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情感教育淺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高中語文課堂不僅僅體現在工具性上,更要體現它的人文性上。因此要重視語文教育情感的培育和滲透以及語文教學的情感培育。情感讓語文教育充滿活力,語文教育既是傳道授業解惑認識過程,也是陶冶學生情操,引導學生走向情更廣闊天地的過程。
關鍵詞:高中語文;情感教育;培育
重視語文教育情感的培育和滲透,讓學生在美好情感中學習語文,感受生活,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語文素養和崇高的情感品質,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一、營造情感氛圍,讓學生接受心靈的體驗
語文教學的情感培育,是一個長久的“潤物細無聲”過程,教師要點燃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之火,把詩情、文情傳達到學生心中。首先要體味文中的情和意,將自己融入其中,成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才能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教學情境,將那充溢在字里行間的情感加以充分張揚,呈現給學生。
在教授郁達夫《故都的秋》一文時,筆者這樣來營造情境氛圍:在學習課文前,教師先放一首《思鄉曲》,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那“歸來去兮不可歸”的無邊惆悵和無盡落寞。在音樂聲中教師深情朗讀完全文。雖然本文要表達的并不是鄉愁,但是那《思鄉曲》中濃濃的哀怨、層疊的憂傷,正應了郁達夫先生滿腔苦悶卻孤獨無處訴說的百轉愁腸和孑然蕭瑟獨自北上賞秋的悲涼心境。接著教師展示“悲秋”的圖片,配上學生耳熟能詳的關于蕭瑟秋景的詩句,烘托作者所要表達的憂思、眷戀、向往之情。學生的情感已經為音樂、畫面,為作者所牽動,接下去的課文分析,學生在已經體驗到課文所要傳遞的情感信息之后,理解作者要表達“清、靜、悲涼”的北國秋景自然就水到渠成,牢牢地印在他們的腦海中了。
學生是語文學習活動的主角,教師應僅作為引導者出現在各種語文教學活動中,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相互合作和互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主動的探索式學習和創造式學習。這時,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在參與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注意在學習時鼓勵他們進行情感體現,培養他們的情感因素和道德行為標準。此外,教師還需要注重和及時糾正學生在理解過程中的偏差,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學習習慣,指導他們的學習策略,為學生可持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激發情感共鳴,讓學生產生藝術的感悟
范文是作為語文學科教育的載體,范文作者的情感更是文章的靈魂。俗話說:言為心聲,這些美好的詩詞和文章寄托了作者深厚的情感:有寄情山水的恣意;有心系家國的壯志;有對人生意義的求索;有對悲歡離合的淡然……這些情感是做人最基本的感情需求,更是人性的體現。因此,在教授語文學科時,教師要注意范文作者的情感表達,引導學生去體驗和評價作者的情感表達,進而鼓勵學生將自己代入范文作者的處境、試著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教師只有讓學生體會到作品中的詩情畫意、形象和幽默的美感,并能主動從這些美好的事物中探索自身的藝術感悟,進而培養出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如:教師在做教學設計時,不難發現杜甫的《登高》及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兩首詩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試著摒棄以往朗誦加分析最后背誦的教學模式,而是引導學生結合杜甫和蘇軾這兩位文學大家所處的時代和生長的環境來進行比較,體會作者借文抒發的深厚情誼,進而激發出學生的情感共鳴,設身處地地感受這兩首詩作充分表達出了詩人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對深處水深火熱的民眾的關注及對朱門權貴不顧民眾生死的抨擊,因此詩人的“悲”不僅是對自身命運的悲憫,正是對當下的時局和民眾的悲憫和“苦恨”。這樣不需要多余的話語,更不用一本正經地進行說教,學生自然就會被詩人的高尚情操和偉大抱負所感染。
三、引導情感釋放,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當作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務,這為我們處在新形勢下的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申明了最新方向。當前的教育背景下,語文教師應該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以德育為先、以樹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正確引導學生樹立起三觀,盡力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并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此外,教師還應該積極主動地探究和挖掘語文學科中包含的教育資源,用顯性教育引出隱性教育,并使兩者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所學知識,同時使他們得到品性的熏陶和培育。
語文學科中包含著深厚的道德素養題材,同時很多的文學作品也對學生的情感有著巨大的熏陶作用,這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的養成和人格的洗滌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種德育作用不能自行體現,它需要語文教師引導學生感悟作品,通過學習體會和作者發生共鳴,達到情境交融,就更應該關注學生靈魂的凈化,美好心靈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錘煉,繼續鼓勵學生釋放情感,豐富和創造作品,對意境、人物意蘊等確立自己獨到的看法,形成精神獨立與思想自由的完善人格。
情感的釋放首先體現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與氛圍,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實現師生之間多向互動,使學生的情緒處于活躍振奮的狀態。這樣才能使教者樂教,學者樂學,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開放與創新的空間,給他們充分表達自我見解的機會,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點燃他們的情感火花。
參考文獻:
[1]廖紅.高中語文情感教育的滲透探索[J].課外語文,2018(33):160.
[1]趙美娟.高中語文情感教育的實施構想[J].新課程導學,2018(30):36.
編輯 劉瑞彬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688.htm