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化感作用在現代園林植物配置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闡述了化感物質定義,總結出了化感作用對植物之間,植物群落的穩定性和平衡性的研究,探討了化感作用在園林植物配置上的應用,對合理、科學進行園林植物配置應用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化感作用;應用;現代園林;植物配置
  化感作用又名他感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已有關于化感現象的記載,并有意識地將其應用到了傳統農耕作物。西晉時,楊泉《物理論》就記載“芝麻之于草木,猶鉛錫之于五金也,性可制耳”。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曾在其著作《齊民要術》記載有關于植物相生相克的作用,并提出相應的栽培措施。德國科學家H.Molish(1937年)首先提出了植物化感作用概念并定義為:所有類型植物(含微生物)之間生物化學物質的相互作用,同時指出這種相互作用包括有害和有益2個方面。Rice于1984年定義一較完整的化感作用定義: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謝分必物對環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有利或不利的作用。化感物質是生物體所產生的非營養型此生代謝產物,能影響其他植物、微生物的生長、健康、行為或群體關系。筆者認為,植物所散發的保健型氣味或其他傳播于人類之間的次生代謝產物也應該稱作它感作用,尤其在保健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所能體現。
  現代園林相對于古典園林更加突出的是藝術與科學的統一和綜合。現代園林既要滿足人生活所需的功能,又要使人融入園林要素之中。同時,相對于純美學概念構圖和純建筑學觀念的堆積式原始園林思想已經落伍,現代園林考慮的中心重點是將園林特有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最大化地整合和表現。植物在園林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現代園林越來越重視植物軟景成分。相對于造價成本高,表現形式單一、呆板,園林植物有著季相的輪回和豐富的景觀變化,其在園林中的組成價值與日俱增,園林植物配置的優劣更直接影響到園林工程的成敗。
  所以,了解、認識、熟知園林植物的生態、生活、生理習性,尤其影響植物自身、植物與植物之間、植物與生態群體之間的化感作用,通過合理利用園林植物分泌的它感物質,自然調節各物種間的相互關系,形成合理園林植物群落,可有效減少化肥、農藥等維護成本,這對于園林景觀的建成與發展,尤其園林植物此類粗放管理型的綠地環境,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1化感作用在植物配置中的應用
  在園林中常見的具有他感作用的園林植物多分布于以下科屬:松科松屬、云杉屬、冷杉屬;柏科柏屬;殼斗科櫟屬;樺木科樺屬;楊柳科;桃金娘科桉樹;豆科相思樹、刺槐和印度黃檀;椴樹科小葉椴;漆樹科漆樹;胡桃科胡桃;禾本科的竹;苦木科的臭椿;??频陌咨:烷艠?木犀科的水曲柳和白蠟;榆科的樸樹;木麻黃科的木麻黃;山龍眼科;杜鵑科的山月桂屬和杜鵑屬;樟科等。
  2利用園林植物相克的化感作用
  在植物配置初期,由于植物的適應期過程,導致植物間的他感克生作用不是很明顯,但隨著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植物間的他感作用就會越發明顯,隨著時間推移,這種作用會對植物配置的初衷和植物群落的構成、發展穩定性及生態平衡造成致命的危害。在園林植物配置過程中,通過對伴生植株的選擇,選擇一些能夠抑制其他雜草,但又不對其他植物的生長無害的植株。
  蘋果樹具有自毒作用,能強烈地抑制其幼苗的生長。彭瑜等研究證明,紅花酢漿草對9種草坪植物的化感作用,紅花酢漿草的化感作用在幫助其自身擴展生存空間、排擠其他物種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白樺、松樹與云杉不能間作;洋槐的樹皮和花及風信子、稠李分泌的揮發性物質也能抑制某些植物生長;果樹邊不宜種花圈。楓楊、桉樹等分泌物對其它植物化感抑制作用較強。在園林應用上盡量不要使用純林,以避免生物多樣性差,立體結構不豐滿。山茶科植物與山毛櫸科植物有較強的相互抑制作用。采用這兩類植物造景,可能會出現生長不良。山茶科植物對紅桎木也存在較強的抑制作用。另外,如何有效控制藻類繁生,一直是從事園林規劃設計的人們關注的領域。鳳眼蓮根系通過向水域分泌某些化感物質,可有效抑制藻類生長,使水變澄清。石菖蒲對多種綠藻和藍綠藻等藻類有顯著的抑制效果,可用于治理富營養化水體中的藻類繁生,此外,水花生、水浮蓮、浮萍、滿江紅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克藻效應。
  當然,植物的化感作用物質只有在一定的范圍內才能表現其它感效果。在進行園林植物配置時,可以把2種相互抑制的植物間隔一定的距離,以避免其相互干擾。研究表明,如配植時2種植物間距超過冠幅的2~3倍,相互影響將降到最低。了解了這些知識,景觀設計者不但能避免相克植物間的混交帶來的損失,而且還可以充分利用化感作用的原理來進行合理的配植和植物應用,將園林植物的功能和效果發揮到最大化和最優水平。
  3利用植物互生的化感作用
  園林植物環境相對真正的自然野生生態環境而言,更多地受到人類及其活動的影響,在當今中國園林重栽輕養的社會背景下,粗放的管理模式更使園林植物應用最佳的表現形式更為困難。相對而言園林植物配置的穩定性、多樣性較薄弱,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空間條件下,更為有效地、最大化地利用好自然資源和生態因子,是園林綠化人員必須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針對于生物多樣性較少的園林植物環境來講,更充分地利用植物群落的互生作用,不僅能夠增加植物生態環境的多樣性,更能有效地增強群落結構和功能的穩定性,使群落中各植物個體,各層分能夠有效合理的相輔相成,促進園林植物群落的進化和發展。
  如喜光性的高大喬木能為耐陰性灌木或地被植物提供一個較好的陰濕環境,從而促進其生長,達到相互間的和諧。毛竹和苦櫧都是杉木常見的伴生樹種,據報道,毛竹和苦櫧在與杉木混交時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杉木的生長,所分泌的某些化感物質經淋洗進入土壤中,對杉木種子產生正面的作用,從而促進杉木種子的發芽和芽的生長。研究發現,歐洲小葉椴根系分泌物對英國櫪、歐洲白蠟的生長都有促進、互生的積極作用。刺槐根系分泌物能夠明顯促進北京楊的生長,核桃促進山楂,板栗促進油松等事例充分說明,綠化人員可通過化感作用確定混交群落樹種,并通過合理配置各樹種的種類和數量,可以達到各植株相互促進,植物群落穩定發展,達到速生、高效的理想效果。
  4結語
  隨著科技的進步,尤其是現代分子水平等的迅猛發展,化感作用的作用機制和機理等會更加清晰地表現,目前化感作用研究的方向和目標主要集中在化感物質及其釋放過程上,而相對于園林綠化中植物配置的現實指導意義卻很少有人注意。隨著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提出,人們越發認識到合理處理好自然與社會、環境與人類、植物與人類關系的重要性,現代園林的進一步發展,更要求我們園林綠化工作人員能夠全面地理解植物之間的作用機制和化感等互作效應,以現代科學理論為指導,以最大發揮植物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為核心目的,創造出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生態穩定的現代園林。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59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