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兒童語用障礙的表現及其成因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語用障礙是在自閉癥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交際障礙性的疾病。本文從話語行為、會話行為以及語篇能力三個方面對自閉癥兒童的語用障礙的表現進行了分析,并從語言和認知兩個方面對該病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并利用取效行為對兒童語用障礙的訓練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自閉癥 兒童 語用障礙
語用障礙是指患者因各種因素導致的在語言互動方面出現的困難或障礙,主要表現為對他人交際意圖的理解、自我思想表達的困難以及會話語篇、語言風格的適切性使用障礙、交際效率低下,因此該病又被稱為社會(語用)交際混亂或語用混亂。語用障礙在自閉癥兒童中較為常見,主要表現為與他人無法進行良好的交際互動,屬于特殊型語言障礙的子類型與相關類型的一種。
一、自閉癥兒童語用障礙的表現
?。ㄒ唬┰捳Z行為
話語行為主要是對兒童在話語連貫性、語篇銜接性以及對語言的特征、功能的使用情況等方面進行研究。對于自閉癥兒童來說,其在話語行為上的表現主要為異常重復語言和會話修復。
1.異常重復語言
異常重復語言主要表現為重復話語、回聲話語、喋喋不休以及重復肯定等,其中重復話語與回聲話語在自閉癥兒童中較為常見。相關研究顯示,自閉癥兒童相較于正常兒童在會話中對于話題的重復和輪替要明顯增加?;芈曉捳Z是指對說話著對他人語言、語音、語調的部分或者全部重復,且這種重復非常精確。相關研究顯示,在自閉癥兒童中回聲話語主要表現為回聲式、公式化的語言,但隨著其語言發展這種情況會逐漸減少。
2.會話修復
會話修復是指在說話者在話題中斷后對原話題進行修正、更改或者重復的能力。有研究表現,自閉癥兒童在意識到會話中斷后會嘗試通過發聲或者肢體碰撞來修復會話。此外,重復、加強、替代、否定也是自閉癥兒童應用較多的會話修復策略。
?。ǘ捫袨?
1.輪替
在自閉癥兒童的會話中,輪替困難或中斷的現象十分常見,且研究顯示,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相較于高功能自閉癥在會話中會存在較多的獨白性話語,這是可能是導致其出現輪替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2.及時性回應
自閉癥兒童會話中回應延宕現象是造成話輪時間延長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自閉癥兒童的語言理解能力較差也是造成其無法及時回應或不知應何時回應的主要因素。相關研究顯示,自閉癥兒童對于話題、評論、提問的回應較少或者比較具體、狹隘,很少對當前話題進行擴展。
3.話題管理
自閉癥兒童在話題發起方面通常存在著較多的困難,主要是由于其注意力缺陷、感知過于遲鈍或過于敏感造成的,多數表現為發起話題困難、發起行為怪異或者被動回應較多等。其次,自閉癥兒童在話題的維持方面也表現出了一定的困難,經常會出現與話題不相干或者離題的情況,導致會話無法繼續。最后,在話題轉移上,自閉癥兒童會表現為只關注自己感興趣或者熟悉的話題,并在這些話題之間以固定的模式進行轉換,而對于其他話題則會通過不斷的轉換或者逃避的方式進行抗拒。
(三)語篇能力
1.指稱
盡管自閉癥兒童在指稱交際上能夠對另一個人的視角進行識別,但在較為復雜的指稱交流中卻經常會約到較多的困難,例如對物質環境的指稱要多于對話信息,對于新信息的處理能不足,容易出現離題現象。
2.敘事
自閉癥兒童在敘事能力上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對因果關系的分辨、建立能力不足,敘事組織能力較差等方面。例如,其在會話中很少對情節、故事等進行描述,敘事缺乏連貫性和組織性,對于因果關系的敘事結構和語言很少使用。
二、自閉癥兒童產生語用障礙的原因
(一)語言原因
人們在不同的語境下會采用不同的會話策略,對于自閉癥兒童來說也是如此。根據相關研究顯示,自病癥兒童在不同的語言背景(社交互動與敘述)下其話題重復現象和對話手段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提示語境對于兒童的兒童的語用障礙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其次,話題對于自閉癥兒童的語用障礙也有著一定的影響,相關研究顯示,通過對自閉癥兒童進行限制興趣的話題會話,兒童在這一過程中獨白性話語和刻板交流的現象明顯增加,互動交流減少。第三,語言可以具體分為詞匯、句法、語音、語音等多個層面,這些層面與語用障礙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相關研究顯示,自閉癥兒童的話語重復可能與其詞匯檢索能力困難有關;自閉癥兒童出現的會話交際失敗現象與其無法正確的進行會話連接或者使用不常用、不明確的句法等問題有關。
(二)認知原因
根據自閉癥兒童在敘事方面表現的相關研究發現,其與正常兒童的敘事長度差異不大,但在因果語言的使用上卻表現出了一定的限制性,這種現象被認為與自閉癥兒童的理解認知能力缺陷存在著一定聯系。其次,自閉癥兒童在話題管理、信息管理以及互動交流上存在的困難被認為與其注意力以及對信息的敏感性的缺失有關。此外,根據“心理理論”假說,自閉癥兒童的社交障礙與其無法理解他人心理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其語用障礙的產生與其無法對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感覺、意圖進行理解和預測有關。
三、自閉癥兒童語言訓練策略分析
在針對自閉兒童的語用障礙進行訓練時,可以依靠言語行為理論中作為指導,通過取效行為使其達到完成社會交際,進而對其行為方式、心智狀態等產生影響的目的。取消行為包括知識、語言、行為3個層面,其中知識是指通過利用現有的認知環境,使會話雙方能夠利用相關知識信息進行交流,并逐漸的發展出新的知識信息。語言則是通過患兒與受話者以共同決定的形式來達到交際目的。行為是指通過手勢、表情、肢體動作、展示給予物品等非語言行為來使患兒完成交際目的。同時,受話人需要根據患兒的行為表現對其所傳達的交際目標進行分析,當患兒的交際目的較為明顯時,此時可以獲取可以預料的效果,如患兒將目的隱含在話語中或者只是在進行初步試探,則需要受話人根據自己的知識、 記憶以及患兒的認知、心理進行多方面的解讀,從而對患兒的語用障礙的產生過程進行分析,最終實現對患兒語用障礙進行糾正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瑞先,項喜兵,劉牡鳳.自閉癥兒童語言發展障礙的表現及機制探討[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5,21(s2):379-380.
[2]陳凱華.關于自閉癥患者言語發展的文獻綜述[J].考試周刊,2012(47):182-184.
[3]王淼.自閉癥兒童語言障礙表現及康復訓練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35(2):93-9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0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