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地方綜合型大學《園林史》課程教學方法的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園林史》課程是園林專業重要的專業必修課。通過該課程學習,有利于學生掌握由古至今中外園林的發展脈絡,主要歷史時期、典型作品及關鍵人物等知識。目前,大部分院校《園林史》常用的教學方法是單向的、靜態的理論教學,易使學生感覺內容枯燥,難于理解,并大大降低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為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努力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全面改善課堂教學效果,深入分析了《園林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由此探索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旨在為地方綜合高校園林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園林史;教學方法;探索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和居民對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園林專業已成為許多高等院校的熱門專業。目前,我國園林教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由于不同院校設立園林專業的基礎不同,以及園林行業發展的日新月異,因此在專業培養計劃、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在不斷地進行一系列的積極改革[1]?!秷@林史》作為園林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幫助學生全面理順由古至今國內外園林的發展脈絡,主要歷史時期、典型作品及關鍵人物等知識的關鍵課程,是培養學生具備理論知識、文化素養,構建專業知識結構體系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通過該課程學習可為《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建筑設計》等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而目前大部分院校《園林史》常用的教學方法是單向的、靜態的理論教學,易使學生感覺內容枯燥,難于理解,并大大降低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努力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全面改善課堂教學效果,是《園林史》課程教學的關鍵所在。
  1 《園林史》課程的定位
  《園林史》課程是園林學生接觸設計課之前的重要專業基礎性課程,在社會歷史的大背景下分析世界園林的發展脈絡和典型事件,總結中外園林發展過程與規律,內容涉及政治學、文學、藝術學、社會學、建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2],是全面培養高素質園林專業人才理論水平和專業能力的重要環節,對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拓寬專業視野和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園林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理論學習和實踐技能操作雙管齊下。理論學習重在專業的理論知識儲備的學習,主要涉及園林植物、園林生態、園林藝術、園林規劃設計理論等多門專業課程。實踐技能操作練習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認知水平,包括植物認知、設計表現、方案創作等各個環節?!秷@林史》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所有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內容,是一門綜合性專業基礎課程。因此,要求任課教師對園林專業各個方面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和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融通古今,聯系中外,并對園林的發展脈絡有獨到的見解與感悟。
  2 《園林史》課程傳統教學方法及其不足
  園林史不僅僅記錄了園林的發展歷史,同時更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文化文明的發展史。尤其是世界園林的發展進程中,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園林風格差異迥異,園林作品浩如煙海[3]。因此,要學好園林史,就必須首先認識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下,園林產生的時代特點和表現形式。
  縱觀我國園林教育發展的數十年過程中,《園林史》課程在大部分高校均設為單純的理論課程,在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僅僅通過任課教師的灌輸式教學進行知識傳授,整個教學過程儼然成了教師的“獨角戲”,枯燥乏味。由于缺乏必要的互動,課堂沉悶無比,教學內容也僅僅局限于書本上的描述,缺乏時代背景的生動導人。因而,學生的學習狀態通常也僅停留在對關鍵歷史時期、年代、國家、典型代表人物等內容的死記硬背[4]。
  《園林史》課程內容具有涉及知識面廣、綜合性強等特點。具體表現在學習內容龐雜、知識點密集、容易混淆等。而以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方法進行知識傳授,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致使大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足,甚至造成部分同學認為對《園林史》課程的學習沒有實際意義,可有可無的錯覺,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5]。
  2 園林史課程教學新方法的探索
  隨著社會發展對園林專業人才要求的不斷變化,《園林史》課程教學也應隨之進行不斷的調整和更新。在“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講應用”的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園林史》教學方法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其參與到課堂中。因此,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效果為目的的《園林史》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2.1 問題的提出
  根據課程即將學習的內容提前布置研討任務。要求學生根據園林發展的歷史時期與其相應的社會背景之間展開預習,并根據自身的理解和專業知識儲備,歸納總結兩者之間的聯系。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參與其中。如中國古典園林生成期授課環節,在課前預設思考題目:該時期人類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影響中國古典園林向風景式方向發展的原因,要求學生在課前準備中形成自己的論點,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相互交流,從而加深對該部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3.2 資料的搜集
  小組成員通過書籍、網絡、影視等途徑獲得相關知識和研討資料。整個過程先以小組的形式合作開展,逐漸過渡到小組成員能夠獨立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授人以魚,不若授之以漁”,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和工作大有裨益。如清代園林發展部分的學習,通過對該時期建造的歷史名園(如頤和園、拙政園等)的詩詞歌賦的搜集、整理,深入體會文學作品中古典園林的魅力所在,再結合園林實際情況,根據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加以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斷,進而與老師、同學的交流完善自身的認識水平。
  3.3 小組討論
  小組成員之間應有明確分工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加強溝通,互通有無。成果匯報可采用PPT、現場報告、情景展現等形式,老師和其他小組成員可開展質詢和提問,負責的學習小組進行必要的解釋和答復[6]。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總結分析、協作創新以及展示交流的能力。在師生、同學間的交互性教學活動中,課堂互動共同認知、探索和反思,以達到協作學習的目的。
  3.4 總結提高
  在各小組展示研究成果后,教師要對各內容進行點評,確保學生正確認識自身工作的優點與不足,并在任課教師的指引下,針對存在的不足之處,尋找可能解決的辦法途徑。進而全面梳理整個課程的學習內容。教師應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進行歸納總結,并制定改進方案,在下次課程任務的布置中加以引導,讓學生少走彎路,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改善學習效果。
  4 結語
  《園林史》課程教學目的并非是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死記硬背,而是應在學習、欣賞、感受園林發展進程中,汲取中外古典園林的精華,消化理解,融會貫通;培養對園林的審美及鑒賞能力、理解能力和創作能力。并結合當今社會的背景,把握當下園林的發展趨勢[6]。因此,如何將這門看似枯燥無味的專業課程講好、學好,是該類課程教學必須面對的問題,任課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并廣泛開展探索與嘗試,歸納總結,方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劉曉東,嚴俊鑫,王競紅,《園林史》課程教學的優化途徑探討[J].森林工程,2012,28(3):91-93.
  [2]榮立蘋,高玉?!秷@林史》課程教學新思考[J].吉林農業,2016(21):122-123.孫春紅,秦華.
  [3]“思”“呈”“評”“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園林史教學新法[J],中國園林,2013(4):85-90.
  [4]劉靜怡.園林史論課程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87-90.
  [5]陳燕,李大鵬.大學本科階段園林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7):21-23.
  [6]吳永新.以問題為導向的中外建筑園林史課程教改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3(21):147-14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08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