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及矯正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主要討論了幼兒在園期間所出現的一種不良行為,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是反社會行為中最具代表、最突出的一種行為。擁有此種行為的幼兒往往很難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以致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會受到來自家庭和外部環境,個人生理,以及心理因素的影響;要糾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首先要清楚當前的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現狀,并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有一個科學的了解,如攻擊性行為的特點,然后必須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以此能更好的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攻擊性行為;應對策略;影響因素
一、幼兒攻擊行為的定義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指幼兒較頻繁、較嚴重地指向他人或物體的身體或言語的攻擊表現。相對于成人來說,幼兒身心發育尚未成熟,其行動常受情緒的支配,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更強調行為產生的后果;基于上述,這就需要作為成年人的家長和老師能夠做到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幼兒,糾正幼兒的攻擊行為,并有效預防幼兒攻擊行為。
二、幼兒攻擊行為的特點
?。ㄒ唬┯變汗粜孕袨轭l繁。
?。ǘ┯變焊嘁揽恐w攻擊。
?。ㄈ┬“嗟墓ぞ咝怨舳嘤跀骋庑怨簟?
大班的敵意性攻擊多于小班的敵意性攻擊。
?。ㄋ模?幼兒攻擊性行為性別差異明顯。
男孩和女孩所采取的攻擊方式不同;女孩更多采用的是關系攻擊,男孩以身體攻擊為主要方式。
三、幼兒攻擊行為的分類
?。ㄒ唬┕ぞ咝怨?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大多數并非對另一方有明確的敵意,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并給他人造成直接的傷害。
具體表現:筆者去的幼兒園里,有一名幼兒特別喜歡模仿其他人的行為,有一次班級組織看動畫,這位小朋友對動畫人物的動作很感興趣,他便模仿動畫里的人物的動作,去打另一位小朋友;這名幼兒本身對那位小朋友沒有敵意,但他就是出現了攻擊性的行為。
?。ǘ骋庑怨?
例如一名幼兒想要這個玩具,而另一名幼兒也想要這個玩具,兩名幼兒互不相讓,其中一名幼兒為了得到這個玩具,而出手打了另一名幼兒;另一種情況是幼兒對對方有敵意,從而以故意毆打,嘲笑,辱罵等方式讓對方受到傷害。
具體表現:筆者去的那家幼兒園里,在建構區,兩名幼兒同時爭搶一塊積木,誰也不肯讓步,在爭搶的過程中,幼兒會有肢體攻擊(比如,打,拉扯,腳踢,咬人等),其中一名幼兒用手直接打在另一名幼兒身上,另一名幼兒就哭了。
?。ㄈ┠康男怨?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也有目的上的不同;一種是在自身安全受到威脅時,幼兒會予以反擊,俗稱的“自衛”;一種是自身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時,幼兒也會具有攻擊性;另一種情況是幼兒以自我為中心,希望所有物品私有化,所有事都應向著自己,這種情況下,一旦幼兒未能滿足,就易帶有攻擊性。
具體表現:在美工區,一名幼兒拿了另一名幼兒的畫筆不肯還,其中一名幼兒對另一名幼兒說:“你不還給我,我就打死你?!薄?
四、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危害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如果家長和教師沒有及時地正確地引導幼兒,那么這對幼兒的身心發展,人際關系發展來說都是不利的,在幼兒長大成人后,對社會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隱患;最近幾年的校園暴力事件逐年劇增,論其因,這類具有攻擊性行為的青少年在幼年時期,父母和老師沒有有效的引導這類孩子,造成這類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變本加厲,成為了如今的校園暴力。
五、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
?。ㄒ唬┯變赫J知發展不完善
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2-7周歲的幼兒以自我為中心,幼兒在他人認知中往往只能注意到自己的觀點而不能理解他人與自己不同的觀點,表現為“自我中心主義”;幼兒思維發育不成熟,常常跟著自身的感覺走,不能明辨他人的意圖,導致幼兒容易對對方帶有敵意,從而具有攻擊性;如果幼兒感覺周圍環境沒有以自己的意愿展開,那么幼兒也會帶有攻擊性,以此來捍衛自己的權益。
案例:佳佳很喜歡小朋友的紐扣,但他不愿意還給小朋友,兩人因為紐扣發生爭執,佳佳為了得到小朋友的紐扣,把小朋友給打哭了。
(二)幼兒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幼兒的情緒具有易沖動,不穩定的特點;在和其他幼兒發生爭執時,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和沒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都會發怒,未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要么找老師,要么哭鬧發泄自己不滿的情緒;但當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遇見這種情況時,他(她)們會發現,目前的局勢已不受自己掌控,這時她(他)們會借助其他工具,拿著工具來毆打,或威脅和自己發生沖突的幼兒,并以此來試圖控制當前局面,但由于自身情緒易沖動,且不穩定,所以這類幼兒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也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而導致自身行為具有攻擊性。
