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析動物園兒童保護教育場館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城市動物園成為人們與自然環境之間聯系的紐帶,為兒童設計專門的保護教育場館十分重要。從生態區、授課區、互動區、表演區、清潔區、家長等候區、閱讀區7個方面介紹了兒童保護場館的基本構成。
  關鍵詞:動物園;兒童;保護教育場館設計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物質文化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加強,對兒童的教育備受關注,具有科普教育意義的場館越來越受大眾歡迎。
  2002年在維也納舉辦的國際動物園教育者協會(IzE)會議上提出保護教育概念。2005年,世界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制定的《世界動物園和水族館保護策略(2005)》中,將現代動物園的職能歸納為綜合保護和保護教育。
  動物園逐漸重視公眾教育,面向公眾開展各種保護教育活動。身處城市中的兒童,動物園成為他們認識動物,了解動物,接觸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場所。
  1在動物園設立兒童保護教育場館的必要性
  1.1戶外空間壓縮
  高樓林立的城市社會,戶外空間逐漸壓縮,兒童游樂場取代了與自然動植物接觸的野外空間,都市嘈雜的聲音掩蓋了蟲嗚鳥語……動物園成為城市人們與自然環境之間聯系的紐帶。
  1.2冢長知識的局限性
  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兒童參觀動物園通常有家長陪伴,家長自身知識的局限性、片面性,使得兒童不能正確、全面了解動物知識,理解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1.3兒童求知欲
  在動物園開展保護教育活動時,看著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盯著各種項目動物,好奇、求知、渴望的眼神,深感為兒童建設屬于他們的保護教育場館十分必要。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人們越來越重視兒童教育,這也給兒童保護教育場館的設立和保護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契機。希望兒童通過參觀動物園能增進對自然和動物的了解,從而愛護、尊重自然,最終落實到自己的行為,參與到保護自然、保護動物中去。
  2設計定位
  自然界的一花一葉、一草一木、一鳥一獸,甚至一石一水都能成為保護教育開展的切入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動物園內原始植被、水體、山石進行修建,設計一個集自然、趣味、科學、交流為一體的生態型兒童保護教育場館。
  3場館構成
  3.1生態區
  設立生態區,讓兒童走進自然,飼養一些對人類沒有傷害的小動物增加場館的吸引力。例如,蛙、螳螂、金龜子、獨角仙、魚、龜等,而生態區中的植物為動物們提供了生存空間。利用生態區的生物多樣性,開展保護教育活動,激發兒童同理心,引導他們的行為,做到“愛動物、愛環境”。使陪伴他們的家長也能體會返璞歸真,得到心靈的感悟和啟發。
  兒童天性好玩,幾塊石頭、一個沙坑、一汪淺水……都能讓他們玩得不亦樂乎。生態區中造景不要太突出人工雕琢的痕跡,盡量追求自然,根據場館大小,滿足“山水樹木、花鳥魚蟲”,林間蟲嗚,蛙聲,水中魚兒游曳,陸生、水生植物相映成趣。形成動靜結合、水陸交錯的生態區,水體和岸邊的植被,形成自我調節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水邊放置置石或者建立親水平臺,滿足兒童親水需求,同時,也給人帶來了美的享受。
  如果動物園中兒童保護教育場館空間足夠,也可以分主題設計多個小場館,如本土植物區:既節省成本,又能讓兒童認識本土動植物;沙漠區:帶領兒童感受沙漠環境,向他們介紹沙漠中除仙人掌外還有別的動植物,老師甚至可以帶著兒童坐在沙子上講課。
  3.2授課區
  印象中與兒童有關的場館,如游樂園、特長培訓班,都會用對比色,純度較高的原色,大量的暖色調來裝飾,顯得歡快、明亮。其實最美的色彩源自自然,用綠植、花卉代替漆料,用自然界最真實的色彩裝飾授課區別有一番風味,也可以直接將授課區設在生態區周圍。授課區是開展保護教育活動,傳遞保護教育信息的主要場所,讓兒童置身在自然環境中,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感受自然。
  著名野生動物學家珍妮·古道爾“唯有了解,我們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我們才會采取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會有希望?!苯⑶楦新撓?,便于向兒童傳遞簡單的保護教育信息,向他們介紹在日常生活中不浪費紙、浪費水,垃圾分類、不購買野生動物等行為都是在保護野生動物,在動物園中參觀不投喂動物、不使用閃光燈、不拍打玻璃等文明游園的行為也是在保護野生動物
  3.3互動區
  在互動區中為兒童提供手工用品,環保材料,筆、顏料等用具,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動手制作一件環保小紀念品;或者為動物種一棵植物,等植物長大了再拿回動物園親自放入動物獸舍,觀看動物品嘗美味;或者還可以為小動物搭建一個適合動物生長生存的家。
  3.4表演區
  此表演區絕不是指動物表演區,而是精心為兒童們設計適合他們觀看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手偶劇或者科普劇表演。在進入授課區之前,首先表演一段有趣的節目,可以有效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增加趣味性,減少他們進入陌生環境的緊張感,迅速融入保護教育課程或著活動環節。通過觀看節目,培養兒童環保意識、善待動物的觀念。
  3.5清潔區
  清潔區在兒童保護教育場館中必不可少。每個來到此處的兒童都十分渴望與動物親密接觸,但幾乎所有兒童包括家長都不知道,在接觸某些項目動物之前需要用清水洗手。例如,蛙、蛇。在接觸動物的過程中要保證“兩指原則”,及只用食指和中指輕輕觸摸動物,減少細菌對動物表皮的傷害。觸摸動物后需肥皂洗手,減少人畜共患病的可能性。
  3.6家長等候區
  兒童需要家長的陪伴,一般一個兒童至少有1-2個家長陪伴。一個完整的保護教育活動至少需要30~45分鐘,設立家長等候區,讓家長在活動開始后,能看到自己的孩子,避免家長擔心孩子不能獨立完成保護教育活動內容而站在授課區內等候,干預保護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
  3.7閱讀區
  在活動還沒開始前,先到的兒童可以在家長的陪伴下,到閱讀區邊等待邊閱讀,動物園為他們精心挑選保護教育的書籍。家長、兒童共同閱讀的過程既增加了親子互動,又培養了孩子的閱讀習慣。在活動開始后,家長在等待時,也可以翻看書籍,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4多媒體運用
  當今社會科技日新月異,多媒體廣泛融入人們的生活,在保護教育活動中加入多媒體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受兒童十分歡迎的方式。多媒體視聽體驗延生場館的展示內容,豐富了保護教育課程或活動的效果,科普短片的放映讓兒童能更樂于接受、理解保護教育信息。
  5設備設施的環保性
  兒童保護教育場館設計應盡量體現環保性,減少能源消耗。部分區域可以采用玻璃屋頂,既滿足植物需要的光照,又使場館保持良好的通透性和采光效果;設計雨水收集系統,用于植物澆灌、沖廁所等,節約水資源;所有活動用品使用環保材質,例如再生紙。讓兒童在參觀場館、參與活動中,處處可見環保,在潛移默化中建立兒童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6結語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綜合保護和保護教育”是動物園的社會職能,為兒童設計適合他們的保護教育場館,在兒童幼小的心中種下一顆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的種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這顆種子發芽長大。
  兒童保護教育場館的設計無論場館大小,應體現趣味性、科學性,讓兒童時刻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營造自然生態的氛圍,使兒童獲得親近自然的體驗。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57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