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學生學業拖延的原因分析及矯正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目前,學生學業拖延的問題呈現出普遍化、嚴重化、年輕化趨勢,通過訪談和調查,本文詳細闡述了拖延癥的表現特征和危害性,從心理認知和教養環境等方面具體分析兒童學業拖延的成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矯正方法。
  拖延癥 學習效能感 普雷馬克原理
  【中圖分類號】G 62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5-8877(2019)03-0012-03
  每位教七年級的初中教師,都會毫無例外地遭遇家長們的質疑:“孩子在小學時候,學習成績挺好的,每門學科都能在90分以上,怎么一到初中成績就差成這樣呢?”與此并駕齊驅的是,超過70%的家長反映,孩子十分磨蹭,有著嚴重的拖延癥。通過訪談和調查發現,正是由于小學階段嚴重的拖延行為習慣,導致學習十分低效,進入初中后,隨著學習的科目增多,課業難度加大,學習成績自然就明顯下降。
  1.兒童學業拖延的現狀
 ?。?)兒童學業拖延的內涵及表現
  拖延癥:一件事明知要做,卻就是沒有辦法讓自己開始做,這就是拖延癥。拖拉、焦慮、負罪感,這三者構成了拖延癥的全部癥狀。中小學生面對的“學業拖延”產生的危害不容小覷,很多學生聲稱自己是拖延癥受害者。學生的拖延癥表現為:缺乏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個體作業成績下降、有焦慮內疚等負面情緒。
  小學生學業拖延的具體表現是:⑴學業任務執行前的拖延,即將學業任務推到最后,尤其是家庭作業。不管是放學后、周末還是寒暑假,開始的時候都選擇玩,或玩手機、電腦游戲;或看電視、電影;或與同學朋友一起閑逛、發呆;或瀏覽網頁、網絡聊天,直到睡覺前、周日晚上或假期即將結束時才想起還有許多家庭作業未寫,然后焦慮地、匆忙地寫到很晚。⑵學業任務執行中的拖延,即在完成學業任務過程中的磨蹭與拖拉。不少孩子,看起來很乖,學習似乎很認真,能夠完成作業,字也寫得端正,吃過飯就進房間安靜地寫作業,可動作太慢或長時間發呆、走神,往往十分鐘的作業半小時都完不成,學習效率十分低下。有的則是學習習慣不好,在寫作業的過程中,時不時地停下來去喝水、上廁所、吃零食、甚至是看電視、聽音樂,或是邊聽音樂邊寫作業。
 ?。?)兒童學業拖延的危害性
  一件需要做而沒有做的事情,且個體可以預見拖延行為在將來產生的不良影響,期望避免卻又缺乏自我約束力時,便會產生焦慮。焦慮情緒是拖延癥最直接的危害,就學生而言,學業拖延產生的焦慮情緒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能感,低水平的學習效能感,會讓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學生拖延本該及時完成的學習任務,會導致其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而課程的連續性則使學生很難跟上學習的節奏,從而選擇繼續拖延,甚至破罐子破摔,放棄學業。
  拖延的另一個最大的危害就是誤事,它會破壞和別人之間的合作關系,如果在和別人配合的過程中總是拖延的話,很多人就不愿意跟你合作,你會慢慢的失去合作伙伴,當兒童處于被孤立的境地,就會失去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判斷,產生心理上的自卑或自閉,嚴重影響心理健康。
 ?。?)兒童學業拖延的普遍性
  在六年級受訪的103位學生和家長中,有72位家長反映自家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癥傾向,放學后總是先玩再寫作業,或者寫作業的過程中磨蹭、動作慢,每天花很長時間完成并不繁重的課業任務,有65位學生覺得自己有拖延傾向,無法很輕松地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作業。這些孩子大都陷入了“拖延到最后磨蹭到很晚勉強完成任務睡眠不足疲憊聽課低效學習更加拖延學業任務”的惡性循環。近67%的比例,足以說明兒童拖延癥的普遍性和嚴重性。
  2003年,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Wendlien教授做了關于拖延元分析的研究,結果表明年齡與拖延之間存在著負相關,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容易拖延。在性別差異上,男性的拖延行為比女性要稍微多一些,而智力測試則與拖延行為之間相關不顯著。早發現、早干預,有利于兒童拖延癥的矯正,因此,關注并研究兒童拖延癥問題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2.兒童學業拖延的成因分析
 ?。?)缺乏時間管理的意識和能力
  調查顯示,大多數小學生缺乏時間觀念,對如何管理時間沒有明確的計劃,對點滴時間不知愛惜,使得大部分時間在玩游戲、看電視,玩耍、閑逛中度過,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形成惰性,更加漠視時間的價值。造成小學生時間意識缺乏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小學生還處于兒童階段,對時間還沒有概念和意識,他們時間的管理行為是被動的,主要由父母和老師安排,自己既沒有時間管理的體驗,更沒有時間管理的經驗。其次,小學生對未來缺乏認識,不可能長遠考慮到未來升學和就業問題,所以現在根本不知道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沒有任何壓力和緊迫感使得時間意識極度匱乏,大把的光陰都處于機動狀態。
