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環島景觀道(南段)景觀方案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根據上海崇明區舉行《上海市崇明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6~2040)》總目標建成具有全球引領示范作用的世界級生態島,成為全球鳥類的重要棲息地,世界自然資源多樣性的重要保護地,長江生態環境大保護的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發展的先行區。以上海市崇明環島景觀道(南段)景觀方案設計項目為例,淺析上海市崇明環島景觀道規劃設計方案的設計。
關鍵詞:生態物種多樣性;綠色生態屏障
1項目背景及項目定位
1.1項目背景分析
崇明作為長三角區域的重要樞紐節點,地處上海大都市北翼,與主要中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等城市形成帶狀發展軸線。
1.2生態格局分析
上海市域空間生態間隔帶,是溝通聯系中心城與外圍綠化空間連綿發展的縱向間隔綠帶,崇明生態廊道是長三角區域重要生態屏障,是21世紀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綠色發展的重要示范基地。
1.3崇明歷史演變
崇明島的歷史演變猶如樹的年輪,長江將上游大山高原的精華匯聚到這里,在長江口岸逐漸形成肥沃、物產豐富的河口沙洲,島身形狀不斷演變,它從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中國第三大島,經歷了千余年的漲坍變化。
1.4設計范圍
本次設計范圍為規劃新北沿公路至陳家鎮東灘東旺沙港北支,全長約120km。一期范圍西起規劃新北沿公路,東至城橋新城張網港,長約45km。二期范圍西起城橋新城張網港,東至陳家鎮東灘東旺沙港北支,長約75km。
1.5生態分析
崇明島是典型的河口沙島,河道密布,土地肥沃,灘涂資源豐富,土壤性質包含6類,為黃泥、黃夾沙、夾砂土、小粉土、粉泥鹽土、黃泥鹽土、黃泥輕鹽土7個土類分布。土質以輕壤和中壤為主,并含深度不一砂層,各類礦物養分較為豐富,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具有種植多種作物的土宜性,地處中緯度沿海,屬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長,嚴寒酷暑期短,無霜期長。平均年降雨量1056.3mm,受季風及地理環境影響,年際、年內降雨差別較大。
1.6旅游資源分析
崇明水潔土凈、空氣清新,被譽為“太平洋西岸難得的一塊未被污染的凈土”其中有明珠湖會展區、西沙濕地、北湖主題公園、東平國家森林公園、東灘濕地公園等主要旅游景區。
1.7文化解讀
崇明已舉辦多項生態文化交流活動,如森林旅游節、濕地觀鳥節、桔子采摘節、孔子文化節、崇明扁擔戲、藝術家交流論壇等活動,同時已承辦多項馬拉松等運動體育賽事。
1.8規劃解讀
全島城鎮建設形成“一帶三區”的城鎮空間發展格局。其中一帶為南部沿江城鎮帶,以交通通廊貫穿新城和各新市鎮,形成組團式帶狀發展模式;崇南分區將依托現有城鎮基礎,重點建設以城橋新城為核心的崇南城鎮帶以及重點城鎮相關配套的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為人口集聚的田園式新城和新市鎮區。
1.9現狀總結
1.9.1優勢:(1)豐富的水網基底。(2)上海區位及周邊的旅游資源。(3)現狀農業。(4)濱海景觀大道。
1.9.2弱勢:(1)道路連通性較差。(2)堤頂路視野不開闊。(3)活動空間較少。(4)缺少產業功能。
1.9.3機遇:(1)國家政策支持規劃建設。(2)場地可進行游客多日的游玩。(3)業態豐富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
1.9.4挑戰:(1)如何連通景觀。(2)如何豐富景觀空間。(3)如何加強生態營造。(4)如何體現崇明風貌。
2問題與策略
?。?)問題一:如何解決交通不暢及形式單一?應對策略:連通道路,打造復合型交通體系,形成步移景異的道路景觀。在原有道路上增加支路與游覽觀光路線,豐富交通體系。
?。?)問題二:如何解決堤頂路與周邊的連通及景觀的單一的問題?應對策略:增加堤頂路與周邊連接的道路,豐富堤路景觀功能。沿堤頂路道路局部拓寬,滿足不同交通工具的游覽觀光體驗。
?。?)問題四:如何梳理水系肌理?應對策略:現狀水系缺少連通,規劃連通水網,使水系串聯,預防水質變差和水體的富營養化。開挖現狀水面,增加濕地加強調蓄功能。豐富駁岸層次,減少農業灌溉污染。
?。?)問題五:如何解決道路系統兩側景觀元素單調、功能單一?應對策略:在現有的景觀結構基礎上增加特色景觀類型,形成濕地灘涂、稻田果園、農業林地、特色公園、城市港口等體驗帶。
?。?)問題六:如何豐富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價值?應對策略:保護優質景觀資源、構建多重生態系統。依照景觀類型,增加林地與濕地,并維持碳氧平衡、改善動植物生境,同時根據現有農田遵循當地的土壤性質,種植適宜的本土植物,吸引益蟲,形成生態食物鏈,增加物種多樣性創造生態價值。
