類、景觀效果、種植方式與生長狀況等,探討新式垂直綠化的應用現狀。
  (2)屋頂綠化。
  屋頂園藝花園充分利用社區建筑的閑置屋頂,整合土、肥、種苗、生態種植箱等一系列環保產品及農業技術,采用裝配式、景觀化的配置手法,用適宜的園藝植物替代屋頂綠化的景觀植物,是最便捷實現園藝型社區景觀的途徑。在樓頂種植觀賞園藝植物,全方位利用居住空間,使城市綠化向立體化、空間化發展[45]?!疤炜詹藞@”作為國內較早進行系統運作的屋頂園藝實踐項目,以一種低干擾的態度介入城市空間中,經驗證明屋頂園藝在技術及空間上是完全可行的。李凌云等[47]從植物的觀賞特性方面對其應用狀況進行分析,并依據園林布局形式和屋頂的開敞程度對杭州市屋頂綠化進行分類。唐斌[48]結合杭州市屋頂綠化技術調查,探討米蘭“垂直森林”植物景觀營造技術,研究相關園藝技術在屋頂綠化中的應用,運用了有機生態型栽培基質、無土栽培技術、自動灌溉技術和蓄排水技術等園藝技術,達到了屋頂綠化精確灌溉、自動控制、智能調控及景觀美化等效果。段曉鵑[49]利用農藝植物,運用秩序感、地塊造型模紋圖案、立體種植搭設棚架等設計方法實現可食地景的屋頂種植。
  3.3 園藝型社區景觀的空間評價研究
  以景觀構成為出發點,園藝型社區景觀的空間價值可從舒適度、便捷性、美景度等多方面進行解析。目前,國內針對園藝型社區景觀空間評價尚未形成系統的針對性的景觀評價體系。
  徐怡珊等[50]通過定量的系統分析模型以西安典型社區為例,初步探討低碳生態社區空間形態評價體系的應用。呂文苑[51]以吉林省鄉村社區空間為研究對象,對鄉村社區各層次空間形態特點進行分析,應用比較分析法,橫向比較了15 個典型鄉村社區,對其空間布局進行歸類并進行適宜性評價。王勇等[52]采用 AHP和模糊評價法以蘇州市的4個典型安置社區為樣本進行了分析,構建公共空間活力評價模型。翟宣臣等[53]通過對國內外開放街區案例的討論研究,從空間利用、環境安全、交通可達、空間安全4方面入手評價社區公共空間使用潛力并提出提升策略。許廣通等[54]基于PSPL調研法以生活性問題和空間性需求為導向對武漢鋼花120社區為例,對其空間舒適、功能性、多樣性等方面進行評價。
  4 展望
  園藝型社區景觀在國內雖然處在起步階段,但其發展迅速,市場發展前景廣闊。隨著園藝植物選育技術的發展,適合城鎮園藝型社區景觀的植物材料會越來越豐富。同時,現代化城鎮社區注重生態景觀與住宅及產業的一體化規劃建設,因而園藝型社區景觀布局會更加合理,景觀類型會更加多元化。鑒于園藝型社區景觀特有的社群性和地域性,通過“社區管家”“認養園藝綠地”“社區志愿者”等共建、共享、共治的方式,激發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有助于進一步促進園藝型社區景觀的發展建設。目前,我國大力促進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等發展,這需要加強對園藝型社區景觀的研究。國外對園藝型社區景觀的研究較國內成熟,應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配套優化模式通過成景轉化,提升我國園藝型社區景觀的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劉寧京,郭恒.回歸田園——城市綠地規劃視角下的可食地景[J].風景園林,2017(9):23-28.
  [2] 石蕓溪.嶺南園林藝術特色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2.
  [3] 王志芳,蔡揚,張辰,等.基于景觀偏好分析的社區農園公眾接受度研究:以北京為例[J].風景園林,2017(6):86-94.
  [4] DE MUTH S.Co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and resource guide[M].Beltsville,MD:National Agricultural Library,1993:10.
  [5] 劉長安.城市“有農社區”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4.
  [6] 侯宇.社區尺度下的城市微農業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6.
  [7] 蘇曉婕.中美家庭園藝景觀設計構成要素比較[J].現代園藝,2012(14):131.
  [8] 錢靜.西歐份地花園與美國社區花園的體系比較[J].現代城市研究,2011,26(1):86-92.
  [9] 蔡君.社區花園作為城市持續發展和環境教育的途徑:以紐約市為例[J].風景園林,2016(5):114-120.
  [10] 李輝,溫靜.社區花園——城市公共空間的新選擇[J].綠色科技,2018(9):16-17.
  [11] 彭玉亮.中國都市園藝發展的新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03,31(2):327-328.
  [12] 劉悅來.社區園藝——城市空間微更新的有效途徑[J].公共藝術,2016(4):10-15.
  [13] 鄒姣,甘德欣,雷文艷.基于“社區融合園藝”的長沙市城市社區可持續設計[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11):103-105.