 ?。?)感知閥限值提升,對刺激做出反應的靈敏度鈍化
  信息化時代,知識的呈現方式更加多元化,各種音頻、視頻及三維動漫,這些都是強度較高的刺激,21世紀的兒童自出生以來所接觸的知識,或動作活靈活現、或聲音惟妙惟肖、或色彩斑斕、或聲色兼備,使得知識更加形象、直觀,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同時也大大鈍化了學生對于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的靈敏度,提高了兒童感知閥限值,只有在面對更大強度的刺激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
  習慣于高強度刺激的孩子,在面對低強度的刺激,尤其是黑白的、靜態的書面學業任務時,他們很難高度集中注意力,因而在執行學業任務的過程中會出現長時間發呆或走神的現象,有些孩子甚至根本就坐不住。
 ?。?)錯誤的家庭教養方式
  由于父母的普遍過度焦慮,致使孩子們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學習,周末和寒暑假都被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充斥著,單一枯燥的生活內容、繁重的學業負擔,嚴重挫傷了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面對他們無法抗拒的、大量的學業任務,大部分兒童選擇回避,將不得不完成的任務一直往后拖延。
  另外,不少焦慮的家長大量壓縮孩子健康游戲、正常休息的時間,使得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其實,小學生學習的科目較少、內容簡單,完成正常的學業任務,根本就不需要如此充裕的時間,就時間的供需關系而言,絕對是供大于求,這在客觀上為兒童低效學習,揮霍時光提供了可能。同時,具有豐富戰斗經驗的孩子們知道,如果很快就完成任務的話,也不可能被允許痛快地玩耍或休息,還有可能被增加新的任務。于是,他們就會選擇在完成學業任務的過程中懈怠、磨蹭、使得學業任務執行的過程變得盡可能漫長,讓家長看到他們學習忙碌和努力的虛假繁榮景象。“磨洋工”便成了兒童消極對抗家長的慣用招數。   3.兒童學業拖延的矯正策略
  改善和矯正小學生學業拖延行為刻不容緩,“改善”是源自日本的一種哲學思想,指的是通過小小的、可執行的步驟,日積月累,取得持續不斷的改進。如果你說你正在實行“改善之道”,而不是簡單一句“努力讓自己少拖沓一點”那該多酷啊。言下之意,我們需要極其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改善和矯正策略。
 ?。?)科學管理時間,培養時間控制意識及價值意識
  第一,列出時間計劃表,使日常生活活動程式化。
  為改善小學生普遍對時間沒有概念的現實狀況,我們可以先從生活習慣方面著手,教師和家長應幫助學生列出生活的具體時間計劃表,將每天的課余時間詳細地分段列出來,標明具體時間段對應要完成的生活任務,計劃越具體越好。例如,周一到周五上學的時間里,計劃可以這樣安排:早晨6:306:35必須起床;6:356:40穿好衣服;6:406:50完成洗漱;6:507:10吃完早餐;7:10分出門上學;17:4018:10放學回家……周末和寒暑假的計劃,則要從起床到就寢都分段規劃好活動內容,當然可以有適度的自由支配時間。計劃表中的時間劃分必須非常具體化、機械化,盡量減少時間的機動性和隨機性。計劃先由學生自己制定,家長和教師進行審核及修改,要注意計劃的科學性及合理性,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恰當的時間跨度范圍,既不可好高騖遠,也不能隨意降低要求,一定要在學生努力可以達到的區間。
  計劃列出來之后,家長要嚴格督促學生按部就班地執行,不可輕易變更時間段的劃分和所對應的活動內容。當學生看到時間計劃表上所列出的任務,發現自己一天之內完成能那么多的事情,會由衷地感覺到自己能夠控制住時間,能看到時間的價值。每個時間段都有其固定的、有限的跨度,這會讓學生有一種緊迫感,動作就會不自覺地加快,徹底消滅他們覺得時間似乎花不完的錯覺。規范生活作息時間,有利于培養兒童自覺控制時間的意識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第二,列出任務清單,使學業任務項目序列化。
  面對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學生都會在心里對任務做個初步的評估和處理,對任務的處理習慣通??煞譃椤捌綌傂汀焙汀隘B加型”兩種類型。習慣“平攤型”任務的人喜歡做的事情全部都平攤在眼前,根據自己的選擇隨時處理某一任務;習慣“疊放型”任務的人喜歡把事情按照重要性或緊急性的順序排列,然后依次處理。這實際上體現了個體在處理任務時的思維習慣,有橫向型和縱向型之分,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習慣的思維方式,然而現實中的任務卻并不按照個體習慣的方式進行堆放,無序的任務與個體思維習慣的碰撞就容易產生心理學上的強迫現象,引發焦慮和痛苦。因此,分解任務,列出任務清單可以把任務梳理成適合個體的結構,從而有效避免無序任務帶來的困擾,使個體的學習過程變得井井有條。