案例:衡衡和小朋友在交流時發生爭執,衡衡想用文具盒歐打小朋友,被老師制止,但衡衡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手里揮舞著文具盒,腳亂蹬亂踢,即使老師抱著他,他還想掙脫老師,跑去打小朋友。
?。ㄈ┯H子關系的影響
親子之間的關系對幼兒的人格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安斯沃思將親子關系分為四種類型,其中,安全型依戀是親子關系中最好的相處模式;具有安全依戀型的幼兒,其人際交往的表現是舒適,安全的總體特征。如果父母沒有和幼兒形成好的依戀關系,那么將會對幼兒以后的人格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人格出現問題,也有可能會具有攻擊性。幼兒也會因為嫉妒,不滿等這些負面情緒中產生攻擊性的行為;在親子關系和諧的家庭里成長的幼兒,多數是陽光的,自信的,開朗的,當遇到外部等不良刺激時,這類幼兒通常以冷靜、從容、灑脫地態度去應對,從而遏制了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案例:小班的孩子由于對幼兒園的環境不熟悉,加上父母沒在身邊,所以,對于老師的安慰,這些孩子并不領情,甚至還會用手打老師,以此來讓老師帶他(她)們回家找爸爸媽媽。 ?。ㄋ模┑赖抡J知發展理論
在皮亞杰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中,由于4~5歲前的幼兒處于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無律階段),這個階段的幼兒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其行為直接受結果控制,所以,這個階段的幼兒還不能對行為作出一定判斷。由于幼兒“共情”的能力有限,不能從他人的角度去考慮情感,幼兒不能像成人一樣分辨出這件事是否符合社會上的道德標準,幼兒只知道自己的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這件事是否能做,這樣做家長老師是否會批評或贊美自己,幼兒的道德觀念還未完全產生,并且也不能對自身行為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進行辨別,所以幼兒在與同伴相處時,在與同伴發生爭執時,容易產生攻擊性的行為;對于成人來說,其思維發展已經成熟,能夠從道德角度去判斷事件對錯,所以作為成人,應該正確引導幼兒判斷是非。
案例:有些小朋友在其他小朋友間發生矛盾時,會叫老師幫忙解決糾紛;有的小朋友在和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時,會一直認為這件事自己就是對的,自己并沒有錯,并讓老師來評理。
六、幼兒攻擊性行為矯正策略
?。ㄒ唬┫朔ú呗?
由于家庭的寵愛和幼兒自身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所以幼兒希望周圍的所有人以自己為中心,都能滿足自己的愿望,當幼兒發現沒有人關注自己,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時,幼兒就會以其他方式來吸引成人注意,比如,攻擊性的行為;那么此時,老師和家長在面對幼兒的攻擊行為時能夠采取不理不睬的方式,就可減輕攻擊行為,幼兒會覺得自己的做法并沒有引起成人的關注,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幼兒會覺得沒興趣,也就不會繼續攻擊行為了。
?。ǘ└綦x策略
當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可以采用隔離策略,讓幼兒逐漸冷靜下來,并停止自己的攻擊行為;幼兒晚期,能較多地調節自己的情緒的外部表現,但控制自己的情緒表現還常常受到周圍情景的左右,并且幼兒的情緒具有易沖動,不穩定的特點,所以在幼兒產生攻擊性的行為時,老師和家長可以將幼兒與周邊環境隔離開來,讓幼兒一個人靜一靜,讓幼兒逐漸冷靜下來,平復情緒,再給幼兒講道理,幼兒在鬧情緒時是沒有辦法認真傾聽成人給自己說道理的;采用隔離法時,應注意讓幼兒明白自己被隔離的原因,并且要事先提出警告,倘若警告無效,則實施隔離的方法,隔離的環境必須為安靜的環境,這樣才不會刺激幼兒繼續做出攻擊行為;隔離的時間一般為幾分鐘,不宜過久。
?。ㄈ娀u價法策略
如果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出現攻擊性行為,家長可在適當的時機,予以當眾獎勵,促使幼兒繼續保持現狀,以此來達到幫助幼兒逐漸減少攻擊行為的目的。強化評價法就是通過應用獎勵或懲罰的手段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強化和評價。對幼兒符合道德原則的行為表揚或實施獎勵,進行正強化,使幼兒產生正面的情緒體驗,可以促使幼兒以后這種行為的出現,直至形成穩定的習慣,而對不符合道德習慣的行為給予批評或懲罰,進行負強化,可以防止幼兒類似的行為再度出現。這種方法在操作簡單,可在家庭中長期使用。
(四)認知訓練法策略
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性,片面性,和經驗性;幼兒總是借助于具體事物的表象來掌握實際東西的概念,幼兒的思維常常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進行,幼兒的思維也常常具有片面性,不善于全面地看待問題;幼兒不能從道德角度去看待自身的對與錯,在幼兒的意識中,這件事我不滿意,我不高興,就是錯的,我高興了,我心情好了,就是愉快的,由自己的心情來決定事件的對與錯;所以在幼兒面對事件爭端時,老師家長應該引導幼兒正確處理問題,怎么和其他小朋友相處,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怎么和其他小朋友溝通等等,當幼兒對社會人際交往技巧有所了解,那么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就會有所緩解。
結語
幼兒的攻擊行為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親力親為,努力讓幼兒減少不良的行為習慣,并給予幼兒足夠的耐心和時間,讓幼兒的身心健康得到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凌艷.正確對待幼兒的攻擊性行為[J].探究與探索(1).
[2]曹中平,學前教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2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