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成因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些年我國心理學、教育學均對兒童教育予以了高度的關注。其中的重點關注便是兒童攻擊性行為。這是一種消極社會行為,該現象不僅影響了兒童的品德、人格發展,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穩定。為了使兒童健康成長,就必須給予有著攻擊趨勢的兒童更多注意。認真地分析了兒童攻擊行為的特點,以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生理因素、兒童認知等角度分析兒童攻擊行為出現的原因。提出相關建議希望可以減少問題帶來的不良影響。
關鍵詞:兒童攻擊性行為;成因;預防矯正
人們比較熟知與常見的兒童攻擊行為包括搶奪他人東西、暴力、罵人、叫喊名字、大聲叫嚷、咬、踢、打等。目前對攻擊行為的研究更多的是以生物因素、環境因素等為著手點展開的分析。
一、兒童攻擊行為出現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方面指的是父母的育兒觀、教育方法。作為兒童接觸時間最久的人,父母關系、父母為人處世態度都會影響兒童,其對兒童本身的情緒影響非常突出。據調查,父母關系良好穩定的兒童性格往往更加開朗友善,早早離異的家庭兒童則攻擊傾向更足。
?。ǘ┥鐣蛩?
兒童本身是一個學習體,外界環境包括人際矛盾、人際沖突處理能力都是兒童比較欠缺的能力。很多時候在兒童同伴出現敵對態度時,由于兒童不具備克服自己的攻擊傾向能力,所以才會出現攻擊行為。在網絡、電視的傳播下,很多暴力信息成為兒童爭相模仿的玩具,如打架斗毆視頻都會讓兒童覺得這是正常的行為。以上因素都會激發兒童攻擊行為。
?。ㄈ┥硪蛩?
該因素主要是由兒童內在的基因特性所決定的。據資料顯示,有攻擊傾向、攻擊行為的父母大多有著性急、好動的特征。因此可以根據這條信息得出兒童攻擊行為與兒童父母的性格有一定聯系。
(四)兒童認知因素
正處于思維、智力快速發展時期的兒童很容易錯誤加工他人意圖、他人信息。這些現象都會影響兒童的認知能力、認知水平。兒童本身并不具備正確的認知能力,該現象會導致兒童出現行為偏差。
二、兒童攻擊行為的矯正與預防
?。ㄒ唬┌駱邮痉?
為了改善幼兒的攻擊行為、攻擊傾向就必須控制與減少暴力視頻的播放。教師、兒童的家長應多為兒童播放關愛題材、陽光題材、積極向上主題的電影與電視節目,在親社會的作品與活動中幫助幼兒形成健康的道德素養,防止兒童出現暴力攻擊行為。如可以定期帶兒童拜訪敬老院,通過照顧老人使兒童形成關心他人、友愛他人的良好素質。不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爭相成為兒童非攻擊榜樣,這樣兒童才會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處世態度、交往能力。在榜樣力量的作用下,使幼兒得到正確的引導。
?。ǘ┣楦畜w驗
使兒童形成親社會行為、傾向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能夠實現兒童攻擊行為的情感、認知雙抑制作用。兒童移情訓練應站在兒童情感認知態度、規律的角度,著重開發兒童情緒感知、識別能力。通過表情識別訓練,幫助幼兒理解與明白什么樣的表情有威脅,什么樣的表情是友好的。此外,還要使兒童形成可以正確感知他人意圖的能力。這種能力培養可以借助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另外,角色扮演同樣也是兒童情緒情感反應訓練的有效途徑。有組織、有目的的游戲活動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情感體驗能力的增強。
(三)培養兒童沖突解決能力
很多兒童并非不知道暴力行為、攻擊行為是不正確的行為,但是兒童年齡小,閱歷不豐富所以并不知道如何化解矛盾與沖突。無法正確消化與理解他人意圖是人際關系矛盾條件下出現攻擊行為的重要原因。老師與家長應當幫助兒童明白什么樣的人際關系才是正確的,什么樣的人際關系才能幫助兒童融入他人,進入集體。為此學校不妨開設情感課堂,為兒童提供情感交往讀物,使幼兒的身心素質得到改善,明確成長與社會交往之間的關系。
?。ㄋ模┯枰詢和】档某砷L環境
作為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兒童的父母行為素質、生活態度、處事方式對于兒童成長的影響都是非常突出的。為了帶給兒童更為健康的成長環境,父母就必須盡可能滿足兒童成長對情感的追求。父母必須予以兒童一個健康、友愛、和諧的氛圍,不要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這種錯誤的教育思想。只有當幼兒得到了友愛的家庭氛圍,與遠離暴力的家庭環境,兒童才能夠正常健康地成長,不會出現扭曲、敵意、錯亂的性格。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七八點鐘的太陽,兒童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生力軍,兒童教育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的全面關注。對兒童成長來說,攻擊傾向是免不了會出現的問題,而如何矯正與預防兒童的攻擊傾向變成攻擊行為就成為社會各界必須認真研究的話題。兒童攻擊行為帶來的影響非常突出,不僅會使當前階段的兒童喪失人際交往能力,更會對兒童今后的發展與成長造成不良的回憶與印象。教育工作者必須以兒童成長規律與社會學、行為學、心理學等知識調整教育策略,使兒童重新回歸本位,成為具有積極生活態度的祖國建設生力軍。
參考文獻:
[1]李婷婷.基于兒童引導決策的攻擊性行為個案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30):171,173.
[2]陳瀚凌.自閉癥兒童攻擊性行為干預的個案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8):174-175.
[3]王越.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及預防矯正[J].亞太教育,2015(9):10.
編輯 謝尾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6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