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42塊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應用效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針對興42塊目前區塊產量低、采油速度低的現狀,為了更好的挖掘興42塊的潛力,采用精細地層對比、三維地震資料精細解釋等技術對興42塊進行整體研究,通過確定區塊的儲層分布特征、沉積相特征,結合注水井網開發現狀,尋找區塊的剩余油分布規律。
關鍵詞:興42塊;剩余油分布;研究情況;應用效果
1區塊概況
興42塊位于遼河斷陷盆地西部凹陷興隆臺構造帶中部,是一個不對稱的斷鼻狀造。斷塊構造北高南低,兩翼基本對稱,圈閉面積4.5kHi2,閉合高度150m,是一個較好的斷層圈閉的儲油構造。
油藏埋藏深度1950-2050m,油水界面海拔-2050m,油氣界面海拔-1950 - -1960m,含油面積3.95km2,有效厚度18.3m,原油地質儲量798×104L,預測采收率49.0%,可采儲量391×104t,含氣面積0.8km2,氣頂氣儲量3.6×108m3。為孔隙型中高滲氣頂邊水油藏。
2興42塊研究情況
剩余油一般是指油藏中聚集的原油,在經歷不同開采方式或不同開發階段后,仍保存或滯留在油藏不同地質環境中的的原油,油藏本身的地質條件是影響剩余油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而開發條件影響剩余油產生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對剩余油的研究,應從地質和開發兩方面人手。
2.1地質綜合分析
地質綜合分析是研究和預測剩余油的有效手段之一,該技術在綜合分析微構造、沉積相、儲集體非均質等地質因素的基礎上,結合生產動態資料對剩余油進行綜合研究和分析,預測剩余油的分布。
通過精細刻畫全區的儲層分布,完成小層的儲層砂體分布圖,總體上表現為不同水流控制的多個扇體而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積特征。
從平面上砂體疊加連片分布,總體上東部、西部均發育一條由北向南的辮狀河河道,砂體在河道內發育最后,向兩側逐漸減薄。不同相帶儲層物性差異明顯,河道中心物性最好,薄層砂相對較差;同一相帶不同部位,物性參數也有較大差異。
2.2開發因素
剩余油的宏觀分布除受地質因素的影響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由于不同的開發條件導致油藏剩余油的形成。一般而言,影響剩余油形成的開發條件主要受注采井網影響。
注采井網不完善導致剩余油的形成。由于受儲層分布和連通性的影響,在油層的局部地區無法形成較完善的注采井網;水驅油效率較低,從而形成相對富集的平面剩余油潛力區,以零星分布為主。
井網密度越大,水驅控制程度越高,則注入水波及系數越高,剩余油富集部位越少,不同的井網形式其面積注水波及系數大小也不一樣。在線性井網模式下,如果地層性質沿注入井方向變化很大,則甚至在兩口注入井之間都有可能存在剩余油。
剩余油富集區通常位于兩口生產井的巾線上。然而在四點面積井網中,甚至在穩定地層條件下,剩余油可以存在于注入井之間的壓力平衡區域。早期的各種實驗表明,見水時七點法和五點法面積波及系數較大,反九點法最低。當井網不完善或不規則,或一套井網開采多個油層段時,加上油層平面、縱向非均質的影響,則可以形成多種形式的剩余油富集部位。
通過綜合分析區塊構造、沉積相特征、儲層特征,結合本塊注水情況分析,最終完成了七個小層的剩余油分布圖。
3現場應用情況
3.1儲量計算
經過研究,重新計算了含油面積及有效厚度,選擇合理的計算參數,本次研究發現新增石油地質儲量191×104t。
3.2已實施井
應用上述研究成果,按照地下與地面充分結合,兼顧井網完整性,與老井保持200m左右井距選擇砂體發育穩定,油層厚度大的有利部位避開水流優勢通道的三大原則進行井位部署,共部署了兩口開發井:興42-7-9、興42-5-25;一口側鉆井:興14C。三口試油投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累計產油170lt,累計產氣,31.1×104m3。
上述3口井的成功實施,驗證了地質科研人員對興42塊剩余油分布規律預測的準確性,為了進一步挖掘該塊潛力,于2014年4月15日進行了興42塊井位部署匯報,獲得審批9口。
4結論和建議
?、倥d42-7-9井的成功實施說明高含水斷塊仍有挖潛剩余油的潛力;
②剩余油分布規律預測能夠對處在“雙高期”的開發區塊剩余油進行有效挖潛;
?、塾筒鼐毭枋鍪菍崿F剩余油分布規律預測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劉衛.老油田復雜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領域研究[D].青島:中國石油大學,20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0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