  [14] 董玥,周攀,孫大為.都市園藝及其市場發展方向[J].園藝與種苗,2015(10):50-51,54.
  [15] 裴婷婷.我國社區農園建設的一些思考[J].現代園藝,2018(15):59-61.
  [16] 郭麗芳.城市綠化中觀賞園藝植物的應用分析[J].廣東蠶業,2017,51(11):16.
  [17] 段玲玲.農園景觀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3.
  [18] REES W E.Why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forum on cities feeding people:A growth industry[M].Vancouver,Canada:IDRC,1997.
  [19] 方志權.論都市農業的基本特征、產生背景與功能[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20(5):281-285.
  [20] 吳金順.屋頂綠化對建筑節能及城市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07.
  [21] 李樹華.盡早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園藝療法學科體系(下)[J].中國園林,2000(4):32-34.
  [22] NELSON T.Closing the nutrient loop:Utilizing organic waste for food production instead of throwing them away in landfills[J].World watch,1996,9(6):10-23.
  [23] 任柳蓮.北京社區支持農業(CSA)發展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5.
  [24] 任晨菲.現代農業背景下都市園藝的思考與探索[D].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8.
  [25] 馮世海,劉盼盼.居住小區中園藝植物的設計[J].現代園藝,2015(2):61.
  [26] 孟雪.城市園林園藝植物景觀的設計與規劃分析[J].科技資訊,2018,16(20):58-59
  [27] 鄭曉倩.福州市現代居住小區綠地植物群落特征與景觀評價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5.
  [28] 劉曉嫣.養老社區植物景觀適老性規劃設計研究:以崇明東灘瑞慈長者社區為例[J].中外建筑,2016(5):95-97.
  [29] 蘇曉婕.中美家庭園藝景觀設計構成要素比較[J].現代園藝,2012(14):131.
  [30] 潘逸煒,王計平.社區自治下的禪寺社區花園景觀設計研究:以上海小普陀觀音禪院為例[J].設計,2017(23):150-151.
  [31] 謝瀟萌,尹豪.城市居民自發性戶外園藝活動特征研究:以北京為例[J].風景園林,2017(9):29-35.
  [32] 胡秀娟.家庭園藝景觀設計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1.
  [33] 何偉,李慧.探析社區中可食景觀的空間載體及設計理念和技術[J].風景園林,2017(9):43-49.
  [34] 陳雅軒.園藝植物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運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7):9467-9469,9477.
  [35] 馮世海,劉盼盼.居住小區中園藝植物的設計[J].現代園藝,2015(2):61.
  [36] 蔡玲玲.植入園藝療法的居住區綠化景觀設計[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15(10):41-45.
  [37] 顧文蕓,單奕.園藝療法與傳統養生文化在養老景觀中的應用[J].綠色科技,2016(1):143-145,147.   [38] 蔣愛萍,劉連海.可食地景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J].林業與環境科學,2016,32(3):98-103.
  [39] 孫玲玉.國內外城市庭院園藝的案例分析[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6.
  [40] 楊艷,余世媛.可食地景在園林植物景觀中的應用[J].四川建筑,2018,38(2):39-40,44.
  [41] 錢學森.為了2000年,我想到的兩件事[J].新建筑,1985(1):3-4.
  [42] 肖寒.城市空間立體綠化的模式與未來的發展[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2.
  [43] 王雪,任吉君,梁朝信.城市垂直綠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北方園藝,2006(6):104-105.
  [44] 應鈴琴,陳華開.多肉植物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3(6):130.
  [45] 黎彩敏,鐘綺明,林葉,等.新式垂直綠化在佛山市的應用調查[J].現代園藝,2018(23):38-39,169.
  [46] 王華.淺析觀賞園藝植物在城市綠化中的應用[J].山西林業科技,2017,46(4):71-72
  [47] 李凌云,包志毅,賴齊賢,等.杭州市屋頂綠化現狀調查研究[J].北方園藝,2011(9):116-120.
  [48] 唐斌.基于園藝技術的屋頂綠化研究與實踐[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5.
  [49] 段曉鵑.可食地景項目在屋頂的實現[J].現代物業,2018(4):253.
  [50] 徐怡珊,周典,張丹陽,等.低碳生態社區空間形態評價體系與應用[J].規劃師,2016,32(7):87-91.
  [51] 呂文苑.吉林省鄉村社區空間布局適宜性評價及優化配置研究[D].長春:吉林建筑大學,2016.
  [52] 王勇,鄒晴晴,李廣斌.安置社區公共空間活力評價[J].城市問題,2017(7):85-94.
  [53] 翟宣臣,朱元勛,王貝貝,等.開放社區背景下城市街道公共空間使用潛力評價及提升策略研究: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J].住宅與房地產,2017(18):5-7.
  [54] 許廣通,何依,畢瑜菲.基于PSPL調研法的社區微空間評價與優化策略:以武漢鋼花120社區為例[J].華中建筑,2018,36(11):108-1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513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