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術的科學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21世紀是一個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世紀,將現代信息技術有效地應用于小學科學教學當中,將科學學科和信息技術進行整合,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藏的豐富的科學知識,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讓教學“活”起來。
關鍵詞:小學科學;信息技術;有效性
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興趣是小學生進行求知活動和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十分重要。一個教師的語言描述能力再強,也不如讓學生邊看、邊聽、邊想、邊動手的效果好。而信息技術課件具有獨特的功能,它集文字、圖片、聲音、動畫、影像于一體,用它導入新課,可以使學生盡快進入教師所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在頭腦中產生疑問,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使學習更輕松、更有趣。
如在教學小學科學《食物鏈》一課時,我設計并利用了信息技術教學課件:屏幕上出現一片綠油油的稻田,蝗蟲正在吞吃著嫩綠的禾苗,一只青蛙眼看將把蝗蟲作為一頓美餐,不遠處卻有一條黑蛇吐著紅信,在稻田里竄來竄去,將向青蛙發出攻擊。突然,一只巨鷹從天空俯沖下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蛇撲去。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我引導學生思考水稻、害蟲、青蛙、蛇以及鷹之間的食物關系,從而自然地開始進行食物鏈的研究。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科學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科學信息
在現實生活中,受各種條件的限制,我們的學生獲得知識的真正途徑是課本,真正要達到學生全面發展,還需依靠多媒體技術。我認為,在組織安排教學過程中,要把時間放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上,根據重點把精力放在簡化利用資源所經歷的實際步驟上。
如教三年級《各種各樣的葉》一課,我讓學生在課外親自觀察葉和瀏覽相關網站、雜志。他們查閱到了有關葉的很多信息,并保存在植物信息的文件夾里。在筆者的演示下,學生圍繞課件的內容,遨游于“看一看”“想一想”“議一議”等學習過程中。學生帶著幾個問題進入葉的海洋之旅,各自有選擇地獲取自己喜愛的有關葉的信息。
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優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其信息的存儲、傳遞、再現能力受到限制,“動態”展示上幾乎是一片空白,尤其在一般實驗條件下難以再現的內容,大到宏觀世界的科學規律,小到微觀世界的精細結構等,教師無法準確表達,學生學得朦朧迷茫。而信息技術能將微觀的、不可見的、抽象的教學內容,逐層展示給學生觀察,形象直觀,效果顯著。
例如:小學三年級上冊《植物的一生》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種子的基本構造──胚根和胚芽,難點是指導學生認識胚根發育成植物的根系,胚芽發育成植物的莖葉。根據過去教學中的經驗,大多數學生對該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難以掌握。于是我便采取了觀察與課件相結合的方式,設計了一張種子的構造──胚根、胚芽活動動畫,先讓學生看著課件按從外到里的順序觀察菜豆種子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然后讓學生匯報總結出所觀察到的每一個部分:最外層的皮是種皮、豆瓣邊上小芽是胚根、胚根上部小葉狀部分是胚芽、內部兩片葉片是子葉。然后讓學生解剖花生、大豆、蠶豆等種子分別指出種子的胚根、胚芽部分。這時學生自然就會得出:不管什么植物的種子,都有胚根和胚芽。我通過這樣分類教學,采取課件和觀察相結合的方法,既訓練了學生觀察的能力,又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掌握了知識,突破了教學重難點,提高了教學效果。
總之,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使現代教學手段和方式有了很大提高。在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下,小學教育更要注重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意識,開拓小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教育教學理念應該與信息化技術深度融合,使學生能夠得到更豐富的教學資源,提高小學科學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遠峰,王艷華.用好信息技術推進課程改革[J].河北教育,2004(12):27-28.
[2]周清松.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的整合[J].教學儀器與實驗,2004(1):32-34.
作者簡介:董維民(1974—),男,甘肅隴西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科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65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