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字的記號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漢字的發展變化,漢字象形性的特點在不斷弱化,記號化的趨勢在不斷增強。文章通過研究現代漢字,歸納整理漢字記號化的發展途徑,總結漢字記號化的幾種類型,探討當今漢字記號化研究的一大誤區,分析了漢字記號化的利弊,以期合理地看待漢字記號化這一現象。
關鍵詞:漢字記號化;記號字;半記號字;構字法
一、漢字記號化的理論來源
20 世紀 40 年代,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中提出了以記號討論漢字構形的理論。20世紀80年代,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中提出了最早的關于論證漢字記號化的詳細的理論。蘇培成先生認為象形字演變成記號字是因為象形字經過楷化之后不再象形,也無法從字形中看出讀音。
漢字記號化作為漢字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趨勢,在許多的語言學、文字學著作中都有關于其的論述,如錢乃榮的《現代漢語》、王寧的《漢字構形學講座》等。這些著作中關于漢字記號化的探討,以裘錫圭先生的理論最為詳盡、語料最為豐富。有關漢字記號化現象研究的文章主要有董治剛的《漢字記號化研究》、杜娟的《現代漢字構字法探析》等。
二、漢字記號化的產生途徑
?。ㄒ唬┰挤柕奈张c保留
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一書中指出,一些原始符號在漢字創造之初被吸收、接納,并且一直保留了下來,因此這部分漢字具有記號的特點。例如,原始陶器上的刻畫符號、用來記事的結繩和契刻符號以及古人用以占卜的八卦符號。這些符號與我們所處的時代相去甚遠,其形式和意義大多已無法考證,但從更為廣闊的層面上看,它們都可視為記號,對漢字的產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并為漢字的創制提供了啟示,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類文字符號的作用。
?。ǘh字自身的原因
1.字形的變化
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變革,這次變革使得許多漢字的形音義關系就此破裂,許多記號字或半記號字因此出現。如“月”的古字形與彎彎的月亮相似,通過圓轉的筆畫將月亮的形狀描摹了出來,使人看到這個字形就能聯想到月亮,而隸變后“月”字的筆畫變得平直,彎角變成了直角,如果不作歷史的考證,就無法由字形聯想到字義,“月”的字義和字形的關系由此割裂,“月”字成了一個記號字。
2.字義的變化
?。?)引申。字義在發展中會通過引申的方式產生新的字義,引申是漢語字義發展變化的常見途徑之一。引申義產生后,引申義取代本義,成為漢字的基本意義,這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因此,字義的引申可能會使漢字具有記號的性質。例如,“料”字是由“米”和“斗”兩部分構成的,斗在古代是量米的工具,因此“料”在古代是“稱量谷物”之意,是一個會意字。后來,“料”字由這一意義引申出了“預估”“猜想”“調味品”等意義,在現代漢語中其原本的意義已經舍去不用了,所以現代漢語中的“料”字與構成它的兩個部件在語義和語音上都失去了聯系,“料”成了一個記號字。
?。?)假借。本無其字的假借是指造字時沒有專門為語言中的某個意義造一個新的形體來記錄它,而是在已經造好的字中找一個音同或音近的現成的漢字來記錄,如“莫”和“暮”。只保留了假借義,喪失了本義的字可能被看作是記號字。
3.字音的變化
漢字的聲韻調系統從古至今發生了變化,古今漢字的讀音不同會導致漢字中原本可以表音的聲符不再具有表音的作用,使部分漢字變成半意符半記號字。例如,“溺”字在《說文·水部》中解釋為“從水弱聲”,“弱”現在讀若“若”,“溺”現在讀若“逆”,二者讀音完全不同,所以“溺”字原本的聲符“弱”變成了一個記號,“溺”字也就成了一個半意符半記號字。
?。ㄈ┥鐣陌l展對漢字的要求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漢字作為漢語的書面載體,其發展必須符合漢字使用者的需要。作為信息載體的漢字,其形體應該盡可能清晰簡單,方便人們記憶和使用。所以縱觀漢字形體的發展過程,是以簡化為主,繁化為輔的。許多漢字簡化后成了記號字或者半記號字。例如“龍”字本來寫作“龍”,簡化后的“龍”與其原本的字形相差極大,因此“龍”成了一個記號字。
三、漢字記號化研究中尚存在的問題
關于漢字記號化研究的相關理論盡管已經相對完善了,但是仍存在一些沒有解決的問題,如漢字記號化對認識漢字性質干擾的問題。裘錫圭先生認為文化水平不同的人可能會對一個字是記號字還是形聲字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實際上,對某一個漢字是哪一類字的判斷是對漢字定性的問題,漢字作為客體,其性質在特定的時間點和特定的認識范圍中是固定不變的,因此漢字的性質不應該隨著認識主體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想要走出一個漢字既是形聲字又是記號字的誤區,就必須先區分清楚構字法與造字法。造字法是從漢字創造之時所遵循的造字方法的角度來說的,共有四種。構字法指的是現狀分析,只從當前漢字的字形、字音和字義的現狀著眼,尋求構形條例。就一些字來說,造字法的分析和構字法的分析是一致的,如“想、放”都是形聲字;“眾、尖”都是會意字??墒且灿幸恍┳?,兩者的分析結果并不一致,如“日、云”,從造字法來說是象形字,從構字法來說是記號字;“江、綢”從造字法來說是形聲字,從構字法來說是半意符半記號字。按照構字法來分析,古文字時期的表意字、形聲字或假借字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有一些成了記號字或半記號字。所以分析漢字的時候,不必把形聲字和記號字視作兩個不可兼容的領域,要明白它們是從不同角度劃分出的概念。
四、對漢字記號化現象的利弊分析
漢字的記號化是漢字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必然趨勢之一,這一趨勢利弊兼有。一方面,漢字的記號化使漢字形體由繁趨簡,減少了人們的書寫時間,降低了漢字的識記難度;但另一方面,漢字的記號化客觀上削弱了漢字的理據性,破壞了部分漢字的文化內涵。此外,在漢字形體簡化的過程中,會出現將原本不同的偏旁簡化為同一偏旁的情況,如“漢”“雞”“戲”簡化為“漢”“雞”“戲”,這在無形中增加了人們學習漢字、理解漢字的難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府推行了兩次漢字簡化方案,一次成功,一次失敗,第二次漢字簡化運動中,出現了一些為簡化而簡化的情況,引起了用字混亂。由此可見,不顧實際情況,一味推進漢字記號化會引起用字的混亂,影響漢字的功用。反之,合理利用漢字記號化,由此加深對漢字性質的認識,充分利用好漢字,使其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才是合理舉措。對于漢字記號化的利弊,我們不應武斷地下結論,這需要留給時間去檢驗。
參考文獻:
[1]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2]王鳳陽.漢字學[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王怡(1996—),女,山東青島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現代漢語語法修辭。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6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