3愿景與目標
3.1規劃愿景
根據上海十三五規劃,到2040年將崇明打造成世界級生態島,享受有機生態的健康生活,呼吸新鮮的空氣、品嘗有機的食物、體驗運動的生活、感受全齡化高品質生活。
3.2規劃目標
修復自然生態郊野的——濱水生態廊,豐富道路休閑活動的——斑斕地景帶,展示江南儒雅韻味的——崇明印象灘。
4主體設計
4.1結構分析
通過對基地現狀的分析及對問題策略的挖掘和總結,總體規劃景觀結構為:一廊:一條最具崇明特色的復合型生態濱水景觀廊道。五段:郊野度假段、工業記憶段、濱水休閑段、漁織水鄉段、生態濕地段,及多元化景觀空間。
4.2功能分析
重點打造郊野度假段與工業記憶段,并置入稻田藝術、綜合農業、主題公園、濕地漫灘、生態林地、休閑游憩、崇明印象7個景觀功能。
4.3交通分析 打造崇明完整的景觀道路系統,在堤頂路與快速道路之間增加慢行景觀道路,由堤頂路、慢行道路和快速公路3個等級構成,滿足交通出行需求。堤頂路滿足散步、騎行、慢跑、觀光等功能。慢行景觀道路承載觀光巴士、自駕、騎行以及體育運動賽事等功能。沿途規劃不同類型的景觀,人們可以觀賞美景感受崇明。
4.4活動策劃
規劃有五大新型旅游產業:田園體驗、森林探索、工業公園、度假養生、主題展館,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4.5道路詳細設計
?。?)現狀堤頂路單一,在不影響防洪功能基礎上,通過增加觀景塔、景觀平臺、景觀建筑、座椅臺階以及有限降低防護墻高度、局部將防護墻打開,在緊急情況下關閉等措施打開視野、豐富堤頂路景觀。(2)規劃慢行道路根據現狀肌理局部調改,道路走線蜿蜒曲折,局部景觀道路與堤頂路結合,沿途感受農田果林、水上森林、濕地魚塘、主題公園等多種不同類型的景觀,感受崇明。(3)根據交通需求,快速道路滿足自駕、公交等需快速通行的車輛,并在沿路設置停車場、換乘站以及景點指示系統,體驗沿途不同類型的景觀。
4.6一期規劃
西起規劃新北沿公路,東至城橋新城張網港,長約45km。一期規劃景觀大道由西至東主要經過明珠湖(生態旅游、商務會議區)、廟鎮(生態宜居生活區)、城橋新城鎮(現代綜合工業區)
4.7一期規劃景觀結構分為
兩段五區。從北沿公路到江萬公路為郊野度假段,重點打造稻田藝術、明珠之脈、水上森林等區域。工業記憶段為江萬公路到城橋新城張網港為工業記憶段,重點打造工業軌跡、崇明印象等區域。
5詳細設計
5.1稻田藝術
本區域依托基地現有稻田為基底,通過種植不同品種的水稻和農作物,創作出各種崇明主題的稻田藝術。規劃設計空中棧橋及騎游路線,稻田木屋及嘹望觀景平臺供游客休閑游憩、觀賞大地藝術。區域設有風塔聲音裝置,感受稻田藝術的同時感受風中變化。
5.2明珠之脈
“本區域通過局部打通與海的連接,退耕還海,創造獨有的鹽堿灘生態棲息地。將現有著名景點西沙濕地及明珠湖公園與新開發的鹽堿濕地景觀相互串聯。在規劃生態濕地基礎上設置水上漂浮建筑,水上茶館、酒店等旅游服務。近距離體驗郊野生態濕地。同時設置碼頭停靠點,滿足水上游線游覽功能。打造郊野生態度假為一體的明珠之脈”。
5.3水上森林
利用現狀水稻田區域改造水上水杉森林區域,形成圍合空間,同時利用現狀魚塘設置濕地,增強濕地凈化系統,凈化農田灌溉產生的污水,在水上森林中設置穿梭游船,體驗森林氧吧,感受崇明自然風光,依托現狀改造閘口,開挖灘地,滿足水上游船停靠功能。
5.4工業軌跡
本區域依托原有舊船廠規劃建設工業主題公園,利用現狀場地元素,強化工業主題風格。在保留現有工業構筑物基礎上,規劃設計活力運動區,設有室外攀巖、青年輪滑、健身跑道等運動項目。同時建設集裝箱村,利用集裝箱空間設置餐廳、運動、布展等活動、承辦不同主題節慶活動等。其中局部堤頂路根據現狀規劃親水看臺、增加休閑木棧道,深入漫灘,感受海與工業結合的歷史軌跡。
5.5崇明印象
本區域規劃濱水休閑區,根據現狀場地特點開拓濱水空間,增加城市與海的連接,重塑濱海綠地。利用現狀綠地打造林下自然游憩空間、呼吸崇明新鮮空氣、同時設置公共綠地、滑輪場地、廣場舞活動場地、家庭公園等,滿足不同年齡段的市民活動需求。
6生態營造
崇明景觀大道利用雨水邊溝,透水鋪裝,提高城市排水系統。同時雨水通過城市“海綿體”:池塘、河流、湖泊等配套設施,下雨時通過屋頂花園及地表徑流蓄水、滲水、凈水,同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循環再利用,從而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島上規劃建立海上風力機及陸地風力機,在短期內實現綠色能源的使用或再生能源的使用,實現能源為以木、太陽能和稻草為基礎的自給自足的綠色生態能源島。
7結語
未來,崇明要努力建成具有國內外引領示范效應、社會力量多方位共同參與等開放性特征,具備生態環境和諧優美、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等綜合性特點的世界級生態島。打造成上?!吧鷳B高地”的同時,崇明的生態建設也將讓百姓有更多獲得感。
?。ㄘ熑尉庉嫃堉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