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幼兒任性行為的實踐與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對幼兒進行教育引導要結合其心智發展狀況。當前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其中“溺愛子女”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果發現幼兒任性行為不及時制止,會嚴重影響幼兒道德品質與身心的健康發展。對此,本文將結合個人工作實際,針對幼兒任性行為的矯正工作展開細致化的分析與討論。
關鍵詞:幼兒任性行為;研究分析;實踐舉措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6-016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6.150
一、 幼兒任性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 父母溺愛與管教方式有問題
我國生活質量與教育水平不斷提升,在衣食住行與吃喝玩樂方面,很多父母都會不遺余力地滿足孩子的要求,這難免就會產生溺愛的行為。而溺愛是導致幼兒任性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而且很多家長在幼兒出現不良行為之后,都不會進行深層次的考慮,不會想到幼兒性格養成的方面,在盡量滿足幼兒要求的情況之下,疏忽了對幼兒的管教與引導,從而讓任性行為影響到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 幼兒不成熟心智的影響
幼兒由于年齡較小,心智發育不成熟,往往不具備理智的行為特征,對個人行為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幼兒常常會根據自己的內心所想,產生一些隨意性的行為,也就是任性行為的產生。有些幼兒情緒暴躁,不能正確接受他人意見,常常與家長或老師持有相反的意見,由于個人的自我約束與觀察水平有限,也很難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的行為缺乏合理性,所以相對來講幼兒較容易出現任性行為。
(三) 父母不良行為習慣的影響
幼兒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較大,出于對周圍事物的新鮮感與求知欲,會對生活或學習中的“有趣”“新奇”的行為進行模仿。對于幼兒來講,最好的模仿對象就是父母,父母行為甚至會成為一種規范。但從生活實際來看,每個人都多少存在性格或習慣問題,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行為過于隨意或自律能力不夠,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對于整潔衛生、環境保護、言語文明等方面,家長如果未能審視自己,幼兒又缺乏良好的辨別能力,就會導致父母的缺點或不良行為在幼兒身上放大,導致任性行為產生的頻率不斷增加。
二、 矯正幼兒任性行為的相關舉措
(一) 父母重視個人的引導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想要糾正幼兒的任性行為,父母應該從自我行為檢查開始,重視自己對幼兒的言傳身教。家長認識到自己是幼兒的榜樣,如果短時間不能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也應盡可能地不在幼兒面前表現出來。畢竟家長是幼兒的直接模仿對象。家長也可以讓鄰居或同學家長幫忙指正,從而認識到自己不正確的行為或是習慣。家長可以告知幼兒行為失當的具體表現,讓幼兒及時監督并約束自己,這樣幼兒也能在家長的影響之下,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實現家長與幼兒的共同成長。
(二) 合理滿足幼兒的要求
幼兒的任性行為常常是因為有心理需求才產生的,所以家長需要將幼兒任性行為進行判斷,分清其中存在的合理或過分的要求。對于幼兒合理積極的要求,家長可以采取鼓勵引導方式,支持幼兒的發展要求。而對于一些不合理的任性行為,家長首先要端正幼兒的思想,讓他們有意識地改正自己的行為。后期告知幼兒這些不合理行為容易導致的后果。經過行為與思想方面的引導,家長能夠將自己的判斷傳輸給幼兒,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行為存在的失當環節,也能及時地進行自我反思。
(三) 家庭教育觀念與時俱進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同時也需要家長重視。所以在家庭教育觀念方面,基于幼兒任性行為糾正,需要家長與幼教老師的正確觀念保持一致。比如說在分享與揮霍的教育與指導方面,父母需要建立一種雙向引導的方式,將具體的教育方法解析出來。最好是家長一方寬松指導,另一方嚴厲,才能給幼兒糾正自己行為的機會。如果父母存在言行失當的情況,可以求得幼兒的原諒。這樣在和諧的家庭環境影響之下,幼兒就會具備基礎的判斷是非的能力,能夠給個人的行為矯正帶來有利的條件。
(四) 冷處理的教育引導規范性
不少家長在教育兒童的時候,會采用置之不理的方式,也就是“冷處理”的教育引導方式。有效的“冷處理”引導能夠起到約束幼兒行為的作用。幼兒在遇上喜歡的東西或想做的事情都會采用哭鬧的形式,對于家長來講也會是一種教育引導的負擔。所以家長可以適當地采用“冷處理”的形式,不能隨意打罵幼兒或對其發怒,更不應該無條件的妥協。面對在街邊哭鬧的幼兒,立即停止其他事情帶他回家,在空房間內“靜置”。這樣他們在發現自己的哭鬧無濟于事之后,就會停止自己的任性行為。家長后期再給幼兒講解做人的道理或者轉移他的注意力,經過其他的快樂事情影響,幼兒也能逐漸開心起來,忘卻自己的任性要求。
三、 結語
幼兒任性行為的產生常常是來自多方面的,不僅僅是因為幼兒心智不夠成熟,還有可能是因為家長的教育引導失當導致的。所以想要及時矯正幼兒行為,需要家長重視個人的行為習慣,經過對個人行為反思與約束,達到矯正幼兒任性行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袁巧靈.幼兒任性行為的心理解析及教育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12).
[2]張晶.幼兒任性行為的表現及教育建議[J].吉林教育,2016(37).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楊艷(1985.2— ),女,漢族,甘肅會寧人,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幼兒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3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