  在分解學業任務時可以適當加入“預防性清單”,即在制定任務清單時,個體預感到自己將會在過程中從事非必要的無意義任務時,可以預先在任務清單中加入否定型任務。例如,(在練習英語聽力和口語時)可以加入“不要瀏覽購物網頁”“不要登錄聊天網站”等預防性清單。當個體意識到自己預防任務動作沒有發生時,實際上就是完成了一項任務,從而觸發了成就機制。成就機制認為,在完成任務清單時,個體實際上是處于一個自我升級的過程,該過程除了能得到具體任務完成的實際結果成就外,更重要的是過程本身的“改善成就”。
  第三,細分學業任務,使創造性任務步驟機械化。
  創造性任務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腦力勞動,面對創造性學業任務產生拖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人對創造性任務有嚴重的畏難情緒,把創造性任務分解成“機械性”任務,將有助于改善和矯正學生的拖延行為。如學生面對一道英語書面表達題的任務清單可以細分為:一是閱讀題目三遍;二是看是否有給出作文標題;三是將標題寫在第一行正中央(如果沒有給出標題)根據題目要求擬定標題;四是根據提示內容列出基本要點;五是回憶所學過的課文中與此主題相同、相近或相關的文章,主要是與此主題相關的句子;六是用題目中所給出的提示單詞造句;七是按順序翻譯提示句子;八是將翻譯好的句子按邏輯順序連成短文。通過分解任務,一個任務就變成八個小任務,學生按照細分后的步驟,一步一步來,大大降低了解題難度,也提高了解題成功率和解題效率。
  第四,把“個體任務”寫入“集體清單”,使個體任務集體化。
  拖延癥有一個最大的共性就是“個體任務”,在群體中因為不好意思拖累他人和集體,拖延現象會明顯減少。在完成個體任務時,戰勝拖延就是戰勝自己,而來自外部的群體壓力常常會轉化成個體完成任務的動力,從而有效幫助個人減少拖延。因此,當學生實在沒辦法戰勝自己的學業拖延時,可以參加集體學習,在集體中承擔“獨立的學習任務”,使自己的學習任務與集體的學習進程捆綁在一起,在這種集體的壓力下學業拖延就不再難以對付。⑶因此,教師可幫助學生建立學習集體,注意指導學生個體找到在集體中的“獨立任務”,使每個學生的學習任務都成為集體任務中不可缺失的一環,從而有效改善或克服學業拖延行為。
 ?。?)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提高兒童注意持久性
  針對孩子注意力無法高度集中的現象,家長必須嚴格控制兒童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和頻率,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如課外親子閱讀活動,陪著孩子在沒有壓力的情境中一起閱讀故事性較強的文學作品,不僅可以促進親子關系,還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能夠靜下心來專注于書本和文字。也可以讓孩子練習書法,書法練習的任務相對比較機械,對腦力要求不高,給兒童造成的心理壓力不會太大,他們會比較容易接受,長期練習書法能有效地訓練兒童注意持久性。
  (3)恰當使用普雷馬克原理,限時訓練,提高學習效率
  普雷馬克(Premack)原理是指用高頻行為(喜歡的行為)作為低頻行為(不喜歡的行為)的有效強化物,這是幫助家長和教師選擇有效強化物的一種方法。由于祖母對付孫子常用這種方法,所以又被稱為“祖母原則”,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后你就可以吃甜點?!闭f得更明確一點,就是先讓孩子做一些不太喜歡做的事情,然后“柳暗花明”,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
  根據學業任務的多寡和難易程度不同,合理設定完成的時限,力求做到“不限時,莫作業”,讓孩子在一種緊迫感和危機感中去完成作業,避免“磨洋工”的現象發生,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小學生課業任務并不是很重,當孩子高效完成學業任務后,家長應該允許他們有健康的娛樂和放松的時間,可以適當地獎勵他們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當然,使用普雷馬克原理,必須使孩子從主觀上認識到:強化與他的學習行為有著直接的依隨關系。如果學生心目中沒有把強化與良好的學習行為聯系起來,強化對他的學習并不起促進作用。比如,有的學生為了看電視,草草寫完作業,就要看電視,如果家長允許看,則是對他作業草率、不認真這一不良行為的強化。因此,家長一定要嚴格把關,必須使兒童意識到,允許他看電視是對他認真完成作業的一種獎勵,而不是隨便完成作業就可以看的。
  參考文獻
  [1]陳文婷.學習情感淡漠與拖延癥的心理辨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7):1117一1119.
  [2]約翰`佩里. 拖拉一點也無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3]解問鼎 孫藝 陶洪. “結構性拖延法”與“學習效能驅動”解決中學生學業拖延中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策略[J].物理教師,201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39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